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福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

2019-03-29 12:25:28|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葛寧遠

  原標題: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印發 《關於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實施意見》

  近日,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關於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實施意見》,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關於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實施意見》全文公佈如下:

  今明兩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三農”領域有不少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複雜形勢下,做好“三農”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進一步統一思想、堅定信心、落實工作,鞏固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發揮“三農”壓艙石作用,為建設機制活、産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奠定基礎。

  做好“三農”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高品質發展落實趕超,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農”工作必須完成的硬任務,適應國內外複雜形勢變化對農村改革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加快建設特色現代農業,加快建設美麗、文明、善治、殷實鄉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順利完成到2020年承諾的農村改革發展目標任務。

  一、聚力精準施策,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1.不折不扣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組織實施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力爭2019年現行扶貧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基本實現脫貧、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達到退出標準、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實現摘帽,穩定一年後到2020年與全省同步進入全面小康。堅持現行扶貧標準,全面排查解決影響“兩不愁三保障”實現的突出問題,防止盲目拔高標準、吊高胃口,杜絕數字脫貧、虛假脫貧。水利、教育、衛健、醫保、住建等職能部門要加強督促指導,加大資金、項目傾斜扶持力度。持續實施造福工程易地扶貧搬遷,加強安置區社區管理和服務,強化搬遷後續扶持措施,著力解決重搬遷、輕後續幫扶問題。繼續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強化貧困地區“四好農村路”、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貧困地區廣播電視節目、寬頻網絡等全覆蓋。加強脫貧監測,組織開展脫貧攻堅“回頭看”,對脫貧戶進行再檢查,多措並舉防止返貧和出現新的貧困。進一步壓實脫貧攻堅責任,落實最嚴格的考核評估,精準問責問效。組織開展常態化約談,發現問題隨時約談。用好脫貧攻堅巡視巡察成果,推動落實脫貧攻堅政治責任。關心愛護扶貧幹部,加大工作支持力度,幫助解決實際困難,解除後顧之憂。持續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嚴厲查處虛報冒領、貪佔挪用和優親厚友、吃拿卡要等問題。

  2.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加強貧困人口動態管理,做到應納盡納、應退盡退、應扶盡扶。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注重發展長效扶貧産業,強化産業、就業扶貧措施,加強貧困群眾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加強開髮式扶貧與保障性扶貧統籌銜接,增強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對已脫貧和未脫貧的貧困人口,脫貧攻堅期內,相關扶貧政策保持不變,支持力度不減。對新增和已脫貧但基礎較脆弱的貧困人口,進行分戶造冊、精準幫扶,推動産業、就業、搬遷、金融、教育、健康、生態、旅遊、電商和兜底保障等扶貧措施精準落實。研究解決收入水準略高於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群眾缺乏政策支持等新問題。到2020年底前,對農村家庭收入水準略高於建檔立卡貧困標準的群眾,根據具體原因,精準施策,可按規定給予享受與貧困戶同等的省級産業、就業、金融等相關扶貧政策。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深入開展“千企幫千村”行動。深入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實施貧困村提升工程,扶持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大力培育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強化山海協作對口幫扶,加快推進山海協作共建産業園區建設,不斷提升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自我發展能力。把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加強脫貧攻堅總結宣傳,及早謀劃脫貧攻堅目標任務2020年完成後的戰略思路,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對緩解相對貧困問題進行探索。

  3.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持續落實“聯席推進、結對幫扶、産業帶動、互學互助、社會參與”的扶貧協作機制,深化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福州對口幫扶甘肅定西市、廈門對口幫扶甘肅臨夏州工作。充分發揮援寧工作隊對口幫扶一線指揮作用。加強産業合作和勞務協作,強化人才支援,加大資金幫扶,實施生態扶貧,推進縣縣結對奔小康,提升閩寧鎮、閩寧示範村和閩寧産業園建設水準。繼續做好援疆、援藏等工作。

