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居家社區化還是都市商務化?沿街建築立面改造風格定位引發市民關注
湖濱南路276號附近,翻修後的建築外立面看起來有些灰暗。(本報記者薛 堯攝)
在第一輪街區立面綜合整治提升中,五通社區坂美社改造後呈現閩南風韻,成為專家市民點讚的標杆。(資料圖/本報記者王火炎攝)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記者薛堯 殷磊) 近段時間,走在湖濱南路、湖濱北路等路段時,許多市民發現街景變了——從去年開始,這些路段的沿街建築陸續搭起腳手架,隨著工程逐步完工,腳手架撤去,建築外立面呈現出新的形象。市民在為城市建築立面更新感到高興的同時,也為新街景缺少現代都市風、商務味感到遺憾。
據了解,這是我市在鞏固第一輪街區立面綜合整治提升成果基礎上,開展的第二輪沿街建築立面整治,主要改造嘉禾路、湖濱南路、湖濱北路、火車站周邊等主幹道沿線、部分次幹道沿線兩側。
市民普遍肯定,進行立面改造後,街區建築的管線規整了,頭頂不再出現“蜘蛛網”,雜亂的空調機位被拆除,建築外觀看起來更整潔統一。不過,也有一些市民向本報反映,部分路段的立面改造缺乏精品意識和設計感,依樣畫葫蘆的改造模式令建築依然相貌平平,與廈門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目標仍有不小的差距。
到底立面改造為什麼而改,要改成什麼樣為好?什麼樣的建築立面能體現廈門宜遊宜居宜業的海上花園特質呢?連日來,記者走訪第二輪立面綜合整治的多個路段,希望通過表達市民、專家的聲音提供借鑒,更好地將立面改造作為追求城市精緻化、品質化、人本化的微更新手段推進實施,促進各級各部門進一步形成合力,嚴格把關、精準設計,將好事辦得更好、更實。
問題1
整體性尚缺與路段風格形成斷層
建議:應考慮與環境的協調統一,凸顯建築韻律感
“墻體瓷磚是白色的,配上的遮雨棚、窗戶、空調外機架是灰色的,樓面看起來很灰暗。”在剛剛落架不久的湖濱南路276號,居民蔡鳳娟對記者説,湖濱南路是廈門重要的主幹道之一,沿街有一些流光溢彩的商貿中心,路上也種植了大量顏色鮮艷的植物,居民樓外觀改造突然使用冷色系,“感覺很不搭。”不協調,也是樓內居民和一些附近路人的看法。市民劉先生就説,開車經過這一排居民樓,感覺就像“燈光突然調暗了”一樣。
事實上,在湖濱南路沿線,市民反映最多的就是這個問題——整體性尚缺,改造後的建築與路段風格形成斷層,視覺上顯得突兀。
廈門市十佳建築師、天廈建築設計有限公司總建築師吳文煌認為,建築被稱作凝固的音樂,而一段街區的建築進行立面改造,就像在重新譜寫一段旋律,通過這段旋律賦予城市新的再生活力,因此在看待如何進行立面改造時,不應以一棟建築為單位,而是以一個路段為單位,做到每棟建築經過改造後各有特色,但又相互協調統一。
市民的看法與建築專家説法不謀而合:外墻塗料的顏色要通過色彩的運用、天際線的打造,體現城市的韻律感、節奏感,特別是在對成排建築進行立面改造時,更要將建築群視為整體,保持建築本身應表達的靈動風味。
問題2
僅僅“洗臉撲粉” 住宅感城鎮味太濃
建議:要有精品意識,根據不同路段的定位、特色因地制宜
另一位附近居民孫有亮覺得,缺少了設計感,改造後建築的住宅感反而更強了。“落架以後看得更清楚了,改造就是對外墻做了翻修,沒有新的設計思路。”和孫有亮的感覺類似,不少市民對落架後的樓外觀的第一觀感也是老式居民樓的模樣。
“一些地方還缺乏精品意識,缺少設計感,只是簡單的對建築的外表進行涂裝、粉飾,導致改後的建築依然‘相貌平平’,居家味、城鎮味十足,與時代風貌和城市精神還有差距。”去年兩會期間,市政協常委、致公黨界別小組召集人鄭幸紅所在的致公黨廈門市委提出的《關於建立城市建築外立面改造長效機制的建議》中,就對此問題有相應的總結描述。該提案建議,應運用科學的設計理念和建築工藝,最大限度保證改造後的建築外立面依然能夠反映本地域的審美形態、價值觀念及民風民俗,留住本地居民的鄉愁,讓本地居民在情感上有認同感和歸屬感。
