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數字城市建設的福州實踐

2019-10-28 10:03:20|來源:福州新聞網|編輯:尹小兵|責編:葛寧遠

  近年來,福州市在數字城市建設上成效明顯,但通過調研比對數字城市建設的先進地區,福州市既有自身優勢,也有不足。當前推進數字城市建設機遇難得,形勢大好,時不我待。建議通過完善數字城市建設頂層設計、大力推進信息資源共享、加大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新興技術試點應用、更加注重服務民生保障等方面,進一步推進數字城市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福建省近期又獲批“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當前推進數字城市建設機遇難得,形勢大好,時不我待。近年來,福州市依託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以需求為導向,以創新為驅動,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實施,深化資源整合,有效提升“數字福州”建設水準,電子政務、智慧城市建設工作繼續走在全省、全國前列,榮獲中國領軍智慧城市獎,對全國數字城市建設具有一定啟發。

  福州數字城市建設的主要做法、初步成效

  福州市高起點謀劃推動“數字福州”建設,制定了《“數字福州”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加快推動大數據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構建數字城市發展模式。

  (一)構建數字城市管理“一個體系”。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推動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向城市管理全過程、全領域延伸,形成精準、高效的城市管理體系。

  一是打造一體化系統。2013年正式上線數字城管系統以來,將公用設施、道路交通、市容環境、園林綠化等城市管理編織成了一張由114類“部件”和74類“事件”構成的“電子地圖”,對接全市450多個處置責任單位的平臺,形成“包羅萬象”的大城管格局。“電子地圖”上的每一部件都能準確定位責任主體,每一案件都能全程跟蹤,開啟了城市管理數字化、智慧化新時代。截至2018年底,系統共受理有效案件412.87萬件,結案率為99.89%。

  二是推進數字化治理。加大信息技術在市政管理、環境保護、交通出行等領域應用,智慧交通、智慧環保、智慧社區等應運而生。建成超級“大腦”——交通大數據平臺,融合4500個地磁、4335輛公交車和6553輛計程車浮動車GPS、600個電子警察,精確掌握道路擁堵成因和突發事件情況,實現點對點快速處置堵點,實現交通數字化管理。成立了水系聯排聯調中心,建起“眼、腦、手”三大體系,提高調度效率。雨量、水質、積水監測體系為“眼”,為排水防澇等提供數據支撐;超級計算機實時分析計算為“腦”,為聯排聯調提供精準方案;自動化控制系統為“手”,實現城區上千個庫、湖、池、河、閘、站遠程一體化調控。

  三是探索創新性治理。鼓樓區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建設了“鼓樓智腦”,聚合“離散”資源,連接數據“孤島”,整合了城管、防汛等橫向系統,縱向延伸至10個鎮街、69個社區、153個網格,形成了四級管理體系,打造高度集成的智慧城市系統。長樂區公安局建設了涵蓋出入境、戶政、交管業務、報警求助等於一體的“無人警亭”,辦理港澳臺簽注、居住證簽注和身份證補領等,深受好評。建成“榕醫通”便民服務平臺,匯聚市、縣兩級醫院數據,接入13家市屬醫院、22家縣區級醫院、174家基層衛生院,實現了全市醫療衛生機構統一門戶、統一支付、共享開放的局面。

  (二)編織數字政務服務“一個網絡”。將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作為提升政務服務重要支撐,大力推進政務服務改革,打造高效智慧服務網絡。

  一是打造通行辦事服務標準。按照“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服務體系標準,建立市、縣兩級事項標準化通用目錄,實現“同一事項、同一標準、同一編碼”。組織編制辦事指南和審查細則,形成了全市統一、市縣通用、動態管理的標準化辦事指南。實現一碼溯源管理,完善政務清單管理系統,實現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一碼驅動、一處發佈、全市通用”。

  二是暢通智慧審批快速通道。建設統一申報受理平臺“福州市網上辦事大廳”,整合入口出口,統一受理申報,並與部門審批系統無縫連結,變“多網受理”為“一網受理”。建設福州市政務服務管理平臺,推動部門自建系統與政務服務管理平臺數據雙向實時互通,實現“前臺綜合受理、後臺分類審批、綜合窗口統一齣件”的閉環服務。構建統一的電子證照管理平臺,通過匯聚證照數據,形成“一人一檔、一企一檔、一組一檔、一物一檔”的電子文件檔案管理。

  三是打通辦事服務“最後一公里”。將政務服務“線下辦理”升級為“網上審批”,制定《福州市“最多跑一趟”服務標準規範》,在全省率先提出“網上申請+線上提交材料+線上審批+線上出件”“網上申請+線上提交材料+線上審批+快遞送件”等八種“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服務標準。目前,市級“最多跑一趟”事項1274項,佔比93.68%,其中“一趟不用跑”事項437項,佔比32.13%。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報告顯示,福州2018年度網上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審批服務時限壓縮比例位列全國第一;即辦件佔比、辦事指南準確度、在線服務成效位列全國第二。

  (三)打造數字惠民服務“一個平臺”。整合各類數據資源,集中力量打造數字城市服務平臺“e福州”APP,保證群眾輕鬆上手,易用、會用、常用。

  一是建設“一站式”服務平臺。“e福州”APP作為數字城市的統一入口和基礎支撐,構建起政府與企業、百姓之間的生態系統,匯聚各類高頻的便民服務、公共服務、政務服務、社會服務等資源,致力於移動化、一體化、開放式,上線9個月便突破百萬用戶,日活用戶逾13萬,成為市民必備軟體。