  二、突出提質增效,加快特色現代農業建設

  4.保障糧食安全。認真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構建更高品質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強化糧食生産政策扶持,鼓勵發展規模經營,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推進800萬畝水稻生産功能區建設,到2021年基本完成建設任務。加強新增千億斤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建設。加快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每年推廣綠色高質高效新技術1000萬畝,發展優質稻800萬畝。落實省級糧食儲備訂單收購直補和最低收購價政策。實行引糧入閩獎勵政策,鞏固提升糧食産銷協作水準。加快完善糧食儲備體系,支持糧食倉儲設施功能改造升級,完善應急保供網絡。

  5.做強做優做大十大鄉村特色産業。圍繞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長3.5%目標,打造茶葉、蔬菜、水果、畜禽、水産、花卉苗木、林竹、食用菌、鄉村旅遊、鄉村物流等十大鄉村特色産業,力爭2019年全産業鏈總産值超1.7萬億元,到2022年十大産業全産業鏈産值全部超千億元,總産值超2.1萬億元。實施特色現代農業“五千工程”,強化項目帶動,因地制宜推進特色農産品優勢區、現代農業産業園建設,通過支持技術創新、改造升級、兼併重組做大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促進農業産業化聯合體發展,實施産業興村強縣示範行動和水産品加工提升工程,創建特色農業小鎮,到2020年建設優質農産品標準化生産示範基地500個,新建農産品産地初加工中心600個,累計達到認證“三品一標”4500個以上,評定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40個、福建名牌農産品100個,培育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1000家、水産品加工産值超20億元的示範縣12個、“一村一品”示範村200個,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産品品牌,持續加強農産品品質安全,擴大“清新福建·綠色農業”影響力。

  6.加快農業綠色發展。開展生態茶園、生態果園、生態菜園創建,到2020年生態茶果菜園面積比重提高到74%。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化行動,每年生産商品有機肥800萬噸以上,推廣使用有機肥2000萬畝,推廣綠色防控技術2800萬畝次,到2020年化肥、農藥使用量都比2018年減少4%。實施茶産業綠色發展行動,到2020年建成不用化學農藥綠色示範茶園300萬畝,到2022年基本實現全覆蓋。探索建立“以地定養、以養肥地、種養對接、異地循環”的循環農業模式,推廣牧沼果、稻魚綜合種養、林下種養、貝藻類海上筏式吊養、池塘生態混養、大水面增殖等立體生態農業。推進漳州、南平2個國家級和仙遊、長汀等8個省級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創建,探索農業綠色發展新模式。

  7.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支持食品産業重大技術改造,積極推廣生物技術、新型保鮮技術、廢棄物綜合利用開發技術。扶持建設水産、蔬果、糧油、畜禽等特色食品加工示範基地。大力發展精製茶、海洋生物製品、休閒食品及其他功能性食品。支持供銷、郵政、農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等開展農業生産性服務。深入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支持示範縣完善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開展農村電商培訓,促進農村産品上行。實施城鄉高效配送專項行動計劃,加快完善農村配送網絡。支持建設改造冷庫設施、批發市場低溫專區和零售企業終端低溫設施等項目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農産品冷鏈物流園區列入省級示範物流園區。支持農産品批發市場建設和改造。加強鄉村旅遊公共服務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推進旅遊要素和公共服務全域覆蓋。拓展“生態+”“旅遊+”等模式,大力發展農家樂、水鄉漁村、森林人家、名鎮名村、休閒農業等鄉村旅遊業。實施鄉村旅遊“百鎮千村”提質升級三年行動計劃,培育一批“清新福建·百鎮千村”精品旅遊産品,到2020年打造60個三星級以上休閒集鎮、180個旅遊村,培育一批鄉村旅遊精品線路,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接待1.8億人次以上。創新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手工業,大力挖掘農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

  8.深化農業對臺對外合作。提升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建設水準,新設一批省級台灣農民創業園,推進閩臺在花卉、水果、休閒農業和種業、農機等多領域交流合作,引進更多台灣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利用台資數量和規模保持全國領先。創設閩臺鄉村振興合作基地,支持台灣文創團隊參與美麗鄉村建設,鼓勵臺胞參與我省鄉村振興。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擴大閩臺農業技術人才交流培訓,促進台灣青年農民和台灣農會、産銷班等基層組織代表來閩交流,推動兩岸基層民眾直接交往。加強農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支持發展遠洋漁業,開發遠洋漁業新漁場,新建擴建海外養殖和綜合性漁業基地,持續開展“閩茶海絲行”活動,發揮海外閩茶文化推廣中心作用,推動福建優勢農業企業和名優農産品走出去,保持農産品出口領先優勢。

