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不斷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為人文集美的生態環境和宜居品質“保駕護航”。(楊輝目攝)
集美新城的杏林灣營運中心。(林志傑攝)
▲近年來,集美區聚焦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創新取得可喜成效。圖為集美新城。 (廖冬松攝)
▲集美研學總部大樓的研學活動教室。 (本報記者林桂楨攝)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應 潔)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總部署、總動員。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近年來,集美區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商環境建設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持續開展“政策減負”,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創新取得可喜成效。高效貼心的政府服務形成良好的口碑,吸引越來越多優秀企業在集美紮根。
此外,圍繞生態保護、社會治理等民生領域,集美也加快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步伐,通過實實在在的利民舉措,切實提升集美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設立全市
首個惠企窗口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位於集美新城的集美區行政服務中心每天人來人往,這裡是轄區各項辦事窗口的集中地。在29號“惠企窗口”,一家企業的財務人員小許正要申報公司出口信用保險費補助。材料遞進窗口後,窗口工作人員會負責把資料流轉到各相關部門,不需要小許再一家家單位遞送材料,“小小的惠企窗口帶來了大大的方便,省時又省力。”小許對此讚不絕口。
這個服務窗口,是全市首個一站式“惠企窗口”,匯集了轄區經信局、發改局、商務局、人社局、文體局、財政局、建設局等多家涉企單位,一個窗口可辦理的惠企惠職事項多達78項。企業申辦惠企事項只要來惠企窗口遞交材料,窗口工作人員統一收件後再派發到相關職能單位,相關職能部門于限定時間內辦結轉交事項,真正實現企業“最多跑一趟”。
對企業實施一對一精準扶持幫企業解決困難、率先從台灣引進生産力中心幫助製造企業轉型升級……近年來,集美區在打造營商環境方面亮點頻現,“惠企窗口”只是集美區近年來深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成效之一。高效貼心的政府服務形成良好的口碑,吸引越來越多優秀企業在集美紮根。
集美區還先後出臺《集美區實施標準化及品牌發展戰略獎勵辦法》《集美區推動企業上市實施辦法》《集美區成長型工業企業認定和扶持辦法》等一系列惠企政策,不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完善減負政策,營造一流營商環境。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集美全面清理整合權力清單、公共服務事項清單、責任清單,健全“多規合一”工作推進機制。經過梳理,各部門、鎮街實現“一趟不用跑”事項315項,“最多跑一趟”事項1211項,共1526項,佔總事項的95%。
設立大陸首個
對臺研學基地
對臺研學先行先試
上個月初,位於靈玲國際馬戲城的集美研學總部大樓正式啟用,這裡是集美區對臺研學旅行的“大本營”,能夠同時為近500名青少年提供研學住宿及課程服務。此外,集美研學總部還牽手全區16個景區和13所高校、研究所,打造基地課程、高校課程、“一帶一路”課程、閩臺課程等300多門研學課程,讓青少年尤其是台灣青少年全面感受閩南傳統文化和人文集美魅力。
集美坐擁兩大國家級臺商投資區,在對臺合作交流方面始終先行先試,尤其在對臺研學旅行方面,集美率先“佔得先機”。作為大陸首個對臺研學基地,集美對臺研學旅行基地還先後獲評福建省對臺交流基地、全國港澳青少年研學旅行基地、廈門市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等稱號,為兩岸青年打造交流、學習、融合的平臺。
“集美是文教區、臺商投資區,有很好的旅遊和研學資源。”台灣青年劉柏萱在廈門從事研學行業多年,2016年起,劉柏萱看中了集美在地研學資源,每年“帶團”來集美開展三天兩夜或五天四夜的研學旅行,課程圍繞中華傳統文化、閩南人文、熊貓科普等主題,深受台灣小朋友和家長的歡迎。集美研學總部大樓的啟用,更是為兩岸研學的開展進一步創造了條件。
去年,集美區還率先在全省出臺了區級對臺研學政策——《集美區關於鼓勵對臺青少年來集研學旅行獎勵辦法》,通過“以獎代補”,對開展對臺研學旅行的兩岸旅行社及有關研學旅行機構和組織、承接研學交流活動的院校或基地(景區、景點)進行大幅度的獎勵,不斷創新提升課程,吸引更多學子前來研學旅行。
運用大數據和雲計算
推進治理體系現代化
打造社會治理“最強大腦”
如今,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手機和互聯網,社會管理也越來越多地運用科技手段。集美區率先推動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智慧化,運用大數據和雲計算不斷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17年,集美率先建成區級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心,這個大數據平臺依託公安分局二級指揮情報中心,整合了110聯動、12345平臺、網絡化平臺、數字城市管理等區級指揮中心等多個數據平臺,可以統籌協調全區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網格化管理、110聯動、城市巡查等各類城市事件處置、日常聯動調度、突發事件應急指揮調度等管理指揮相關工作,被譽為城市公共安全和社會治理的“最強大腦”。
