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尤溪“再生稻”孕育新希望

2018-08-17 09:18:31|來源:福建日報|編輯:顏學輝|責編:葛寧遠

  13日上午,曾繁輝一家早早就起床,邊吃早飯邊等著收割機的到來,今天是他家5畝再生稻收割的日子。

  曾繁輝種植再生稻已有20年,是尤溪縣西城鎮麻洋村的種糧能手。

  “多年實踐,種糧農戶都掌握了一套科學再生稻種植技術,想不高産都難。”但對於收割機的到來,老曾和村裏的種糧農戶們有點擔心又滿懷期待:擔心的是收割機碾壓過後再生季的産量會不會受影響,期待的是機械化種糧帶來的種種好處。

  尤溪與再生稻的淵源

  尤溪是國家和福建省商品糧基地縣之一,每年可提供商品糧3萬多噸。自1988年推廣再生稻以來,30年來已累計推廣再生稻超過100萬畝,其間先後7次刷新再生稻再生季單産的世界紀錄。

  再生稻是一種“種一季可收兩季”的水稻,1988年,尤溪成為我省首批試驗推廣再生稻栽培技術的縣。當時,受品種和生産條件限制,再生稻産量不高,最能體現再生稻栽培技術水準的再生季平均畝産僅100多公斤。“種雙季稻,一般在7月中旬這樣的酷暑天就要‘雙搶’了,搶收了頭季稻還要搶種下季稻。再生稻是一次播種、兩季收成,8月份收割了頭季,不用再育苗、插秧,約60天后就能再收一季。”曾繁輝回憶道,當時“一種兩收”的優勢並不明顯。

  “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一種名為‘稻癭蚊’的蟲害襲擊閩中,導致當季水稻基本絕收。”58歲的卓傳營是尤溪縣農業推廣中心主任,1981年工作以來就從事農業新技術推廣,“再生稻不一樣的生育期恰好避開了這種害蟲的危害期,開始得到重視並逐漸被當地農民接受。”

  在尤溪,很多農民都十分熟悉中科院院士謝華安。2000年起,謝華安等科研人員在尤溪西城鎮麻洋村建立再生稻高産示範片。19年來,示範片平均年單産達1303.5公斤,其中頭季稻平均畝産為825.3公斤、再生季平均畝産達478.2公斤。2011年起,謝華安及其團隊又在尤溪縣建立超級稻、再生稻産業院士工作站,開展一系列課題攻關。

  得益於強大的科研後盾,2014年,尤溪再生稻生産探索總結出“活力強而持久的發達根系、母莖多而健壯、莖穗比大”三個高産指標的栽培技術措施,再生稻超高産栽培集成技術趨向成熟,年畝産超過一噸的“噸糧田”十分普遍。

  全程機械化生産示範和品種篩選

  “抽一根煙的功夫,剛收割過的稻樁就能再長出一節。”2004年,一次偶然的發現讓曾繁輝認識了科技的神奇力量,他鐵了心跟著專家們學。各級農技人員不遺餘力,數萬尤溪種糧農民逐漸掌握了一整套科學的種植技術。

  種植再生稻讓老曾嘗到了甜頭,現在他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新房。麻洋村再生稻種植戶被周圍縣、鄉農民請去講授栽培技術,被親切地稱為“麻洋再生稻師傅”。高峰時,尤溪再生稻每年推廣超過10萬畝。

  “這幾年,大家年紀都大了,加上年輕人都外出了,種稻成本越來越高。”種糧意願下降,這一全國普遍現象開始波及麻洋村。以人工收割為例,一畝地需要4個工人,現在一個工人一天150元,每畝人工收割一年就得1200元。

  轉型勢在必行。針對在糧食生産中面臨的農業勞動力成本上漲、農村勞動力短缺、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等難題,謝華安組織專家團隊在尤溪開展強再生力水稻新品種的全程機械化生産示範和品種篩選。

  在梅仙鎮下保村,有一片數百畝洋面田,種植著30多個再生稻新品種,其中,有9個是為了篩選適合全程機械化生産而試驗的。“農民的新需求對再生稻新品種篩選提出了新課題。”謝華安説。

  輕簡化、高效的增産增收路徑

  為推廣再生稻技術而常年奔波的卓傳營告訴記者,頭季稻在機械收割碾壓後有較強的再生能力,減少對再生季産量的影響。同時生育期早,有效避開秋寒。正在試驗的9個新品種中,由三明農科所培育的具有早熟特點的“瀘優明佔”已經表現出對山區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生産十分良好的適應性。

  這也是老曾的底氣所在,今年他下決心嘗試在頭季收割時使用機械化收割。

  省農科院水稻所研究員姜照偉告訴記者,高産、綠色、優質是再生稻新一輪的發展方向,麻洋村從冬季就在田裏種下紫雲英,春季作為綠肥還田。收割後秸稈全部還田,根據需要增施有機肥,進一步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在農藥使用上實行統防統治,根據病蟲害預報精準施用高效低殘留的生物農藥。

  8月13日,由多名院士和專家組成的國家專家組在西城鎮麻洋村,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水稻優質高效品種篩選及其配套栽培技術”項目子任務“適宜機械化輕簡再生稻品種篩選指標體系構建”136畝谷優676頭季示範片進行測産驗收,頭季稻平均畝産達793.7公斤。專家組表示,這一探索為國內光溫條件類似地區的農民找到一條輕簡化、高效的增産增收路徑,具有重要的示範帶動意義。(福建日報 記者 方煒杭 通訊員 邱慧敏 )

圖片默認標題
【HI老外主推】【龍岩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非洲法語國家學員來龍岩學習中式烹飪技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