  三、夯實農業基礎,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

  9.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水準。推進現代種業創新與産業化工程,加強聯合育種攻關,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畜禽良種覆蓋率提高到97%、水産良種覆蓋率提高到70%以上。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增強公益性服務能力,打通農技推廣服務“最後一公里”。創建13個農業科技創新專業聯盟,促進産學研協同創新,打造全省農業科技創新高地。加強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扶持建設一批高水準農業科技園區,培育農業科技創新型企業,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牽頭實施技術創新項目。加強農業領域知識産權創造與應用,加快先進實用技術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到2020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1%以上,農業勞動生産率提高到4.7萬元/人。建立健全農業科研成果産權制度,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完善人才評價和流動保障機制,落實兼職兼薪、成果權益分配政策。

  10.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把科技特派員制度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統籌謀劃、整體推進。改進科技特派員選認方式,廣開選認渠道,繼續堅持跨界別、跨區域選拔科技人才,推動科技特派員工作向二、三産業延伸。每年選認1000名以上省級科技特派員,實現省級科技特派員鄉鎮全覆蓋,帶動市、縣(區)科技特派員行政村全覆蓋。探索建立科技特派員以技術和成果為紐帶,與農民、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機制。

  1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修編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統一規劃佈局、建設標準、組織實施、驗收考核、上圖入庫,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3323”地力提升工程。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發展節水農業。加快泉州山美等7個大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完善路溝渠等田間基礎設施,到2020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建設安全生態水系600公里,推進56條中小河流治理。推進平潭及閩江口水資源配置工程,加快長泰枋洋、羅源霍口、泉州白瀨等大型水庫建設,持續推進一批中型水庫建設。

  12.推進農業信息化和裝備現代化。加快建設福建“農業雲131”工程,新建一批省級現代農業智慧園、農業物聯網示範基地,整省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大力發展智慧林業,建設完善森林資源綜合視頻監控體系,構建完善林業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實施“智慧海洋”工程,推動海洋數字經濟發展。實施農機化趕超工程,開展農機裝備升級行動,推廣使用先進適用、節能環保、精準高效的農機裝備,到2020年全省主要農作物和水稻綜合機械化水準分別提高到68%和76%。發展溫室大棚、智慧溫控、工廠化生産,提高設施農業發展水準。推進糧食儲備信息化建設。推進寧德三都灣海水養殖設施升級改造,建設海上生態養殖示範區。

  13.完善防災減災體系。改造升級氣象、海洋、水文等預測預警預報系統,全面落實省市縣鄉防汛挂圖指揮,進一步完善各級“預報-預警-指揮”體系。實施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和氣象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加快33個“五江一溪”防洪工程和平潭防洪防潮、老區防洪減災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繼續推進“百個漁港建設、千里岸線減災、萬艘漁船應急”防災減災“百千萬”工程,加快海洋漁船通導與安全裝備建設,加大漁港及漁港經濟區項目建設力度。抓好抓實動物集中強制免疫,強制免疫“先打後補”試點覆蓋所有縣(市、區),強化疫病監測預警,深入推進種畜禽場動物疫病凈化,加大非洲豬瘟等動物疫情監測防控力度,嚴格落實防控舉措,確保産業安全。組織農作物重大病蟲和檢疫性病蟲監測預警,大力開展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推廣使用高效藥械,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加強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防治。加大森林防火巡護和火源管控,推進航空護林和防火基礎設施建設。

