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廈門翔安七旬老人一開剃頭鋪就40年 連剃刀都是自己磨的

2018-09-13 10:40:06|來源:廈門網|編輯:顏學輝|責編:葛寧遠

  原標題:翔安七旬老人一開剃頭鋪就40年 連剃刀都是自己磨的

廈門翔安七旬老人一開剃頭鋪就40年 連剃刀都是自己磨的

  蔣自在正在給老主顧蘇大爺剃頭。

廈門翔安七旬老人一開剃頭鋪就40年 連剃刀都是自己磨的

  蔣自在的修面功夫爐火純青。

廈門翔安七旬老人一開剃頭鋪就40年 連剃刀都是自己磨的

  蔣自在剃頭店內的老舊工具。

  舊式收音機里正播放著閩南語歌曲,店內除了鏡子、修面刀、電推子、梳子、吹風機、掏耳勺、洗臉盆、毛巾等簡單工具,就是兩張陳舊的椅子,約18平方米的店裏沒有過多擺設。蔣自在正忙著給一位大爺剃頭髮、修面、掏耳,動作十分嫺熟,剃頭椅上的大爺半瞇著眼,似乎已經打起了盹兒。

  曾經走街串巷、磨剪刀的匠人們,隨著城市的發展,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而在這些“老掉牙”的行當裏,或多或少承載著當地人的回憶和鄉愁。在翔安新店鎮澳頭社區,一家傳統理髮室已經開了近40年,拿剃刀的老師傅今年71歲。這家店沒有名字和招牌,但是對老澳頭人來説,這家剃頭鋪見證了他們的成長和時代的變遷,他們都很熟悉。

  從澳頭舊村口往前約200米,便能看到蔣自在的剃頭鋪。老石條結構的舊房子,門口寫著“理髮室”和蔣自在的電話。走進店舖,舊式收音機裏播放著閩南話歌,18平方米的店內除了鏡子、修面刀、電推子、梳子、吹風機、掏耳勺、洗臉盆、毛巾等工具,就是兩張陳舊的椅子。蔣自在正忙著給一位大爺剃頭髮、修面、掏耳,動作嫺熟,剃頭椅上的大爺半瞇著眼,似乎已打起了盹兒。

  11歲跟著父親學剃頭

  “那時候,修理頭髮的人不叫理髮師,叫剃頭匠。”蔣自在告訴記者,剃頭匠的手藝大多數是祖傳的,推、刮、剪、洗是基礎,修眉、掏耳、修腳等更有一手,而且一個剃頭匠的培育,比現在理髮師的學習過程要艱辛得多。

  而蔣自在的剃頭手藝正是跟父親學來的。“我父親是跟一位莆田來的老師傅學的。1958年大陸炮擊金門時,全澳頭村的人都搬走了,莆田老師傅也搬走了,父親便自己開店。”蔣師傅指著店裏一把原木色的老舊椅子説,這把椅子是那時莆田師傅留下的。

  “我大概11歲時,店裏挺忙的,我就週六週日跟著慢慢學,從手持筷子學起。”據蔣自在回憶,反復練習手持筷子,來回搖擺,筷子和右手都要保持水準,要練到手上拿剪刀時,剪刀保持水準,不能左搖右擺,不然就會傷人傷己。“剃頭匠幹的是頸上功夫,拿的是利器剪刀,半點馬虎不得。”

  “頸上功夫”不好學

  在蔣自在的工作臺上,記者看到了不同的刀片,剃頭、刮面、剃鬚的,而這些刀片都是蔣師傅自己磨的。他説,磨刀也是一門“必修課”。不會磨刀的剃頭匠就像不會修補漁網的漁夫。

  “磨刀不難,但是如何使巧勁磨刀卻是一門功夫,磨刀時講究前端用力重,後端用力輕,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然不僅使的力氣更多,而且磨出的刀看起來鋒利,一用卻還是鈍的。”

  到了改革開放初期,蔣自在便接下父親的店舖,繼續從事剃頭的行當。截至目前,他已經堅持為人剃頭近40年。“幾十年的修煉,從給人剃光頭開始,我曾經也把人剃傷過,下一次就更加細心。”這份在青絲間遊走的老手藝,蔣自在一學就難以割捨。

  價格更迭見證時代變遷

  歲月流逝。這些年,蔣自在用剃刀記錄著時間的流逝和時代的變遷。他剃頭的價格也在不斷變化。“從1962年的一角五分錢,到5毛、一塊錢慢慢漲,現在我收費10元,洗頭、剃頭、修面到刮須,也是這一帶最便宜的。”

  剃頭是一項技術活,考驗耐心、細心、靈活性,更考驗一個人的堅守。蔣自在告訴記者,對於這些老主顧,他不忍心讓大家久等,所以,他把電話寫在門口,電話一來,他家就在剃頭鋪的對面,走幾步就能到。他説,只要自己還能動,只要顧客有需要,他就會繼續堅守。

  特寫

  蔣師傅和老主顧

  “自在,我又來剃頭了。”説話間,門口走來一位本村的大爺,他叫蘇躍風,也是蔣自在的老主顧。“這裡沒有空調,屋子也小,但我就喜歡來這兒剃頭,因為自在手藝確實好,刮面也很舒服。”蘇躍風説,在這裡理了20年發,很喜歡蔣師傅的手藝。有時候,即使不剃頭,他也會到這裡來,和蔣自在聊聊天、説説家常。

  另一位帶著孫子來的蔣女士則説,每次經過看到蔣自在的店,心裏總覺得十分“安慰”———這就是他們世代生活著的地方,很多古老的行業消失了,但仍有一些保留了下來。

  “除了每天上門的客人,我偶爾也會提供上門服務,一般是給一些不便下床的老人或新生兒剃頭。”在理髮室後門的墻上,記者看到了一個竹籃,蔣師傅説,這就是他出門裝剃頭工具用的,方便攜帶。

  “天熱時,客人比較多,一天經常要剃八九個,只要我還能拿穩剃刀,這家店就不關門。”談及剃頭店的未來,蔣自在則很淡然。他説,“最開始學這門手藝是為了生計,現如今生活好了,但40年的堅守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是老主顧和我彼此間的習慣。通過剃頭,我認識了許多朋友,有些人離開澳頭了,還會回來找我聊天,我覺得挺好的。”

  剃頭鋪和老物件

  這家老舊的剃頭鋪究竟有怎樣的魔力,至今還能留住一部分顧客的心?答案或許就在於它“舊”,用當下的流行元素來説就是“復古”。一面鏡子、兩張老式理髮椅、推子、剃頭刀……理髮桌上的工具七零八落,但似乎又剛好在它們該有的位置。聽著收音機裏的老式閩南語歌曲,剃頭匠和顧客鹹鹹淡淡地話家常,仿佛時光一下子慢了下來。

  “除了那把老椅子,這把藍色的‘老上海’牌椅子也有故事。”蔣自在清晰地記得,那是1977年自己從廈門火車站買來的,250斤重,以250元買的,當時算是“斥鉅資”,畢竟那時候剃一次頭只要0.15元。(海西晨報記者陳曉青通訊員劉小東)

圖片默認標題
【HI老外主推】【龍岩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非洲法語國家學員來龍岩學習中式烹飪技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