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屬典型的沿海丘陵山地地區,且每年颱風暴雨多,地質災害具有“點多、面廣,突發性強、危害性大”的特點。多年來,我省國土資源部門恪盡職守、開拓創新,有序有效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地災防治:構築百姓“生命工程” ——我省國土資源部門地災防治工作綜述
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既是利用地球資源以滿足發展需求的歷史,也是抵禦和抗爭各種自然災害以延續生存的過程。改革開放40年來,全省國土資源部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有序有效實施地質災害防治“一百千萬”工程,著力完善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應急和科學技術支撐體系,逐步構建了“政府主導、分級負責、全民防災”的綜合防治格局,不斷提升防災減災抗災能力和水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成效顯著。
走進永安市洪田鎮洪東新村,一座雲端上的花園特別醒目。“這裡既是提供老百姓休閒娛樂的場所,也是保護老百姓生命財産安全的洪東新村滑坡應急治理工程。”省國土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説。
2017年6月23日,永安市洪田鎮洪東新村發生滑坡險情後。永安市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轉移受災群眾,並啟動滑坡應急治理工程。“在險情處置過程中必須清理的樹木及開挖土方等資源,應予以回收並利用於當地集鎮綠化造林、工業園區土方回填、磚瓦燒制等,待險情地塊處置完成後,實施綠化景觀改造工程,做到徹底消除隱患的同時提升村容鎮貌。”現場指揮部對應急治理工作提出明確要求。
“工程的完工,既徹底清除隱患確保30畝城鎮建成區用地的安全,同時又增加城鎮建設用地20畝,併為機磚廠提供原料土15萬方。這樣的地災治理模式,體現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的理念,是增強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的重要載體。”省國土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説,將集約節約利用自然資源的實踐貫穿地災防治全過程,是省國土資源廳黨組要求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必須貫徹落實的重要理念之一。
洪東新村的變化,只是我省地災防治工作成效的一個縮影。落實責任體系,堅持改革創新,不斷運用新理念、新技術,盡最大限度減少因地質災害導致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是我省國土資源部門不變的追求。隨著地災防治“生命工程”的不斷完善,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有了更大的“保護傘”。
詳細調查,全力擴大防災覆蓋面
我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丘陵山地面積約10.6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陸地面積(12.1萬平方公里)87%,適宜建設的平地或緩坡地少。省內地質構造發育,岩體風化強烈,且每年颱風暴雨多,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達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地質災害多發易發省份之一。
近年來,我省在基本查明已發地質災害點情況的基礎上,編制了《福建省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技術要求》,組織駐地的地勘專業技術隊伍開展針對房前屋後高陡邊坡的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和地質災害隱患再排查工作。目前,“省地災綜合管理信息系統”記錄村居隱患點9448處、房前屋後高陡邊坡38664處,受威脅群眾約13萬戶64萬人。詳細調查的組織實施及成果的有序應用,使防災工作靶區從原來的1萬多處隱患點擴大到5萬處隱患點和高陡邊坡,防災覆蓋面提高4倍。雖然基層幹部防災任務大大增加了,但他們的辛苦付出收穫了群眾的滿意度,也大幅提高了群眾的安全感。
強化管理,落實防災工作責任
為科學有效地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我省結合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際,先後出臺了《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福建省人民政府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的通知》《福建省“十三五”防災減災專項規劃》等政策和規定,科學部署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我省明確規定,各市、縣(區)政府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縣級以上政府應當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需由政府承擔的地質災害防治經費在劃分事權和財權的基礎上,分別納入省級和縣級以上地方政府的財政預算。縣級以上政府應當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制度;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相應職責做好本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我省還明確規定了縣級以上政府國土資源、住房城鄉建設、規劃、水利、交通、鐵路、氣象、民政、教育、旅遊等有關部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職責,並充分吸取每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經驗教訓,建立健全應急預案、汛期值班、群測群防、險情巡查、監測預警、轉移避險、應急處置、災情速報等8項制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基本做到“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精細預警,健全群測群防體系
今年6月5日、6日,我省西部北部地區出現暴雨,局部大暴雨。隨即,省國土資源廳會同省氣象局聯合發佈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三明市的梅列區、三元區等,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為黃色,應組織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和易發區域的監測、巡查和防範,根據險情轉移受威脅群眾。
針對我省地質災害主要受強降雨誘發的特點,國土資源部門會同氣象部門率先在全國聯合開發地質災害氣象風險自動化預警系統,並不斷改進預警預報模式。實施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以來,國土資源部門會同氣象部門發佈省、市、縣三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6000多期,發送地質災害預警短信1000多萬條;按照預警成果,圈定了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具體範圍和易發時段,針對性地提前轉移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500多萬人次,大大提高了防災效率,有效降低了防範地質災害的行政成本。
