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落實惠及臺胞政策 福建先行先試見成效

2018-12-03 13:30:38|來源:福建日報|編輯:李玥|責編:

  原標題:落實惠及臺胞政策 福建先行先試見成效

  為貫徹落實國臺辦、國家發改委年初頒布的“31條惠及臺胞措施”,今年6月6日在第十屆海峽論壇上,我省發佈實施《福建省貫徹〈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實施意見》(簡稱“66條實施意見”)。記者從省臺港澳辦獲悉,截至目前,“31條惠及臺胞措施”在閩全面推動,政策落實面達90.3%;“66條實施意見”也已全面部署、有序推進,政策落實面達95.5%。

  據介紹,“31條惠及臺胞措施”發佈實施後,我省迅速行動、部署落實。“66條實施意見”中,有37條是貫徹落實“31條惠及臺胞措施”的,有24條屬於自主創新、先行先試,有5條複製推廣福建自貿試驗區先行政策。與此同時,我省著力建立完善相關協作機制,不定時協調解決推進落實工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向社會公佈了55個省直職能部門的對接工作窗口和諮詢熱線電話。此外,我省各地各部門迅速研究部署推進落實工作。廈門率先在全國頒布實施“廈門60條”,莆田、福州、漳州、龍岩等地先後發佈實施相應舉措。目前,福建轄區“九市一區”均已研擬配套實施方案。

  隨著一系列惠及臺胞政策落實,臺商臺胞獲得感不斷增強。

  參與“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劃方面,宸鴻科技、友達光電等8家台資重點企業列入2018年省工業和信息化升級龍頭企業。

  台資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方面,今年上半年進行的2017年度企業所得稅清繳匯算中,全省(含廈門市)有捷聯電子、建霖工業膠等176家台資企業,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稅率徵收所得稅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總金額7.58億元。

  臺創園臺農企業生産用電電價優惠方面,今年全省6個臺創園中已有永福臺品櫻花園、漳平鴻鼎農場等183家台資農業企業享受生産電價優惠政策,年減少電費支出1420萬元。

  公共服務領域特許經營項目方面,天福集團已投資沈海高速公路漳詔路段天福服務區項目;廈門市台資企業註冊資本為美元的有1281戶,註冊資本為人民幣的有2168戶。

  台資獨資設立醫院或合資合作設立其他醫療機構方面,目前已設立台資獨資醫院1所(廈門長庚醫院)、合資醫院1所(廈門安寶醫院)、合資(合作)門診部2所,批准設置台資(含合資)醫療機構6個。

  支持台灣青年來閩實習就業創業方面,目前全省共有各類台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73個。其中,國家級台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示範點)12個,居全國第一位。

  臺胞持台灣地區相關執業證書,在自貿試驗區開展業務方面,目前平潭已有備案在冊台灣建築師、規劃師170人,139名臺籍導遊取得執業資格,53名臺籍導遊、醫師、教師備案執業。

  參與鄉村生態宜居建設項目方面,全省已有35個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對接台灣建築師、文創團隊,落地實施18個項目。如晉安區壽山鄉前洋村等5個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由台灣設計團隊承接。

  臺胞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傳承人評選方面,臺胞廖德良先生被評為福建省第四批(每三年評選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台資獨資設立演出經營單位,打造兩岸影視産業基地方面,首家台資獨資演藝經紀公司(廈門市量能文化演藝經紀有限公司)獲批設立,已建成海峽兩岸影視製作(漳州)基地等4個兩岸影視産業基地。

  完善升級卡式臺胞證相關係統便於臺胞宜居宜業方面,全省已有631家酒店賓館自願配備臺胞證讀卡器;所有28個動車(高鐵)站內35台自助購、取票設備和所有民用機場的70台自助值機設備均已升級支持臺胞證自助辦理手續;福州海峽銀行46家網點全部實現臺胞辦理信用卡業務;我省開發的網上預約掛號信息系統已支持臺胞證網上預約就醫;福建省畢業生就業創業公共服務網已開設臺胞專區;福州人事人才網、平潭對臺招聘網站、廈門市民健康信息系統等人才招聘網站已實現臺胞證登錄註冊使用。

  省臺港澳辦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將繼續落實各項惠及臺胞政策,及時調研、了解臺商臺胞在同等待遇方面的需求,讓臺胞在福建更好地學習、創業、就業、生活,讓臺企在福建更好更快地發展。(記者 吳洪)

圖片默認標題
【HI老外主推】【龍岩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非洲法語國家學員來龍岩學習中式烹飪技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