  四、推進鄉村建設,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鄉村

  14.提升鄉村規劃建設水準。落實“留白、留綠、留舊、留文、留魂”要求,加強村莊規劃管理,確定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並村莊分類,推進村莊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有機銜接,分批次開展村莊規劃修編,同步完成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或修編,到2020年村莊規劃管理覆蓋率達80%以上。村莊規劃要劃定農民建房用地範圍,同步落實新增建房用地指標,保障農民建房用地需求。加強村莊規劃編制單位、鎮村幹部培訓,落實多規合一、規劃執行剛性等規定和政策。推進鄉村建設、保護、修復、開發、利用協同並進、有機統一,充分體現鄉村自然景觀、生態環境、歷史建築、文物古跡、民族民俗等獨特風貌和人文氣質。加強農村建房許可管理。

  15.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深入學習推廣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以“一革命四行動”(農村廁所革命、農村垃圾治理行動、農村污水治理行動、農房整治行動、村容村貌提升行動)為重點,紮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確保到2020年實現農村人居環境階段性明顯改善,村莊環境基本乾淨整潔有序。對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等給予補助,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先進縣給予獎勵,允許縣級按規定統籌整合相關資金,集中用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試點。實施農村廁所革命,到2020年新建改造鄉鎮公廁800座、農村公廁2000座、完成農村戶用廁所無害化改造22.5萬戶,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8%以上。實施農村垃圾治理行動,推行“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城鄉一體化垃圾處理模式,推動農村生活垃圾乾濕分離,提倡“垃圾不落地”,進一步健全農村生活垃圾處置體系,到2020年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的行政村達95%以上。實施農村污水治理行動,到2020年全省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基本建成並投入使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70%以上。實施農房整治行動,推進村莊房前屋後整治,規範新建農房,加大力度引導集中建設村鎮住宅小區,鼓勵開展示範房建設,打造地域特色的村莊建築風貌,實行違建“零容忍”,做到違建“零增長”。實施村容村貌提升行動,改造村莊公共照明和村內道路,整治村莊桿線“蜘蛛網”,推進村莊“四旁”(路旁、水旁、宅旁、村旁)綠化,建設美麗庭院,到2020年村莊綠化覆蓋率達30%以上。綜合整治鐵路和高速公路沿線環境,打造安全有序、整潔美觀、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觀通道。

  16.強化鄉村生態資源環境保護。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啟動建設生態保護紅線監管體系。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確保面積不減少、土壤環境品質不下降。實施“清潔土壤”工程,規範和加強農産品産地土壤環境監測工作,開展耕地土壤環境品質類別劃定,全面落實耕地和園地嚴格管控,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實施“清新水域”工程,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嚴格鄉村河湖水域岸線等水生態空間管理,推進小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減少源頭水污染物排放,改善農村及小流域水環境品質,到2020年全省小流域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超過90%。完善飲用水水源保護制度,全面整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的環境問題,推進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保護範圍劃定工作。開展“保護母親河,爭當‘河小禹’”等活動,深化農村青少年生態環保工作。落實海洋漁船“雙控”(海洋漁船船數和動率數控制)制度,加強漁業資源養護,實施海洋伏季休漁和閩江水域禁漁制度。強化重點海域生態保護修復,推進岸線資源保護與優化利用有機統一。持續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到2020年水土流失率降低到8%以下。實施“三個百千”綠化美化行動,加快實施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強植樹造林、森林撫育、封山育林,森林覆蓋率保持全國領先。加大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海洋公園等重要自然保護地保護力度。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健康穩定田園生態系統。

  17.加大鄉村污染治理力度。加強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管,持續壓實地區和部門監管職責。強化農村污染聯防聯控,取締農村“散亂污”企業,加大對畜禽養殖違法排污、生活污水隨意排放、生活垃圾亂堆等行為懲處力度,開展河漂垃圾整治。嚴厲打擊、堅決遏制固體廢棄物、危險廢物向農村非法轉移、傾倒等違法行為。實施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到2020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0%。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地膜100%回收處置試點。培育發展治理市場主體,加快建成全面開放、政策完善、監管有效、規範公平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市場體系。

