原標題:【新聞故事】鋪進心坎的水泥路
這是無人機拍攝到的旺頭自然村全景圖片,錦溪路從村中穿過。新華網 肖和勇 攝
“要致富,先修路”這句耳熟能詳的話,對於福建長泰蕉農鄭福元來説,深有感觸。
種了半輩子的香蕉,鄭福元一直忘不了這一幕:上個世紀90年代的一個冬天,渠岸上,拖拉機吐著“黑煙”拖動載滿了香蕉的農用車,費力爬出一個又一個泥坑。一陣猝不及防的搖晃,農用車翻了,整車香蕉倒入水渠,香蕉折斷的折斷,破皮的破皮,滿目狼藉。
拉香蕉的拖拉機,是鄭福元趕在雨季之前,湊足7000元買下的,用來收購香蕉。但買賣還沒賺到錢,村裏的路況卻讓他吃盡了苦頭。
山路難行 擋不住闖勁
鄭福元所在的旺頭自然村,是福建漳州長泰縣天柱山山麓的一個小村莊。到2000年,同在這片山裏的旺頭、亭下等4個自然村才合併成旺亭村,産自這裡的香蕉註冊了“旺頭”商標,在福建頗有名氣。不過,這是後話。
從旺頭到亭下5公里長的山路,大多在渠道岸上——這種水渠邊的路,路基鬆軟,寬窄不一。每年入秋香蕉上市採摘時,山路上人來車往,險象環生。
在鄭福元記憶裏,滿載香蕉的農用車常常翻車,雨季一來就鮮有車輛願意進村。看著樹上香蕉飽滿得要炸開,村民們只好用肩挑,用板車推運。長長的泥土路上,村民深一腳淺一腳的,要走上兩三個小時才能到亭下,轉手將香蕉賣出去。
但路再難走,也擋不住村民們的闖勁。當年,50公斤稻穀的收購價是25元左右,一畝稻田收入不足200元。但1公斤香蕉能賣到2元左右,一棵香蕉樹的收成就有五六十元,一畝香蕉園能收入4000多元。
脫貧致富的希望,就在眼前。鄭福元除了種香蕉,還兼顧做起收購。那年秋天,他買下了一部手扶式拖拉機——馬力足,扛得住山路顛簸。
此後四五年間,他將一車車香蕉拉到亭下,拉到長泰縣城再轉手賣出。
山路難行,限制了人們的想像力。鄭福元最初的“生意圈”,幾乎是當地村民能夠到達的最遠行程。
修路,修路,修路!
顛簸的日子,一晃到了1995年。旺頭、亭下等地的山田、山坡和低矮山頭上,放眼望去儘是香蕉林。
修路,在無數次翻車遇險之後,被提上了日程。
村民小組提出,拖拉機要無償調用,還要多繳250元的修路費,鄭福元滿口答應。拓寬路面用到鄰村田地,村民們亦自願以雙倍面積置換。大約一年之後,從旺頭到亭下的山路硬是縮短了1公里,路基實了,路面也寬了。
這一年,鄭福元把香蕉賣到了龍海、廈門等地。山路上,外地農用車亦排成長龍,進出旺頭村香蕉園,出入村民家門口,將豐收的果實運出大山。
“這种家門口的買賣,我們熬了多少年才實現。”鄭福元説,路好走了,山裏的日子就更有奔頭。
就在村民為好日子幹得熱火朝天時,從長泰縣十里村至山重村的鄉村公路錦溪路開工建設。旺頭村民走出深山的步伐悄然提速。
鄭福元清楚地記得——就在2000年春節之前,亭下自然村至後坊村9.2公里的水泥路竣工通車。
“是雙車道的水泥路,真的修到了家門口!”通車那一天,這個小村莊沸騰了。當地電視臺找到了鄭福元,這名見多識廣的村民卻面對鏡頭激動得不知道説啥好。
也就在這一年,上海、浙江、山東等地的收購商紛至遝來,卡車開到香蕉田邊、開到村民家裏。鄭福元的“朋友圈”也頭一次延伸到福建省外。以往,他一天最多能發貨3500多公斤,當年一天採摘、收購3萬公斤的香蕉仍被搶購一空。
鋪到家門口的路
2000年之後,隨著26公里的錦溪路全線貫通,旺頭村民脫貧致富的夢想,也進入“快車道”。
到2004年,長泰縣馬洋溪生態旅遊區掛牌成立。在這之前,地處旅遊區腹地的旺頭、亭下等4個自然村合併成旺亭村。此後十多年間,“香蕉之鄉”旺亭村3000多畝的香蕉園,每年創收達1800多萬元,當地註冊的“旺頭”牌香蕉在福建頗有名氣。2013年,旺亭村還被農業部授予“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
路好走,行漸遠。這些年來,這條鋪到家門口的水泥路,還讓許多村民走出大山謀發展。留守在家的村民,也紛紛在旅遊區搞起餐飲、民宿等生意,許多人在景區找到了工作。村民們玩笑道,如今種香蕉是副業,打工才是主業。
2018年春暖花開的日子,66歲的鄭福元站在自家門口,久久凝望著走了大半輩子的路。
腳下的路,在2014年進行了提升改造,水泥路面拓寬了,進村的彎道加了護欄,路牙石上鋪了盲道還裝上了新路燈。“現在夜裏出門都不用帶手電筒。”
“要致富,先修路。”樸素的道理,藏著無限的生機。
到2015年底,長泰縣農村公路升級改造工程已將“毛細血管”全部打通。當地將“最後一公里”農村路鋪到村民家門口,成為漳州市首個所有自然村都通水泥路的縣域。與此同時,長泰縣還實現所有通行政村道路均為等級路,所有普通公路主幹線及通鄉鎮道路等級均為二級及以上。如今,這個福建省級“四好農村路”示範縣,正在加速創建一批“生態示範路”工程,打造“美麗農村路”工程。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