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個茶葉重鎮的求強之路
秋風送爽,“中國茶葉之鄉”福安市的30萬畝茶樹迎來採摘季。日前,記者驅車沿福壽高速公路穿山越嶺,抵達位於該市西北部的閩東茶葉重鎮社口鎮。
近年來,該鎮依託良好生態,在科學種植、標準化生産、産業融合等方面做足文章,走出一條由大求強的茶産業發展新路。今年,社口鎮入選國家2018年農業産業強鎮示範建設名單。
從生態佳邁向“生態+”
社口鎮地處白雲山東麓,背倚梨蘭山,全鎮區域面積96平方公里。該鎮是典型的農業人口大鎮,傳統優勢産業以茶業、竹業為主。當地百姓從唐代中期開始種茶,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社口鎮是中國名茶“坦洋工夫”紅茶發源地、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産基地和茶樹良種培育基地,素有“閩東茶葉之鄉”的美譽。該鎮副鎮長葉長壽介紹,社口全鎮現有茶園面積4.2萬畝,擁有茶企和茶葉合作社78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3家,寧德市級龍頭企業5家。“去年,我們鎮茶農人均純收入1.86萬元,比全市平均水準高出21.4%。”葉長壽説。
該鎮茶産業蓬勃發展,首先得益於當地致力維護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早年,由於茶園規模迅猛擴張,加上生産、管理比較粗放,對自然環境造成一定負面影響。近年來,該鎮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將自然環境保護、建設與茶産業發展緊密結合,有力助推茶産業發展。
據介紹,自2015年社口鎮被列為寧德市重點治理水土保持工作重點鄉鎮以來,採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辦法,著力建設生態茶園。例如四甫茶場、坦洋村和溪坪村水土保持工作試點區,不僅實行部分山地退茶還林,修復植被保持原生態,還依據茶樹生長的生物特性,配套修建起小型蓄水池、沉沙池,坡改梯種植梯壁草,在沙土裸露部分種植白喜草等;採用立體複合栽培技術,實現茶、木和諧共生,引入山泉水用於自動化灌溉;在茶園管理過程中,採用人工除草,施用火燒土糞、沼液等有機肥料……
由茶園保水土、促增收引發的蝶變,既實現生態環境的高顏值,又實現經濟發展的高品質,社口鎮邁入了省級生態鄉鎮的行列。
智慧茶園融入“互聯網+”
社口鎮作為福安茶産業轉型升級的排頭兵,如何不斷促進當地經濟社會整體進步?
“我們給出的答案是,抓住三個要素:在風貌塑造上留住鄉村的‘形’,在文化傳承上留住鄉村的‘魂’,在宜居宜業上留住鄉村的‘人’。這三大要素,正是以茶鄉生態、茶園生産、茶人生活為核心組織的要素,形成現代茶産業發展的‘茶鎮美學’。”葉長壽説。
社口鎮協同福安市農墾集團公司召開茶業現代産業園建設研討會,推行以訂單為紐帶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産業化經營方式,共同探討加快竹工坂村“坦洋工夫”現代茶葉加工園區建設步伐,力爭將社口打造成福安乃至閩東茶葉生産、加工、銷售、流通核心區。
“互聯網+”時代,智慧農業是大勢所趨。2018年至2021年,福安市財政每年預算安排電子商務發展專項資金800萬元。7月27日,福安市舉辦産業電商運維人員儲備系列培訓班,吸引了143名來自全市茶葉、農産品等商貿流通企業的負責人、農村電商致富帶頭人,其中近1/3來自社口鎮。
近年來,社口茶業現代産業園通過“互聯網+基地+農戶”等線上線下多種行銷模式,搭建茶業智慧化、標準化生産服務平臺,幫助用戶構建起一個“從生産到銷售、從茶園到茶杯”的智慧化信息服務體系。
位於社口鎮大坪村的福安市七月七茶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現有會員115戶。去年初以來,該合作社通過構建農業氣象和災害防治信息網絡發佈平臺,組織茶農實行統一規範施肥、澆水、治蟲、採摘和銷售,並將遠程實時管理監控、産品信息可追溯等物聯網技術運用其中。現在,該合作社已建成標準化生態茶園600畝、低産改造茶園100畝,茶青年産量達210噸,會員人均收入比實施“智慧茶園”前提升近20%。
文旅融合助推“茶園+”
社口鎮産茶歷史可追溯至唐代,從唐代的“比屋皆飲”到宋代“鬥茶”習俗的盛行,直至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的“坦洋工夫”紅茶脫穎而出,當地茶文化源遠流長。其自然風光、人文景觀也很獨特,社口嘉地,鐘靈毓秀,溪澗穿村,山巒繞舍。特色風情畬寨、千畝生態觀光茶園以及赤岩山、仙洞頂、天乾丘、猴頭山、天獅洞等人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
坐落于社口鎮北部的茶葉研究所,是全國最早的茶葉研究機構之一。茶界泰斗張天福在社口創建了我省第一所茶葉科研機構,現為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這是全國唯一擁有多名國家茶葉體系崗位專家的省一級茶葉研究機構。研究所內徵集、保存了國內外450個茶樹品種、2950個種質,堪稱“茶旅大觀園”。
近年來,社口鎮著力推動茶業與旅遊業聯姻,以茶促旅、以旅帶茶,融合發展、互惠共贏。在加快茶産業轉型升級中,該鎮茶園建設積極連結其他業態模式,比如,茶園+攝影基地、茶園+養生、茶園+文化節、茶園+茶藝體驗、茶園+營地、茶園+茶葉推介……
社口鎮坦洋村發揮“坦洋工夫”發源地獨特稟賦優勢,“茶園+”讓資源活起來,擴大了經濟發展的空間。坦洋村黨支部書記李欽經營怡品香茶葉企業,他開設了“坦洋工夫”紅茶作坊,遊客可以在這裡體驗紅茶製作工藝。“以前,我們茶廠只有生産這個環節。村裏發展旅遊業以後,‘茶園+’讓遊客到了我們這裡可參觀、體驗、遊玩,促進了‘坦洋工夫’的銷售。現在,茶廠産品銷路不愁,一年能多賺近10萬元。”李欽説,“下一步,我們還要把村集體的400畝茶園發展成茶業生態觀光園,力爭申報3A級旅遊景區,與白雲山景區對接,打造‘坦洋工夫’茶旅文化特色村。”(福建日報 記者 黃楓 通訊員 鄭望 林耀琳)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