  五、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18.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政策,明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的具體辦法。完善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的配套制度,探索具體實現方式,逐步建立規範高效的“三權”運行機制。開展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回頭看”工作。指導推廣土地入股、土地託管、代耕代種等多種模式,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允許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擔保融資。落實村集體養殖用海海域使用權,加快村集體海域使用確權和發證工作。加快水域灘塗養殖發證登記工作。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鼓勵和引導林農採取多種形式流轉林地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推廣股權共有、經營共管、資本共享、收益共盈“四共一體”等合作經營模式,推進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改革,創新集體林業規模經營、金融支持林業發展等機制。

  19.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系統總結我省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成果,提煉可複製、可推廣的實踐經驗與做法,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工作。加快推進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力爭2020年基本完成。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不搞私有化,堅持農地農用、防止非農化,堅持保障農民土地權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為農民進城落戶條件。允許在縣域內開展全域鄉村閒置校舍、廠房、廢棄地等整治,盤活建設用地重點用於支持鄉村新産業新業態和返鄉下鄉創業。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前提下,允許縣級政府通過村土地利用規劃,預留部分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用於單獨選址的農業設施和休閒旅遊設施等建設。嚴格農業設施用地管理,滿足合理需求。鞏固“大棚房”問題整治成果。按照“取之於農,主要用之於農”的要求,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範圍,提高農業農村投入比例,重點用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對利用存量建設用地發展農村新産業新業態成效突出的市、縣,給予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獎勵。

  20.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加快整省推進步伐,2019年全面完成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55個試點縣(市、區)有經營性資産的村(居)基本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注重保護外嫁女等特殊人群的合法權益。完善農村集體産權權能,積極探索集體資産股權質押貸款辦法。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治理機制,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確保到2020年全面消除薄弱村。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引導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願有償轉讓。繼續推進試點縣(市)農村農房、農地等“兩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全面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完善內部治理機制,加強基層供銷合作社建設,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農民增收、鄉村治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等農村綜合性改革。

  21.發展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啟動家庭農場培育計劃,扶持發展規模適度的家庭農(林)場和種養大戶。開展農民合作社規範化提升行動,支持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積極發展生産、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繼續實施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到2020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0萬名。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請專利、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創建農業品牌。培育發展種子種苗、農機作業、統防統治、烘乾倉儲、物流配送等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準。完善“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小農戶生産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22.落實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建立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完善耕地佔補平衡管理辦法,從土地增值收益中切出更大比例支持鄉村振興,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完善涉農資金管理制度,推動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實施“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賦予縣級必要的統籌整合自主權。落實和完善對農民直接補貼制度,提高補貼效能。加強涉農項目庫建設,全面實行支農資金績效管理,建立正向激勵機制。落實中央擴大農産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的試點範圍相關政策。完善農村普惠金融體系,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探索建立政銀保合作機制,建立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激勵約束機制,實現普惠性涉農貸款增速總體高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用好差別化準備金率和差異化監管等政策,切實降低“三農”信貸擔保服務門檻。發展綠色金融。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發展“快農貸”“福田貸”“福林貸”等涉農信貸産品。支持重點領域特色農産品期貨期權品種上市。健全農業信貸擔保費率補助和以獎代補機制,制定擔保機構業務考核的具體辦法,加快做大擔保規模。加大農業保險政策支持力度,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

  六、促進鄉風文明,塑造民風淳樸文化興盛文明鄉村

  23.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村入戶、深入人心,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鄉村振興的強大精神力量。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培育和樹立一批道德模範、最美人物、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廣泛動員各級共青團組織,深入開展鄉村振興青年志願服務活動。推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和社會治理、行業管理中,運用法治手段和制度力量維護社會公共價值。

  24.弘揚八閩優秀文化。科學劃定鄉村建設歷史文化保護線,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築、農業遺跡以及灌溉工程遺産保護,開展登記造冊,建立影像等檔案資料。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深入挖掘八閩農耕文化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實施鄉村文化記憶工程,建立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名錄,扶持建設鄉村文化記憶展示平臺,講好村莊故事。實施鄉村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遴選一批鄉村非遺生産性保護傳承重點單位。加強紅色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朱子文化、畬族文化等國家級和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創建特色文化文物示範村鎮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挖掘利用鄉村優秀民間文化資源。

