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閩侯深山的“白銀時代” 曾是宋明兩代的全國重點銀礦

2018-04-18 16:09:32|來源:海峽網|編輯:顏學輝|責編:孟慧

  在閩侯廷坪鄉良地村後山的百米崖壁上,隱藏著沉睡數百年的白銀礦洞;它是宋明兩代的全國重點銀礦,海都記者帶你探險。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60截圖20180418154942231

  記者在深山中探尋銀礦遺址

  海峽網4月16日訊 (海都記者 陳恭璋/文 黃孔瑜/圖 實習生 唐羚珊)關注理由 距福州市區80公里外的閩侯縣廷坪鄉,有一個叫“良地”的自然村。它有平地八百畝,四週青山遮掩,仿若桃源之境,故名“良地”。現在,村裏平時還住有二三十位老人,但在宋、明時期,這裡卻有一段風光無限的“白銀時代”。

  村裏的老人説,在良地的後山上,有一片百米高的懸崖絕壁,而靠近崖頂的位置,沉睡著數十個古銀礦洞。因地勢險峻,當地村民也鮮有造訪。近日,在嚮導的帶領下,海都記者探訪了這座宋明時期的全國重點銀礦。

  靠砍刀開路不少村民怕上山

  日前,聽説海都記者要探訪古銀礦洞,76歲的村民陳齊灼自願做嚮導。

  老人説,礦洞位於村後山的崖頂上,因地勢險峻,平時很少人會上山,而現有的上山路,只能走到半山腰,還有幾百米的距離沒有路,“剩下的路,得用砍刀從荊棘中開路,我活了近80歲,至今也只上去過幾次,不少村民只聽説過,但不敢上山”。

  在老人的帶領下,海都記者朝著崖頂,徒步約兩個半小時後,在海拔千米左右的山上,看到一處百米高的懸崖,崖壁上分佈著七八個“一”字排開的礦洞,由一條緊貼崖壁、寬度不足半米的小路連接。

  陳齊灼説,當地一直流傳説山上有50多個礦洞,分佈在一條礦脈上,其中,較大的有36個,所以稱之為“36洞”,“有的礦洞很淺,有的礦洞可貫穿整個山頭,而最大的一個洞,有兩三間屋子那麼大,小時候去過一次,現在路已經找不到了。”

  礦洞留礦石 古人採礦方式成謎

  海都記者進入其中一個礦洞。內部石壁多呈現黑褐色,陳齊灼説,礦洞裏還能發現不少銀礦石。經過尋找,海都記者找到了多塊礦石,在日光的照射下,可以清晰地看到礦石中的銀元素閃閃發亮。

  古人是如何採礦的呢?在礦洞內,海都記者沒有發現明顯的人工開鑿的痕跡。陳齊灼説,按照族譜記載,六七百年前,他們的祖先搬到這裡,當時,這些礦洞就已經存在,但沒有關於古人如何開採銀礦的傳説。

  據了解,此前,有考古調查人員前來查勘古礦洞。考古人員説,古人採礦可能用火燒,然後用水冷卻,利用熱脹冷縮原理來開挖,但良地的礦洞截面基本沒有人工鑿過的痕跡,可能是用黑火藥炸開的,“宋代,中國就掌握了火藥技術。”

  不少村民也比較贊同“黑火藥”開採方法,“礦洞內的石頭黑乎乎的,很像炸藥炸過的”。

  山腰留古堡可能是礦工生活區

  探訪時,陳齊灼告訴海都記者,懸崖下方的一個空地上,至今還有一個古堡的遺址,可能是古礦工們的生活區。隨後,他帶著記者繼續披荊斬棘,朝著古堡方向走去。

  約半小時後,海都記者的眼前出現了一塊平地,儘管周圍樹木茂盛,但一個石門格外顯眼。它高約2米,寬有1米多,材質是青石,緊貼石門的是一道石墻。

  由於灌木太過茂密,海都記者無法看清石墻的全貌。陳齊灼説,石墻呈現出一個包圍狀分佈,範圍非常大,在另一端同樣有一個石門,還有一個石頭房子,但因樹木茂密,他也找不到具體位置,此前,村民在這裡還發現了不少青花瓷片和陶片。

  “有考古人員説,瓷片是明代青花瓷,現在只剩下陶片了”。在他的指引下,海都記者在地上看到了多堆的陶片,從外形看,有些應該是陶碗,有些則是陶罐。

  良地是宋明兩代的大型銀礦場

  據了解,福建是中國歷史上貴金屬礦最豐富的地區。唐朝開始零星開採,明朝中期(弘治年間)基本枯竭,宋朝則是最興旺的時期,一直到明朝初期,福建還是中國第三大銀礦産地。

  宋朝時期,建寧府(今南平松溪縣)的遂應銀山、閩侯縣的良地銀礦、古田縣的赤岩坑銀礦、南劍州(今三明尤溪縣)的銀瓶山銀礦等,是全國重點銀礦。

  海都記者了解到,在2009年,福建博物院副院長王振鏞曾帶隊到此考察,現場挖掘出明代永樂年款的青花瓷,在附近找到了宋代礦工的骨骸罐,認為古堡是古礦工的生活區,週邊用寨墻圍起來,形成屏障,結合險要地勢,不僅可以防止礦工逃跑,也可以防止外敵入侵,保護銀礦洞。

  考察隊認為,現場發現的實物可以與文史記載相佐證,良地是宋明兩代的大型銀礦場。

圖片默認標題
【HI老外主推】【龍岩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非洲法語國家學員來龍岩學習中式烹飪技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