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寧德福安:鹽鹼地“種出”甜美生活

2018-08-16 10:06:59|來源:福建日報|編輯:顏學輝|責編:葛寧遠

  原標題:鹽鹼地“種出”甜美生活

  【美食  圖文】【滾動新聞】【地市 寧德】 寧德福安:鹽鹼地“種出”甜美生活

  象環村果農在採摘葡萄。

  【美食  圖文】【滾動新聞】【地市 寧德】 寧德福安:鹽鹼地“種出”甜美生活

  冷鏈專線助力象環村葡萄銷售。

  福安象環村探索出在鹽鹼荒灘種植葡萄的科學方法,經過30多年努力,幾乎家家戶戶種葡萄,葡萄産業成為象環村的支柱産業——

  近日,福安市葡萄物流中心冷運專線正式啟運。“有了冷運專線,根據市場需求,福安的葡萄24小時可以省內配送到戶,48小時直達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福建果之道供應鏈有限公司負責人説。

  目前,福安擁有葡萄種植面積約7萬畝,年産量約8.5萬噸,是福建省規模最大、産量最多、品種最優的葡萄産地,被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稱為“南國葡萄之鄉”。其中,賽岐鎮象環村葡萄産業的發展極具代表性,該村探索出一套鹽鹼荒灘種植葡萄的科學方法,成為當地名副其實的“葡萄之村”。

  鹽鹼灘上築起“葡萄夢”

  象環村位於賽江之濱,歷史悠久,下轄長崗、流水坑、蘭茂裏等自然村,全村630戶3180人。

  象環有著豐富的灘塗資源,然而灘塗鹽鹼地對於傳統農耕卻是“硬傷”,要改造成耕地,需靠大量淡水長年沖洗才可用於種植。以往的象環村,多見寸草不生的鹽鹼荒灘。

  良田少,光靠種地日子過得緊巴巴。村裏有大面積灘塗,可鹽鹼地上能種啥?讓鹽鹼荒灘“變廢為寶”,寄託著多少代象環人的致富夢想。

  上世紀80年代初,村民陳玉章買了貨車跑運輸。那時,他跑山東時經常從煙臺捎帶葡萄回來,送給親朋好友。但是,由於路途遙遠,經過長途顛簸,帶回家的葡萄多已面目全非。“要是我們這裡的灘塗也能種葡萄就好了。”陳玉章遺憾之餘,萌生回村種葡萄的念頭。

  1984年,陳玉章等4位農民在村裏率先試種葡萄。當時,一些專家認為福安的氣候溫暖潮濕,容易發生病害,不適合栽培葡萄,更別説還種在鹽鹼地。可陳玉章等人還是決定從省農科院引回葡萄種苗,種在6畝鹽鹼地裏。

  改造土壤,選擇耐海風海霧、對土壤適應性強的葡萄品種……象環村邁出葡萄種植第一步,隨著效益逐漸顯現,吸引越來越多村民加入。鹽鹼地上種葡萄,象環人夢想成真!

  脫穎而出引領産業發展

  俗話説“三分種,七分養”,象環村的果農們在科技人員指導下,遵循“水鹽運動”規律,進行科學種植葡萄。

  “水下去鹽下去,水上來鹽上來。”春秋兩季土壤易返鹽,果農們就加強灌溉或進行綠地覆蓋,避免返鹽引發葡萄苗株死亡。經過多年探索,巨峰葡萄品種以適應性強、品質佳等優點脫穎而出。象環村土壤鹽分高、富含礦物質,可幫助葡萄排酸,加上土壤微量元素多、日照充足等因素,經過科學種植和管理,這裡的葡萄具有上佳品質。