  25.完善鄉村公共文化設施。發揮縣級公共文化機構輻射作用,促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共建共享、互聯互通,到2020年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96%。建設“百千特色文化服務中心”,植入注入鄉村特色文化內涵,省級每年支持建設200個示範點。推進鄉村應急廣播體系和“智慧廣電”建設,完善鄉村廣播電視與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推動行政村文化、廣播電視、體育健身設施全覆蓋並向自然村延伸。推動建設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對接信息平臺,建設“中國(福建)公共數字文化大數據中心”。

  七、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建設和諧有序善治鄉村

  26.增強鄉村治理能力。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加強農村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開展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和鄉村治理示範村鎮創建。全面推行“四議兩公開”制度和“六要”群眾工作法,構建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決策、村民委員會執行、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村級治理體系。發揮“一約四會”在農村基層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到2020年推動全部行政村建立完善村規民約。推進農村社區建設,開展星級農村幸福社區創建活動。加強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

  27.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強宣傳教育,做好農民群眾的思想工作,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引導農民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農村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廣泛開展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等創建活動,深化文明村鎮創建,到2020年縣級及以上文明村和鄉鎮佔比達50%。探索建立“鄉風文明聯繫點”,培育一批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示範縣,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完善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長效機制。開展農村移風易俗行動,引導和鼓勵農村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採取約束性強的措施,對婚喪陋習、天價彩禮、孝道式微、老無所養等不良社會風氣進行治理。推進家風家訓鄉賢文化館建設,引導群眾立好家訓、樹好家風。集中治理誠信缺失突出問題,紮實推進農村誠信建設。鼓勵支持創作鄉村題材的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開展農民豐收節等“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

  28.提高平安鄉村建設水準。深化鄉村平安創建,到2022年全省90%以上的村居實現“四無”創建目標。深化農村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打擊整治黃賭毒、盜搶騙以及食品藥品環境等領域發生的影響群眾安全感的違法犯罪活動,促進社會治安持續向好。防範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各類邪教組織和非法宗教活動向鄉村的滲透破壞活動,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預農村公共事務。完善農村交通安全勸導站,加強農村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建立常態化巡邏機制,推進鄉村“雪亮工程”建設,2019年實現全省較大行政村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建設聯網,2022年城鄉一體的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網絡基本建成。健全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責任制。深化拓展網格化服務管理,以資源整合、力量聚合、工作融合、信息共享為主要內容,推進鄉村兩級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建設覆蓋城鄉的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推動農村地區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建立完善依法有序信訪機制和事要解決機制,持續推行“一村一法律顧問”,確保農村信訪案件穩步下降。加強鄉村法治宣傳教育,培育打造一批“民主法治示範村”。推進紀檢監察工作向基層延伸,堅決查處發生在農民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八、加快補齊民生短板,打造共建共享殷實鄉村

  29.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穩步提高農民家庭經營凈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凈收入和財産凈收入,保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持續推進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春潮行動”,鼓勵培訓機構和企業開展訂單、定向和定崗式培訓,對農村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等進行就業技能培訓。組織“春風行動”“海西招聘行動”等專項招聘會,幫助農民工對接崗位。扶持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鄉村企業,支持企業在鄉村興辦生産車間、就業基地。支持鄉村創新創業,落實好減稅降稅政策,加快解決用地、信貸等困難,以創業帶動就業。實施鄉村就業促進行動,推進鄉村經濟多元化,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結合農村基礎設施等工程建設,鼓勵採取以工代賑等方式就近吸納農村勞動力。繼續實施福建省農村青年創業致富“領頭雁”培養計劃。

  30.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持續推進“百鄉千村”路網提升工程和“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強村內道路建設,全面落實“路長制”和鄉村道路專管員制度。全面實施鄉村電氣化提升工程,加快完成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建設農村智慧配電網,完善農村電網結構,逐步提高農村電網信息化、自動化、智慧化水準。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提高農村地區寬頻網絡和移動通信網絡服務品質,推進提速降費。加快莆田等地城鄉供水一體化試點建設,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到2020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提高到84%。健全村莊基礎設施建管長效機制,明確各方管護責任,鼓勵各地將管護費用納入財政預算。