此外,全省國土資源系統持續建設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選聘帶薪的村級防災協管員1.5萬多名,核定群測群防員3.8萬多人,作為基層一線群測群防骨幹實施巡查監測;明確規定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村委會要做到“四應有”(應有預案、有制度、有責任人、有基本工具),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做到“四應知”(應知隱患位置、知監測次數、知預警速報、知避險場所),地質災害易發縣做到“十有”(有組織、有經費、有規劃、有預案、有制度、有宣傳、有預報、有監測、有手段、有警示),切實提高防災能力和水準。
群測群防體系的有序有效運行,大大保障了受威脅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
落實經費,實行分級工程治理
今年5月9日,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印發通知,向8個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共下達2018年度省級地質災害防治補助經費9500萬元,補助各設區市省級主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和地質災害搬遷重建工作。
近年來,我省出臺了《福建省省級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和項目管理辦法》和崩塌滑坡工程治理、勘查、設計省級技術要求等,規範實施工程治理和降險處置。
對威脅人數超過50人或潛在經濟損失超過500萬元的地質災害點,實施專項工程治理,按概算90%實行補助。勘查、設計和概算經設區市組織專家審查後納入工程治理項目儲備庫,視年度資金預算情況實行輪動安排。
對威脅戶數較少的房前屋後小型地質災害隱患,我省規定由鄉鎮政府委託應急技術專業隊伍編制應急降險處置系列簡易圖紙,由受威脅對象自行組織實施,所需經費實行縣級國土資源部門報賬制,鼓勵群眾投工投勞。
通過努力,全省每年專項工程治理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60多處,應急降險處理房前屋後高陡邊坡小型地質災害隱患近100處,鄉村人口集中區地質環境安全狀況明顯改善。
制定政策,加快搬遷重建進度
近年來,我省大力推進地質災害搬遷工作,受威脅群眾實行願搬盡搬。扶貧重點縣地災威脅村(居)自願異地搬遷集中重建並拆除舊宅的,全部列為地質災害搬遷重建對象,實行疊加補助,應補盡補。在2010年出臺的災後重建系列政策的基礎上,出臺《福建省農村住房災後恢復重建實施方案》等,明確了搬遷重建的各項扶持政策。
按照現行標準,省級財政對地質災害搬遷實施國土、農業、民政等多渠道疊加補助,市、縣政府也安排相應補助資金。同時,對重建農戶,免收各種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受地質災害威脅的農戶搬遷舊宅拆除後,鄉鎮政府和村委會組織實施舊宅基地復墾的,新增耕地指標可在全省範圍內有償轉讓,所得收益主要用於災後重建。
全省各級財政每年投入資金近3億元推動地質災害搬遷重建工作,近2萬人搬遷入住新居,遠離了地質災害威脅。
完善機制,實現有序及時應急
近年來,我省先後編制印發了《福建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福建省汛期地質災害防禦群眾轉移避讓工作規定》《福建省國土資源廳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方案》《福建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指南(試行)》等,完善應急響應各項措施。
據介紹,我省依據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等信息情況,明確了啟動各級應急響應方案的決策程式,對應急響應,善後處理,保障措施作了規定;明確了全省地質災害應急指揮機構、應急專家隊伍及相關部門職責。結合本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實際,對應急各環節作出具體規定;並進一步細化和完善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汛期地質災害防禦群眾轉移預案,強化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地質災害防治中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職能。
此外,我省推動省級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支撐隊伍統一購置地質災害應急專用車輛,為全省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支撐人員配置無人機、GNSS、測距測角儀等設備。在全省範圍對鄉村兩級幹部、受威脅對象及其他群眾開展多輪針對性地質災害防治和應急基礎知識培訓,多年來的受訓人員達數百萬人次。
各級國土資源部門逐級設立了地質災害應急裝備物資倉庫,配備滑坡應急監測設備、無人機、手持衛星電話、對講機等常用應急裝備物資,確保儀器設備隨時可用,應急響應人員隨時出發。
注重科研,提升防治管理水準
近年來,我省積極開展地質災害成災機理研究和防治技術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目前我省已建成國土資源部福建省突發性地質災害——德化、順昌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開展了閩東南地區颱風暴雨型地質災害專業監測和機理研究,在國內首次成功實施了人工模擬降雨條件下滑坡野外現場足尺試驗。整合省地勘局、福州大學、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等單位的地質災害科研力量,組建了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並獲“國土資源部丘陵山地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授牌。
同時,依託中國工程院重大諮詢課題,深入開展地質災害成災規律研究,闡明瞭重大群發性地質災害發生週期4~7年這一客觀規律,並對鄉鎮區域的致災臨界雨量開展深入研究。積極實施“金土工程”信息化建設,建立了省、市、縣、鄉四級聯動的地質災害預防、應急處置、搬遷治理等全過程信息化管理的地質災害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全面提升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效率和能力。
新形勢下,地質災害如何更好地進行防治,在群測群防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提高防災科技水準?全省國土資源部門作出了探索和部署:
——實施新一輪拉網式排查。綜合實施地質災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後復查”和應急技術調查,及時發現新的隱患,全面掌控隱患變化情況,及時更新“省地質災害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數據,為有力有效監測、預警、轉移提供基礎條件。
——加快提高地質災害技防能力。加快啟動基於DEM數據和InSAR技術的高隱蔽性地質災害隱患篩查,劃定高風險區域,提升重大危險區域的辨識和風險防控能力,切實防範因地質災害導致重大人員傷亡事件發生。全面融合氣象、水利、民政等部門的雨情、災情監測數據,會同省氣象局加快推進地質災害氣象風險精細化自動預警系統建設,儘快建成省、市、縣三級聯動、預警到鄉、具備AI人工智能識別分析的地質災害氣象風險自動化監測預警預報系統,實現精準監測、自動預報、精細預警。在省防指的統一部署下,全力共建、共享、共用防災救災現場監控指揮系統,試點建設重大隱患點位移變形視頻監測網絡,切實掌握村居一線實時風雨情、地質環境條件變化以及應急轉移情況等,提升強降雨期間地質災害重點隱患區域點對點指揮能力。通過系列技術手段,切實建立完善技術先進、覆蓋全面、有效易用的地質災害防禦監控體系。
——著力提升防災意識細化預案措施。加大全省應急技術人員專業培訓工作力度,適時更新應急裝備,建強、建實省、市、縣三級緊密型技術服務體系;在鄉、村兩級推行轉移避讓和應急處置無腳本演練,切實提高一線幹部群眾應急實戰能力。細化完善省、市、縣三級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方案,根據防暴雨防颱風應急響應等級將應急措施逐條落實到具體崗位、具體人員,全面落實防禦措施和工作責任。(福建日報 張洪灣)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