  二是提供“一條龍”服務模式。“e福州”APP首創“一碼通行”城市建設服務模式,為市民提供交通出行、教育繳費、看病就醫、政務服務、社區服務、公園景點、不動産交易、信用支付等九大便民服務,覆蓋群眾生活多個方面。市民出行用“e福州”APP直接刷手機乘公交、坐地鐵、乘計程車、繳納停車費,減少乘客排隊購票時間的同時緩解了交通擁堵。

  三是推行“一攬子”服務項目。“e福州”APP提供功能全面。教育管理收費方面,不再需要繳交現金,通過APP快速繳納學費、住宿費;就醫服務方面,為患者提供線上預約掛號、繳納診費,患者就醫無需攜帶就診卡;各類公園無需購買紙質門票,手機“掃一掃”即可進入景點;推進“信用福州”建設,信用良好的市民都有茉莉分,各類服務可以“先享後付”;設立“網上大廳”,市民在掌上即可完成事項查詢、辦事預約、網上申報、材料提交、結果反饋。數字化成果與市民生活有效融合,提升了市民獲得感與幸福感。

  數字城市建設的不足

  近年來,福州市在數字城市建設上成效明顯,但通過調研比對廣州、深圳、杭州等數字城市建設的先進地區,福州市既有自身優勢,也有不足。

  一是信息資源聯通共享有待加強。由於歷史原因,系統開發上“各自為政”,數據資源歸屬上“部門私有”,資源橫向配置上“縱強橫弱”,部門間信息資源無法共享,造成企業和市民辦事多個入口,需重復提供證明,制約了行政審批服務效率提升。

  二是前沿技術推廣應用力度不夠。在信息技術“爆髮式”增長背景下,對前沿科技的掌握、認知、推廣、應用上相對較慢。對區塊鏈認知還停留在底層技術,在數字城市建設的應用還未起步;在物聯網技術的推廣應用上,缺乏與城市管理和市民需求的有效對接,還未形成物聯網信息系統。

  三是基礎支撐作用發揮還需提升。數字城市建設尚未産生集群效應,技術創新平臺、公共服務能力、公共計算能力還不能完全滿足發展需要。技術研發隊伍、研發能力和核心技術較弱,基礎設施和公共平臺不強,産學研用協同有待深化,産業鏈上下游企業間協同合作不夠。

  數字城市建設的啟示

  (一)完善數字城市建設頂層設計。建議以成熟經驗為標準,統籌信息數據建設,制定統一的規範標準,建立從底層數據匯總到項目應用的一體化標準體系,規範數字城市建設的標準、項目審批、運營數據的聯通和共享。強化各級機制與要素保障,建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實現省、市、縣、鄉、村五級各類信息有效連接,實現數據信息建設工作的“一盤棋”。

  (二)大力推進信息資源共享。按照國務院要求“聯網是原則、孤網是例外”的原則,加快推進政府各部門信息系統與各類公共服務平臺的整合、現代信息技術與城市公共服務設施之間的整合,打破信息孤島,暢通各部門信息交換渠道,使政府部門之間信息共享再無阻礙。加強和規範政府數據採集,建立健全政務服務數據採集目錄,梳理政務部門數據,明確數據採集責任單位和渠道,確保“一數一源”,實現數據共享,深挖數據潛能,優化數字城市功能。

  (三)加大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信息化技術基礎設施投入,將各類感測器高效地連結起來形成物聯網,通過計算機和雲計算進行控制應用,把數字城市與現實生活有機聯繫起來。重點支持大數據、物聯網等産業發展,建設完善雲計算數據中心,對城市廣泛信息進行自動採集,打造高性能信息處理平臺。運用海量信息,採取更為高效的管理方式管理城市居民的生産生活,從而達到“智慧”的目標。支持將“數字城市”升級為“智慧城市”,發揮先行城市的示範引領作用。

  (四)推進新興技術試點應用。加強信息與物聯網技術、感測器技術、地理空間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區塊鏈技術等新興科技應用,使智慧城市不斷提升完善。在政府管理中引入區塊鏈大數據,進行全過程信息留檔,作為證據隨時調取查閱,出現問題可以依法問責。利用區塊鏈技術重構供應鏈體系,在金融、零售、生活服務等方面進行廣泛的場景應用,推動更多科技成果服務經濟發展、服務城市治理、服務民生改善。打造開放的數字試點平臺,用好首臺套等政策,充分開放所有場景,引入比特大陸、華為等相關技術試驗在閩落地。

  (五)更加注重服務民生保障。堅持以人為本,把數字城市建設落腳點放在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上,更加注重創新突破,更加注重融合市民的生産生活。比如,推進數字身份證,在政務辦事、酒店入駐、購買車票等領域,居民可以出示網上身份證進行辦理;總結先行城市做法,建設歸屬某個城市的數字APP,推出涉及民生服務的高頻服務事項,打造市民生活的重要載體和必備工具,同時不斷擴大領域、優化功能,提高APP軟體應用率,讓群眾充分共享數字城市建設成果。(作者:中共福州市委政研室市行政服務中心課題組)

圖片默認標題
【HI老外主推】【龍岩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非洲法語國家學員來龍岩學習中式烹飪技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