  31.增強鄉村公共服務供給能力。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建設,深入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寄宿制學校設施設備配備,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設九年一貫制學校。加強農村兒童健康改善,幫扶鄉村小規模學校附設幼兒園(班),提升保育教育品質。推進鄉村教師素質提升和鄉村校長助力“兩項工程”,啟動實施中小學教師“本土化”定向培養工作。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推進一體化村衛生所標準化建設。落實鄉鎮衛生人員補助政策,實施全科醫生特崗計劃,繼續推進定向培養醫學生項目和鄉村醫生規範培訓項目,持續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創新基層站所運行機制,穩定基層公共服務隊伍,改造提升鄉(鎮)便民服務中心,推行標準化服務。

  32.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準。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合理提高財政補助和個人繳費標準。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精準擴面,落實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完善低保對象認定辦法,推進城鄉低保標準、特困供養標準一體化。完善醫療救助、臨時救助工作機制,提高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的集中供養率。繼續深化農村養老服務工程,積極推進醫養結合。加快鄉鎮敬老院改造提升和轉型升級,推行社會化、連鎖化運營。加強農村幸福院等村級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創新服務管理模式,引導多元化投入,鼓勵互助式服務。完善精準扶貧醫療疊加保險政策,切實減輕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和符合條件的農村低保人口醫療費用負擔。開展農村老年人關愛服務試點,建立農村留守、空巢、失獨老年人探訪制度。加強和改善農村殘疾人服務。

  九、充分發揮農村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全面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33.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地位,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強化村黨組織對村級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全面領導,持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體系建設。推進村黨支部標準化規範化建設,以縣為單位對軟弱渙散村黨組織“一村一策”逐個整頓。對村“兩委”換屆進行一次回頭看,堅決把受過刑事處罰、存在“村霸”和涉黑涉惡等問題的村“兩委”班子成員清理出去。創新黨組織設置方式,加強農村新型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嚴格黨的組織生活,加強農村流動黨員管理,擴大黨內基層民主,推進黨務公開。推進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發展農村優秀青年入黨,加強農村基層黨員和村“兩委”的教育培訓、管理監督,提高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的能力和素質。建立第一書記派駐長效工作機制,全面向貧困村、軟弱渙散村和集體經濟薄弱村黨組織派出第一書記,並向鄉村振興任務重的村拓展。健全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中選拔鄉鎮領導幹部、考錄鄉鎮公務員、招聘鄉鎮事業編制人員的常態化機制。落實村黨組織5年任期規定,推動全省村“兩委”換屆與縣鄉換屆同步進行。

  34.發揮村級各類組織作用。理清村級各類組織功能定位,實現各類基層組織按需設置、按職履責、有人辦事、有章理事。全面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發揮在村務決策和公開、財産管理、工程項目建設、惠農政策措施落實等事項上的監督作用。做好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特別法人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賦碼工作,指導村(居)委會以特別法人身份依法依規從事履行職能所需民事活動。推進集體經濟組織以及其他群眾性社會組織建設,促進規範化發展。

  35.提高村級組織服務能力。規範村級組織協助政府工作事項,防止隨意增加村級組織負擔。按照有利於村級組織建設,有利於服務群眾的原則,將適合村級組織代辦或承接的工作事項交由村級組織,並保障必要工作條件。整合現有“六大員”職能、隊伍、經費,按照標誌標識、功能設置、服務規範、綜合管理標準化的要求,推進村級鄉村振興服務站建設,實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代辦,為村民提供黨務、村務、社務等便利化服務,打通服務農民群眾“最後一公里”。

  36.保障村級組織有效正常運轉。健全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穩定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制度,落實各級財政對運轉經費的保障責任。全面落實村幹部基本報酬和村級組織辦公經費,統籌安排農村“六大員”津貼、村級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正常離任村幹部生活補貼、村民小組長誤工補貼等其他村級組織必要支出。村主幹基本報酬按照不低於當地(以縣為單位)上年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倍標準,其他村幹部基本報酬按照村主幹基本報酬60%左右的標準執行。各縣(市、區)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和財力狀況,建立健全村級組織運轉經費穩定增長機制,逐步提高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水準。

