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的閩侯樣本:讓土地釋放更多新動能
岐安村興建的岐安商業街。
核心提示:
荒地建市場、集體土地蓋廠房、BOT方式建店面、改造學生街發展綜合體……在閩侯,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盤活了農村集體資産,在增加了村財收入的同時,也讓村民心更齊、腰包更鼓、生活更美了。今年底,閩侯符合條件的74個村將全面完成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將釋放更多促進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50畝地,發展什麼最賺錢?
3年前,這個問題對閩侯甘蔗街道曇石村來説,也許只有村兩委負責人才會關心。
如今,這個問題成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2550名成員茶余飯後的熱點議題,大家都把村裏的事擺在心上。
這是閩侯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帶來的變化。
作為全省唯一的全國第一批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試點縣,閩侯去年基本完成14個試點村的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在改革中,閩侯在成員界定、股權管理等方面的經驗做法得到農業農村部的肯定。
還權於民只是改革的第一步,如何讓農村集體資産保值增值,增加村民財産性收入是改革的關鍵。連日來,記者走訪閩侯各試點村,探尋通過改革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的閩侯樣本。
集體土地謀劃建廠房,一年預計收益2000萬元
“上次開會説高速口的50畝地要建廠房,定下來沒有?”
“應該快了,到時候咱們集資把廠房建起來,分紅就更多了!”
“那建的時候我們再組織志願者去監工,可不能偷工減料。”
“對對對,還不能租給有污染的企業,門檻要高一點。”
……
昨日,在曇石村老年文化活動中心,村民們湊在一起,討論村裏50畝集體土地的未來。
這50畝地要怎麼發展?全體股東説了算。今年以來,村裏已開了好幾次村民代表大會。“基本達成共識,計劃開發建廠房。”村委會主任陳瑞柱説,他們請第三方測算,50畝地全面開發建設資金需要1.2億元左右。“雖然投入很大,但收益也很可觀,50畝地一年預計收益2000萬元。”陳瑞柱説,經過多次討論,大家還是決定自己建廠房,邊建邊投用。
那建設資金從哪來?陳瑞柱掐著指頭向記者算了一筆賬:這幾年,村集體資金累計有了1500萬元;股東2550人,一人出1萬元,就有2550萬元;加起來4000多萬元,先建一期完全沒問題。“等廠房全部建起來,一年能創收2000萬元,每個股民預計每年分紅可增加7000多元。”陳瑞柱對村裏未來的發展信心滿滿。
和曇石村相比,上街鎮青州村村集體收入較薄弱。要發展項目沒資金怎麼辦?青州村想出了農村版“BOT”方法:和曇石村一樣,青州村也由村民代表大會決定發展項目;不一樣的是,由施工方先行墊付建設資金,優先承租若干年,村集體則以租金形式抵償建設資金。
“現在,我們已經修建起3座1500平方米的建築物,還把兩塊空地成功出租,這些經營性資産年收入能達245萬元。”青州村村委會主任楊海告訴記者。
荒地上建起農貿市場,一年租金百餘萬
改革,讓村民開闊了眼界,也讓村民齊心謀發展。
“來,我給你搭把手,把你家攤位擺整齊點。”昨日一早,在曇石村農貿市場,管理員黃道新麻利地把攤位擺規範。
今年58歲的黃道新是曇石村村民代表,也是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成員之一。自去年農貿市場建起來,黃道新不僅是股東,還被聘為市場管理員,雙重身份讓他每天都充滿幹勁,他説:“不僅能拿工資,年底還能享受市場租金分紅,沒理由不努力。”
可誰能想到,如今生意紅火的農貿市場前身是村口一塊荒地,10多年一直利用不起來。
