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南平:“智力引擎”添動力 綠色發展風正勁

2019-02-18 10:34:49|來源:大武夷新聞網|編輯:尹小兵|責編:葛寧遠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今日閩北,求賢若渴,海納百川。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人才工作,認真按照中央、省委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意見要求,多措並舉,用勁用力,突破人才發展瓶頸,有力推動人才向山區集聚,闖出了一條引才聚才的新路,人才長期外流的局面開始扭轉,為南平綠色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撐。

  主動出擊,新政頻出做大人才總量

  相對沿海發達地區,南平是山區市,屬於經濟後發展地區。受客觀因素的影響,我市人才工作存在著“短板”:人才總量小、結構不合理、高層次人才匱乏,人才留不住、外流多,引進人才難,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更難。

  面對山區人才工作的普遍性難題,我市圍繞“來得了、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動”,2017年以來出臺了《關於加強南平市人才工作的十條措施》及《南平市重點産業人才引進培育實施辦法》《南平市人才住房保障暫行辦法》等6份配套文件,強化政策牽引、待遇留人,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生態鏈”。突破“有多少錢辦多少事”的思維定勢,把人才投資作為最具價值的投資,設立市人才專項資金,每年統籌不少於2億元,10個縣(市、區)都設立了不低於1000萬元的專項資金,並保持年增長10%以上。實施人才“安居”工程,累計落實人才公寓1134套,確認人才獎勵房111套。新建人才服務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務,切實幫助解決醫療、住房、子女就學、家屬就業等一系列實際困難和問題,讓人才安心、安身、安業。

  與此同時,我市拋棄“等、靠、要”的落後思想,變被動接收為主動招才,于2017年和2018年開展了兩屆“人才·南平校園行”專場招聘活動,走進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等眾多省內高校,採取組團作戰,聚焦綠色發展和人才政策,通過專題報告會、專題宣傳片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南平、宣傳南平,吸引近萬人簽訂就業意向,形成了引才聚才的“海潮效應”。

  “我是在瀏覽網頁時看到‘人才·南平校園行’招聘活動,當時就挺心動,決定到現場了解具體情況。”現就職于延平區峽陽中心小學的朱俊蓉回憶説。

  2016年,朱俊蓉從福建師大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畢業後,到泰國一所學校擔任了漢語國際教師。她説:“在外求學工作多年,一直沒有好好感受家鄉的變化。2017年11月在福州參加了南平人才招聘會,我發現家鄉建設腳步飛快,我為家鄉感到驕傲。而且,市裏很重視人才,實施的人才政策很讓人暖心,更加堅定了我回家就業的決心。”

  不僅是教育行業,我市醫療、交通、規劃等民生事業同樣面臨人才緊缺。我市借鑒省引進生模式,面向國內外著名高校,選拔引進建築、水利、交通、規劃、經濟、工商管理等緊缺急需專業碩士、博士74人,其中黨政儲備人才18人。通過直接考核聘用的方式,著力引進一批教育、醫療衛生高層次中青年骨幹人才,也採取“面試+考核”的招聘形式,招聘鄉鎮緊缺急需專業技術人才882人,定向委培醫學類、教育類儲備人才576人。

  圍繞人才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我市積極為各類優秀人才營造工作、生活的良好環境。2017年以來,全市新引進大學生8849名,是人才系列政策出臺前一年的3.8倍,目前全市人才資源總量達34.79萬人,人才長期外流的局面開始扭轉;全市共招錄公務員1460名,招聘事業單位人員4273名,爭取引進生、選調生和大學生村官299名,居全省設區市前列。

  以産引才,人才向産業、企業、重大項目集聚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快速發展,我市正在經歷一場産業結構的深度調整。傳統産業改造提升,新興産業培大育強,這場圍繞“兩業經”的蛻變,正讓南平成為一個吸附大量人才的“大磁場”。

  2017年元旦剛過,中國獸藥典委員會委員、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苗玉和,在一股強冷空氣的“陪伴”下來到光澤,到福建聖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擔任常務副總經理。

  “光澤的天氣很冷,但創業氛圍很熱。優良的政商環境、優質的創業平臺、和諧的工作氛圍、暖心的團隊關懷,讓我深深喜歡上這裡。”苗玉和的工作目標很明確:未來3至5年,爭取獲得新疫苗註冊證書3-5項,取得獸用生物製品産品批准文號5-6個,申請發明專利2-3項,申請省級技術中心或重點實驗室等;在聖維生産基地建成後,各條疫苗生産線滿負荷生産,滿足聖農對疫苗産品需求,擴大對外銷售,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吸引高端人才苗玉和到閩北工作,正是南平廣闊的創業舞臺和成長空間。

