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泉州縱深實施人才"港灣計劃"建體系造優人才環境

2019-03-07 10:42:55|來源:泉州網|編輯:尹小兵|責編:葛寧遠

  原標題:今年泉州將縱深實施人才“港灣計劃”建體系激活力造優人才環境

  泉州網3月7日訊(記者 吳宗寶)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興則事業興。記者從近日召開的2019年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擴大)會議上了解到,今年,泉州將圍繞高品質發展落實趕超目標,縱深實施人才“港灣計劃”,突出體系構建、激發市場活力、造優人才環境,著力聚集愛國奉獻的各方面優秀人才,實現人才工作高品質發展。

  推動人才總量倍增

  今年,泉州將從完善惠才政策體系、壓實人才增量任務、拓寬引才引智渠道、開展精準引才專項、深化泉臺人才交流合作等五個方面,著力推動人才總量倍增。

  集聚人才需要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泉州將通過開展人才政策實施效用評估,調整修訂高層次人才工作生活待遇和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評審規定。對全市重點産業項目、重點招商方向以及縣域特色産業,支持“一事一議”“一業一策”制定涉才專項。對各行業、各領域人才,鼓勵主管部門分類研究精細服務管理措施。推動縣(市、區)和部門分行業、分領域出臺專項規劃意見,切實抓好各支人才隊伍的引進、培養工作。

  在引才引智方面,泉州將更加突出“高精尖缺”導向,面向海內外發佈“才聚港灣·築夢泉州”引才令,推動人才向産業龍頭、高新集群、民生短板集聚。鼓勵高校畢業生來泉就業創業,加大力度儲備産業發展急需的基礎性人才。

  實施重點人才工程

  根據今年的人才工作目標要求,泉州將實施實體産業人才“領跑工程”、技能人才“支撐工程”、社會事業人才“保障工程”、特色文化人才“傳承工程”和鄉村振興人才“助推工程”五大重點人才工程。

  深化企業家素質提升培訓專項,辦好特色産業領軍人才、企業家講師團、管理創新名家講壇、青年“鴻鵠班”等培訓平臺,力爭全年培訓企業家、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1萬人次以上。堅持人才鏈、創新鏈、産業鏈深度融合,大力建設一批特色專業群、高水準産教基地,探索設立“線上+線下”的産教融合公共服務平臺。

  大力推行現代學徒制、企業新型學徒制,深化“二元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力爭試點專業覆蓋全市主要産業。

  落實衛生系統“新百千萬人才”工程,持續抓好桐江學者、教育“領航團隊”、職業教育名師“百人計劃”培養等。

  構建人才發展生態

  培育人力仲介服務機構。大力引進一批信譽度好、專業程度高、服務能力強的高端人力機構、人力銀行、獵頭仲介等專業服務機構來泉駐點或離岸服務。發揮晉江、石獅人力資源服務産業園示範效應,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發展人力資源服務市場。

  夯實聚才平臺載體。緊扣全市産業轉型和泉州科技城建設需求,加大力度對接引進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來泉設立高水準科創平臺或共建離岸(異地)人才創新中心。持續抓好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以及各類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建設和管理,提檔升級一批高端科研平臺。

  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加快建設全市科技成果交易市場,解決創新成果需求和供給匹配問題。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組建科技成果經紀人隊伍,加強科技成果轉化行銷。

  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

  人才評價作為“指揮棒”和“風向標”,決定著人才發現和培養的導向,影響著人才使用和激勵的效果。今年,泉州將出臺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實施意見,糾正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偏向,推動人才“帽子”、人才職稱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按行業和縣(市、區),分層分類建立涵蓋各領域各行業和縣域特色産業人才的評價機制,促進人才評價與培養、使用、激勵等相銜接。

  強化用人單位主體作用,持續深化高層次人才自主評價工作。跟蹤聯繫100家規模以上企業,精選支持200家戰略性新興産業成長性中小企業,總結推廣用人單位主體作用發揮的示範案例、成熟模式。

  落細人才服務保障

  為落細人才服務保障,泉州將建強市縣兩級高層次人才服務中心,開發“泉州人才”APP、信息化雲平臺,健全“一窗、一網、一碼”服務機制,探索全市一體化的公共服務資源供給體系,促進人才發展環境全面優化。

  同時,組織人才項目大拉練,形成人才工作爭先創優氛圍。加強“人才之家”“人才社區”建設,推進“人才之家”聯網共享。深化拓展“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激勵人才發憤圖強、精業篤行。

圖片默認標題
【HI老外主推】【龍岩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非洲法語國家學員來龍岩學習中式烹飪技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