“舊農貿市場規模小,環境較差,村裏很早就想建設新市場。這塊荒地十分適合,但不管村裏怎麼做工作,就是沒辦法獲得村民同意,將地塊統一利用。”陳瑞柱告訴記者,這塊荒地屬於第二村民小組,涉及村民168人,按每畝4萬多元的補償價,每個村民所得土地收益很少,因此許多村民不同意將地塊用來建設。
“改革前,村裏只有福利,我家人口結構一點不沾邊。要我讓地出來,除了一點點補償,就沒其他什麼好處了。”村民侯仁生是第二村民小組的成員,去年改革後,他全家都成為村合作社的股東。“身份變了!我一家5口都是股民,按照分紅原則都能分到紅利,這就必須舉雙手贊同讓地了。”侯仁生直白地説。
增加集體資産,每個股民的分紅都會增加,第二村民小組168名成員都懂。去年,村裏沒有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就開一場村民大會,村民個個都擁護用荒廢地塊蓋新農貿市場。
就這樣,曇石村只用1個月就完成新市場地塊的協商補償工作,2個月完成建設。去年底,約1400平方米的曇石村新農貿市場建起來了,共72個攤位,每年能收100多萬元租金。
對侯仁生等村民來説,他們不但獲得了土地補償金,還能從農貿市場的收益中分紅。對村集體來説,把市場攤位租給本村村民,又給黃道新等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和致富路子,村集體資産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了“雙利潤雙循環”。
去年,曇石村村集體經營性資産收入600多萬元,扣除開銷後,七成用於分紅,2550名股民每人分到了1200元。
校村合作,改造學生街發展綜合體
上街鎮岐安村是典型的大學城建設被徵地村,也是閩侯縣14個改革試點村之一。
面對失地現狀,岐安村依託大學新校區建起沿街店舖收租金,這些店舖成為村集體經營性資産。“目前,村裏大頭的收益主要來自福大學生街、岐安商業街、萬象學生街店面,此外還有部分安置房的沿街店舖。”岐安村黨支部書記沈行鐘告訴記者,這幾處村集體資産由於歷史原因,情況十分複雜。
原來,在2003年,大學城建設徵地拆遷時,為解決岐安村下長安片的60多戶村民生活出路問題,學校同意村裏借用地塊建設店面。當時,60多戶村民集資230股,在福州大學旁建起1700平方米店面,其中每年收益的20%歸村財。“雖然這些店面的産權不在村裏,但學校默認給我們經營,可以説是村裏的臨時性資産。”沈行鐘坦言。
10多年來,這些福大學生街店面收益水漲船高,最早年收入53萬元到70多萬元,漲到最高時可達390多萬元,每股收益1.05萬元。
2015年底,後面被徵遷的600多戶村民借鑒“先富者”的思路,也集資1900股建起1.4萬平方米的萬象學生街店面。“和福大學生街一樣,萬象學生街也算村臨時經營性資産。”沈行鐘説,後面建的店面位置不夠好,收益差一些,每股收益1300元。
7倍之差!儘管60多戶和600多戶收益相差如此懸殊,但在改革前,這樣的貧富差距一直無法打破。
2016年,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啟動“成員認定”工作,岐安村全村641戶2792人成為股東。“2016年村集體收入超過1000萬元,要是均分,對先富者們有些不合理;可不均分,改革豈不空談?”沈行鐘説,最終決定用10年時間稀釋先富與後富者之間的差距:先富的60多戶在未來的第一個5年內,一股算兩股;第二個5年則是按1.5股計算。這一方案獲得全村通過。
改革,帶動全村共同富裕的同時,也讓全村人更加團結。“村集體資産賬目明晰了,大家勁往一處使,都想著怎麼做大‘蛋糕’,村裏的事相比以前好辦多了!”沈行鐘説,前不久,村民代表大會決定,由村委和高校商談,計劃重新改造學生街,“通過校村合作的方式發展綜合體,既能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又能讓店面升值,學校也能發展自己的公寓,最後還能帶動村民就業”。(福州日報記者 謝星星 陳永章/文 見習記者 鄒家驊/攝 通訊員 張存金 陳建鋆)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