  近年來,我市加快推進全國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重點發展現代綠色農業、旅遊、健康養生、生物製品、數字信息、先進製造、文化創意等與資源稟賦相得益彰的七大産業。我市堅持以産引才、以才促産,推動人才向産業、向企業、向重大項目集聚。制定出臺支持綠色産業發展十條政策、促進綠色産業科技創新十三條獎補措施,支持企業創建人才平臺載體,開展技術創新。紮實兌現落實重點産業人才引進培育優惠政策,給予23家重點龍頭企業,小巨人領軍企業每年9200萬元重點企業人才工作綜合補助授信額度,充分激發企業引才主體作用。全市新增各類高層次人才(團隊)47人(個),總量增加了57.3%;引進企業各類所需人才1543人;新建省級以上人才平臺載體23個。

  強基固本,八百青年生力軍進農村

  從2018年8月任武夷山市星村鎮紅星村黨群工作者,到當選紅星村黨支部書記,今年27歲的周世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肩負起鄉村振興的責任。“我從福建工程學院畢業後也在尋找理想的工作。看到南平招聘基層黨群工作者的信息,就有了試一試的想法。”周世雲説。

  在紅星村主持村黨支部工作期間,周世雲和村兩委一道解決了諸多事項:化解5個村民小組選舉難題,圓滿完成村級組織選舉任務;主動向國家公園溝通村口至村部沿線路燈項目意向,積極到財政部門溝通,協調自來水管網問題,爭取“一事一議”巷道硬化項目資金8.6萬元……

  我市70%人口在農村。黨的執政根基在基層,幹部聯繫服務群眾的重心也在基層。我市在開展農村基層黨組織“黨建體檢”中,摸排到鄉村基層存在人才“空心化”現象,部分村幹部隊伍年齡老化、素質不高、結構不合理。同時,調研中發現有600多名青年大學生返鄉創業,已成為鄉村振興的一支重要力量。

  如何進一步吸引優秀大學生返鄉,打造村幹部職業化隊伍,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我市探索推出基層黨群工作者選拔機制,在財力薄弱的情況下,安排專項資金,計劃用三年時間,從優秀大學畢業生中選拔3000名基層黨群工作者到村(社區、重點非公企業)工作,為破解鄉村人才“空心化”開出一劑良方。

  基層黨群工作者的選拔,吸引了廣大大學畢業生的眼球,共有5551名高校畢業生報名參加選拔考試,其中南平籍生源佔88%,形成了本土人才回歸的井噴效應。經過筆試、面試、考核等,首批825名基層黨群工作者于去年8月到崗服務,覆蓋我市346個貧困村和115個軟弱渙散村。目前已有175人擔任村支部書記助理、549人擔任村主任助理,其中149人兼任村團組織或婦聯幹部,經換屆選舉進入村“兩委”班子21人、村主幹5人。這批新鮮血液的注入,讓全市大專及以上學歷村幹部人數比增48%,全面提升村級組織戰鬥力,為鄉村振興儲備了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基層後備幹部隊伍。他們在農村激情創業,辛勤付出,得到了各級領導幹部的肯定,深受廣大村民的歡迎。

  聚才引智,人盡其才喚出滿園春色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競爭是競爭的核心。

  當前,南平市正處於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的關鍵時期,打造“水美經濟”、發展綠色産業、建設生態文明、補齊民生短板等,迫切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支持。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針對剛性引才特別是引進高端人才難的實際,我市進一步開闊視野、拓寬渠道,以産業和項目為紐帶,持續深化“假日專家”“候鳥人才”等柔性引才模式,推動我市與人才集聚區之間人才資源的多形式開發共享。

  2018年5月10日,“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主任袁隆平與武夷山市政府簽訂共建“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合作協議,標誌著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工作站在武夷山市(五夫)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落戶。

  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引進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180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45人,享受市政府津貼463人;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15家,博士後工作站(基地)5家,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等人才平臺載體66家,柔性引進袁隆平、謝華安、陳宗懋等一批國內著名院士專家16名,較2016年增長60%。聖農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被評為全國模範院士專家工作站,中國茶葉學會武夷星茶業公司學會服務站被評為國家級學會服務站,實現國家級人才平臺“零”突破。

  與此同時,我市敢於打破常規、拓寬視野、暢通渠道,做到不拘一格引人才。如加強校地合作,與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華僑大學等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人才交流、挂職鍛鍊、實踐實習和成果轉化等方面密切交流合作,先後接收了北京大學、中科院(上海分院)13名挂職幹部,邀請博士生、碩士生5批次近百人到我市走訪考察,組織500多名青年幹部赴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研修學習,提升能力水準。

  我市還積極探索,發揮好本土人才的作用,同步出臺了《發揮本土人才作用的二十條措施》,優秀本土人才同等享受引進人才租房補貼、人才公寓、人才獎勵房等優惠政策,給予本土人才創業補助、科研項目補助等特殊政策,鼓勵本土人才留鄉幹事創業,構成了良好的人才環境和人才格局。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顯其才。隨著一系列人才政策的落地,我市重才引才的社會氛圍也日漸濃厚,人盡其才的良性局面正在形成,南平正成為群英薈萃之地和幹事創業熱土,“智力引擎”動能澎湃。(盧國華 羅勇安)

圖片默認標題
【HI老外主推】【龍岩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非洲法語國家學員來龍岩學習中式烹飪技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