  隨後,福安市採取邊示範、邊推廣的辦法,以象環村為中心,讓群眾就近購苗、就近取經。象環村種植葡萄的科學方法漸漸向外輻射,帶動了全市葡萄産業的發展。

  當地政府又因勢利導,以連續三年每年財政補貼60萬元、新植面積3000畝至4500畝的鼓勵政策,掀起了科學推廣種植巨峰葡萄的熱潮。市裏組織實施了葡萄産業化關鍵配套技術研究項目,採取已有成熟技術集成與先進技術創新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科技攻關,還制定了綠色生態、保質保鮮等貫穿整個生産環節的標準,取得了國內領先的一系列科研成果。

  2008年6月,經中國果品流通協會和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專家組評審,賽岐葡萄生産基地被評為“全國優質葡萄生産基地”。同年,福安巨峰葡萄基地被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授予“全國科普示範基地”稱號。

  “遠看瑪瑙紫溜溜,近看珍珠圓溜溜,採摘一串水溜溜,品嘗一口甜溜溜。”這順口溜説的就是象環葡萄。近幾年,福安大力推廣鋼構大棚、葡萄套袋、避雨栽培技術,葡萄産量和品質不斷提升。象環村的葡萄示範園區,也全面推廣農業“五新”集成技術(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藥、新機具),基本實現田園標準化、道路網格化、環境園林化,葡萄示範園區也成為市民休閒、觀光、科普、採摘的樂園。

  如今的象環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種植葡萄,村民年人均收入2萬多元,綠樹掩映中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早年日子苦,討媳婦都不容易,現在媳婦就‘挂在’葡萄枝上。”這裡的果農生動地形容種葡萄帶來的幸福生活。

  “枝頭”到“舌尖”一天直達

  相比于其他地方,以象環葡萄為代表的賽岐葡萄轉色時間早,所以能搶佔先機上市,而且由於種植講究標準化,深受市場歡迎。

  “每畝産量控制在900公斤到1000公斤,葡萄糖度控制在17%到20%之間,單串葡萄數量35粒到45粒,單粒葡萄重量11克到13克。”有著20多年種植經驗的果農許光華説。

  “種葡萄不能閉門造車,哪有新品種、哪有新技術,我們都要了解、都要學習。而且,還得摸清市場需求。”從2000年開始,許光華就緊跟著葡萄種植的“風向標”,對最新栽培技術和主要葡萄市場情況了然于胸。

  在賽岐源恒合作社位於象環村的種植基地,有一片地種植葡萄“二季果”,“二季果”指的是一年能結兩次果的葡萄。2003年,許光華外出考察時聽一位台灣客商介紹“二季果”品種,他敏銳地意識到,“二季果”可在冬季上市,這正是新鮮葡萄稀缺的時候。夏天嫩芽要遮陽降溫,冬天轉色期要加溫保暖,挂果期不能太長……從2004年開始,許光華在象環村與相鄰的蘇陽村率先開闢試驗田,隨後“二季果”逐漸成為合作社“當家小生”。成功種植“二季果”,許光華和合作夥伴黃子文毫無保留地將技術與周邊果農共享。2008年,在市鎮農業部門的支持下,“二季果”向全鎮推廣種植。

  目前,象環村葡萄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在銷售旺季,果農們積極通過網站、微博、微信等渠道,擴大銷售,為當地生態葡萄銷售“植入”互聯網基因。“僅通過網上接單加快遞配送,我們村平均每天葡萄銷售量就有20多噸,實現從‘枝頭’到‘舌尖’24小時直達。”象環村村支書陳友峰説。

  象環村返鄉創業大學生陳莉瑾成為搶先嘗到“互聯網+”甜頭的“葡萄妹”。她家以大棚種植巨峰葡萄,主要通過論壇發佈銷售信息,旺季平均每天售出近兩噸。4年前嫁到村裏的林珠蓮,今年也學著將自家葡萄放到微信朋友圈叫賣。“客戶群擴大了,每天能賣出200多箱。”林珠蓮開心地説。

圖片默認標題
【HI老外主推】【龍岩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非洲法語國家學員來龍岩學習中式烹飪技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