哪發生了交通事故、哪個小區有電信詐騙報警、哪個工地有集體討薪——發生在集美各個角落的“異動”,都通過各條信息“神經”傳到這個中心。大數據開放共享不僅助力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更能為相關部門的決策提供“智庫意見”,並能夠開展全區公共安全重點事件(對象)與綜合風險分析研判、預警,對各類事件進行統計分析。
“有了這個‘最強大腦’,可以實現數據信息的全面感知,打破了部門和信息壁壘,對城市運行中的各種動態進行預測和預警,有效提高了事件的響應處置效率和精細處置能力。”集美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中心從平臺硬體建設、數據充實到工作機制體制建設都走在全市前列。據統計,2018年集美區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心平臺平均每日受理各類事件超過150件,惠及人民群眾辦理教育、戶籍、房産、出入境、人才補貼等相關業務數百萬人次。
集美區運用大數據創新社會治理的做法,還在去年11月央視的五集電視政論片《堅持發展“楓橋經驗”——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之路》中亮相,作為先進經驗向全國推廣。依託集美區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心,“家住廈門”智慧小區平臺、積分入學平臺等大數據平臺應用也在集美得以率先發展,進一步惠及民生。
在集美區文濱花園等小區,業主足不出戶就能進行物業報修、業主代表選舉等,讓大家倍感方便。去年,為進一步提升小區自治水準,我市智慧小區治理平臺“家住廈門”在集美區文濱花園等6個小區開展試點。平臺解決了物業、業主、業委會和政府之間的互動問題,實現線上業主投票、業委會選舉、鄰裡糾紛調解等小區公共事務,還可以實現物業報修等民生服務。不久前,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舉辦的“2018智慧中國年會”在北京召開,“家住廈門”智慧小區共治平臺獲評全國“互聯網+政務”優秀實踐案例50強。
設立全市首個
駐區河長辦檢察室
為生態環境保駕護航
去年1月,集美區人民檢察院駐區河長辦檢察室揭牌,成為廈門市首個“駐區河長辦檢察室”。該檢察室由集美區檢察院、區河長制辦公室聯合,依託駐點檢察室,區檢察院不斷強化對轄內水生態管護、流域治理工作的檢察監督和司法支撐,加大對破壞生態資源犯罪的打擊力度,與河長辦及其成員單位合力守護集美的綠水青山。據了解,集美區檢察院已經構建起對生態犯罪的“捕、訴、監、防”機制,如開闢涉水生態案件的控告、舉報、申訴的綠色通道,建立公益訴訟線索移送機制,為轄內小流域治理提供強大有力的司法保護。
近年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集美以打造“高素質高顏值跨島發展最美新市區”為目標,進一步提升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水準,不斷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為人文集美的生態環境和宜居品質保駕護航。
靠山面海的集美生態資源豐富,轄區流淌著後溪、瑤山溪、深青溪三大溪流。由於各種原因,集美小流域的水質和生態一度遭到破壞,在全市小流域整治的大背景下,集美也迅速行動開展流域整治、落實“河長制”,鞏固流域治理的成果。流域治理涉及面廣,需要多管齊下、系統施策。為此,集美區設立了雙總河長制,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帶頭組織巡河,一線協調解決問題。
為了控制住流域污染的源頭,自2012年以來,集美區逐步開展分散式污水治理試點,解決農村污水直排的老大難問題。目前,集美區對208個村莊實行了生活污水處理,並根據每個村莊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方案。比如,針對距離市政管網較遠的村莊,相關部門採取了就近建設分散式污水處理站的辦法,對農村污水進行就近凈化。對於那些距離已有市政管線較近的村莊,採取新鋪管線將污水納入市政管網、統一進入大型污水廠進行處理的方式,這種方式被稱為“截污納管”。這種科學分類、因地制宜的農村污水治理“集美模式”,在2016年獲得國家住建部“人居環境範例獎”並在全國推廣。
保護生態環境,集美可謂不遺餘力。去年初,集美率先建成全市首個區級網格化大氣污染監控平臺,通過科技手段和大數據打造空氣品質分析的“千里眼”。這個平臺以每9平方公里設一個監測點的劃分標準,在全區共設置了約20個自動監測微型站。通過手機,職能部門人員就能隨時查看每個監測點的實時指標數據。“一旦哪個點位出現監控數據超標,系統會發出警報,並啟動污染源溯源,高效推動了區域大氣污染防治網格化、精細化、科學化能力建設。”相關負責人説。
●惠企窗口
一個窗口可辦理的惠企惠職事項多達78項,經過梳理,各部門、鎮街實現“一趟不用跑”事項315項,“最多跑一趟”事項1211項,共1526項,佔總事項的95%。
●對臺研學
為近500名青少年提供研學住宿及課程服務,牽手全區16個景區和13所高校、研究所,打造300多門研學課程。
●生態保護
目前,集美區對208個村莊實行了生活污水處理。去年初,集美區率先建成全市首個區級網格化大氣污染監控平臺,以每9平方公里設一個監測點的劃分標準,在全區共設置了約20個自動監測微型站。
●社會治理
2018年集美區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心平臺平均每日受理各類事件超過150件,惠及數百萬人次。智慧小區治理平臺“家住廈門”在集美區文濱花園等6個小區開展試點,獲評全國“互聯網+政務”優秀實踐案例50強。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