原廈門市規劃局總工程師林蔭新對此也有體會,他指出,如今全國許多地方立面改造都呈現一個誤區——同一種風格導致城市千城一面,失去特色。實際上,街道立面的整治應當作為塑造整體城市形象的一個部分,需要對城市歷史、現實、自然、人文進行系統思考,根據不同路段的定位、特色因地制宜,才能講述獨特的城市“語言”。在遵循原建築本身“邏輯”的基礎上,改造後的建築立面應當凸顯亮點、有設計感,實現去低端化、去平庸化。
一些成功案例也許值得借鑒。鐘宅社區居民至今仍在為之前的立面改造叫好。居民鐘志福説:“‘新’鐘宅除了建築風格整齊劃一外,鏤空的格柵上是閩南特色的窗花設計,還配以閩南風的紅磚墻,建築韻味顯露無遺。”
問題3
不夠接地氣 要“面子”更要“裏子”
建議:滿足居民宜居需求,讓改造後的建築更實用
“外墻顏色是不是可以選擇深色,這樣比較不容易臟。”嘉禾路東方明珠廣場一樓商鋪的林先生説,以前外墻是米黃色,也屬於淡色系,多年風吹日曬後很老舊,“這次改造應該用深色外墻才好,更耐臟。”附近居民還希望樓棟生銹的護欄、部分頂樓脫落的裝飾層,也能借著立面改造的機會得到更換或改造,讓小區變得更安全。在記者採訪中,許多市民希望立面改造能夠更接地氣、更實用,一併解決原有建築在使用、居住方面的功能短板。
發展是為了什麼?去年年底召開的全市經濟工作會議給出了溫暖的答案——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發展中加快補齊民生短板,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之於立面改造工作也是如此,運用微更新、漸進式的改造方法,逐步有效地改善居民住房條件和居住環境,似乎更能體現以人為本的城市溫度。吳文煌也指出,要實現建築風景煥然一新,不僅要顧“面子”更要顧“裏子”,“裏子”指的就是居民的獲得感。在改善外觀的同時,考慮改造後建築的實用性、安全性,為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如此一來,立面改造工作才能做到叫好又叫座。
記者手記
通過“形”的再造 提高“神”的檔次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記者 殷磊) 城市就像一個生命體,景觀面貌是城市的“形”,功能內涵是城市的“神”。形神兼備、秀外慧中的城市,才是有品位的城市,才是“讓人來了還想再來”的城市。立面改造就是要通過對沿街建築“形”的再造,提高“神”的檔次。它是城市的新陳代謝、有機更新,是大拆大建方式被摒棄後,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手段,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遮羞擋醜,或是建築的“刷牙洗臉撲粉”。
專家指出,一方面,立面改造是在建築外立面上“除舊立新”,要通過比例、構圖關係、色彩元素、“穿衣戴帽”等技術手段,展現城市的韻律美與節奏美;另一方面,又要在深層的文化內涵上下功夫,讓建築風格實現轉變,為本地居民留住鄉愁,形成城市記憶。
其實,在這方面,廈門有過很好的案例和典範,做出過不少精品項目。在第一輪市政設施提升改造中,黃厝的溪頭下、環島幹道鐘宅段,都通過立面改造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留下了城市文脈、城市記憶的烙印,得到市民和專家點讚。
市民反映一些地方的建築在立面改造後依然“相貌平平”,居家味、城鎮味十足,與時代風貌和城市精神還有差距,歸根結底還是相關單位對立面改造的認識不夠,缺乏精品意識,缺少設計感,只是簡單地對建築的外表進行涂裝、粉飾。
此外,城市建設需要提質擴容,城市立面改造作為提升城市形象的有效環節,也是一項民心工程,既要讓城市變得更美,更上檔次,更具品位,又要通過改造,力所能及地解決灰塵污染、居住安全、噪音等現實問題,進一步優化市民生活環境,讓城市更像城市。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