  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保障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37.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制度保障。發揮黨領導的政治優勢,壓實責任、完善機制、強化考核,堅定不移地把中央及省委的部署要求落實下去。落實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要求,強化縣委書記抓鄉村振興的“一線總指揮”作用。尊重基層創新創造,堅持“五級同抓、千村試點、萬村推進、全面振興”,充分發揮典型的示範引領作用。加強鄉村振興統計監測工作。2019年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標體系,並加強考核結果應用。各級各部門要抓緊梳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強化工作舉措,確保2020年圓滿完成各項任務。加強鄉鎮領導班子建設,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系,推進強鄉擴權改革,依法賦予鄉鎮必要的事權,切實減輕基層負擔,確保鄉村幹部把精力更好地用在抓重點工作和重點任務上。

  38.牢固樹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政策導向。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落實“四個優先”的要求作為做好“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同政績考核聯繫到一起,層層落實責任。優先考慮“三農”幹部配備,把優秀幹部充實到“三農”戰線,把精銳力量充實到基層一線,注重選拔熟悉“三農”工作的幹部充實到各級黨政班子。大力選拔使用優秀基層幹部,從鄉鎮事業編制人員、優秀村幹部、大學生村官等人員中選拔鄉鎮領導班子成員,適當提高基層事業單位中、高級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比例。優先滿足“三農”發展要素配置,推動更多人才、土地、技術、管理等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盤活鄉村閒置資産,建立閒置資産使用調劑機制,提高資産使用效率。優先保障“三農”資金投入,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優先保障領域和金融優先服務領域,擴大增量,盤活存量,喚醒涉農沉澱資金,縣域新增貸款主要用於支持鄉村振興。優先安排農村公共服務,縮小城鄉服務差距,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並軌。

  39.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建設。建立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幹部隊伍培養、配備、管理、使用機制,落實關愛激勵政策。建立縣域人才統籌使用制度和鄉村人才定向委託培養制度,探索通過崗編適度分離、在崗學歷教育、創新職稱評定等多種方式,引導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完善符合基層實際的人才評價標準,探索建立基層人才“定向評價、定向使用”的專業技術職稱評價使用制度,鼓勵各地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推進農村實用技術人才、鄉村工匠培養,遴選支持一批技術能手和鄉村工匠。鄉鎮事業單位招聘工作人員,在學歷、年齡、專業等方面可適當放寬條件。對招聘脫貧攻堅急需緊缺人才,可採取面試、組織考察等方式公開招聘。拓寬農技員選聘渠道,從農業鄉土專家、種養能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技術骨幹以及科研教學單位一線服務人員等中選聘一批産業緊缺、農民急需的特聘農技員。引導教育“三農”幹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倡導求真務實精神,密切聯繫群眾,加深對農民感情。堅決糾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清理規範各類檢查評比、考核督導事項,切實解決基層疲於迎評迎檢問題,讓基層幹部把精力集中到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上來。

  40.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發揮好農民主體作用,加強制度建設、政策激勵、教育引導,把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貫穿鄉村振興全過程,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激發和調動農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開展實施鄉村振興“巾幗行動”、科普助力鄉村振興行動。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群團組織的優勢和力量,發揮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等積極作用,支持、鼓勵更多人才投身鄉村振興事業。支持企業家、黨政幹部、專家學者、醫生教師、規劃師、建築師、律師、藝術家、技能人才等,通過多種方式服務鄉村振興事業,吸引台灣建築師、文創團隊參與鄉建鄉創活動。全面貫徹落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和企業挂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制度,保障其在職稱評定、項目申報、工資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權益。出臺村莊建設項目簡易審批辦法,對法定招標限額以下的村莊建設項目,由村級組織自行購料、聘請工匠,組織村民投工投勞,讓農民更多參與並從中獲益。

圖片默認標題
【HI老外主推】【龍岩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非洲法語國家學員來龍岩學習中式烹飪技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