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産展”11月23日開幕

2019-11-15 13:52:12|來源:泉州網|編輯:尹小兵|責編:葛寧遠

  泉州是中國唯一囊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三大名錄(冊)的城市;在傳承上,建設非遺傳播文化場館,開展鄉土文化傳承教育項目,將文化保護與文旅産業有機融合

  見人見物見生活 絕技傳承辟新路

“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産展”11月23日開幕

  李堯寶刻紙花燈技藝代代相傳(陳曉東 攝)

“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産展”11月23日開幕

  泉州推動南音進校園(培元中學 供圖)

“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産展”11月23日開幕

  梨園戲等“非遺”劇種已成為泉州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陳曉東 攝)

“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産展”11月23日開幕

  巧奪天工的泉州漆線雕吸引了參觀者(林勁峰 攝)

“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産展”11月23日開幕

  南少林五祖拳等項目進入中小學課堂,讓學生深入認知、體驗閩南文化。(陳曉東 攝)

  11月23日,第四屆海上絲綢之路藝術節重要活動之一的“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産展”將在新建成的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産館開幕。屆時,觀眾不僅可以了解泉州非遺的多方面知識,還可一睹泉州豐富多彩的非遺寶物。

  據悉,目前,泉州市擁有縣級及以上代表性項目461項,成為中國唯一囊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三大名錄(冊)的城市。歷年來,泉州市十分重視非遺保護工作,堅持以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為抓手,以建立和落實非遺名錄體系為載體,加強非遺保護工作的組織、協調,大力推動泉州市優秀非遺項目的傳承、發展。

  文化場館 拉近非遺與市民距離

  “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産展”以“一條海上絲路,萬千非遺瑰寶”為主題,秉承“展示、交流、合作、共享”的策展理念,集中展示非遺大師們的匠心精神和立足於嚮往美好生活的獨特藝術創造。

  屆時,來自意大利的西西裏手繪馬車,土耳其的濕拓畫和伊茲尼克藝術陶瓷,突尼斯的手工挂毯和紅珊瑚,南非的獸皮畫,印度的卡拉姆卡裏和傳統陶器,約旦的馬賽克拼貼,科威特的蛋雕,泰國的孔劇面具和五彩瓷,韓國的紙繩子編織,馬來西亞的蠟染,伊朗的手工地毯等11個國家的17個非遺項目和大師,將在現場向觀眾展示相關的文化和技藝;來自國內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近60個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會聚一堂,與國外傳承人共同展示、交流。這些非遺項目大多數都是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類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據悉,2008年,泉州市在“泉州傳統工藝美術展示館”的基礎上擴建成全國較早、福建省第一家綜合性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産博物館,該館設在泉州市藝術館內,搶救、蒐集了一大批不可再生的“泉州民間國寶”。自2008年以來,泉州市文化部門深入各地尋寶,徵集來不少“非遺”精品,為泉州保留下一大批珍貴的“非遺”瑰寶。

  近年來,泉州市加大非遺傳播基地建設。先後建成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泉州市博物館、梨園古典劇院、南音藝苑、木偶劇院、圖書館新館和泉州大劇院等文化場館,建設世界閩南文化展示中心。作為2017年“項目攻堅年”重點項目,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産館改建項目自建設以來備受關注。

  改建完成的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將以“文化之都,多彩非遺”為布展主題,將泉州“非遺”分為四個部分展示,通過空間規劃來布展。該館一層將作為辦公區和庫房區;二層為序廳及第一部分“物華之美,民間瑰寶”,展示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産10大類別中的傳統美術部分,以作品展示為重點,同時保留原演藝場所,作為非遺活態表演展示舞臺及影像播放廳,通過視覺符號表達多元泉州;第三層展示第二部分“民俗之風,濃情閩南”和第三部分“泉腔之韻,晉唐遺響”,主要通過展示泉州的民俗風情以及音樂、戲曲等;第四層展示第四部分“天工之巧,匠心營造”,以泉州傳統技藝為重點展示對象,輕裝飾、重展品,讓展品與群眾交流;第五層擬設立臨時展廳和學術報告廳。

  走進校園社區活態傳承絕技

  早在1989年,泉州市就把南音納入中小學音樂教育課程,目前有200多所學校開設南音課。文化和教育主管部門已連續29年舉辦中小學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賽,涌現出數千名南音演唱新秀。目前,已在全市20多所中學(中職)、小學建設閩南文化傳承基地學校,南少林五祖拳、拍胸舞、李堯寶刻紙、高甲戲、泉州歌訣、水密隔艙福船製作技藝、鐵觀音茶藝、德化瓷燒制技藝等項目進入中小學課堂,由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定期到學校授課,並組織編撰《泉州閩南文化校本系列教材》,以閩南民係與文化、閩南方言、閩南民俗、閩南名勝、閩南建築、傳統技藝、閩南先賢、閩南民間戲曲、閩南民間信仰等方面為主要內容,讓學生深入認知、體驗豐富多彩的閩南傳統文化。

  晉江市就有53所學校開展嗦啰嗹、南音、武術、舞龍、燈謎製作、閩南童謠等95個鄉土文化傳承教育項目。鯉城區將非遺保護列入教師繼續教育的內容,對教師進行專門培訓,每年開展少兒南音演唱、拍胸舞、南少林武術表演、花燈製作、泉州刻紙和非遺講座等近百場。積極開展文化“三下鄉”活動,南安石井鎮岑兜村高甲戲項目被定為“福建省社區教育示範品牌培育項目”和全國“終身學習品牌項目”。泉州市非遺保護中心自2008年起每年舉辦公益性非遺培訓班,每期課程時間為每個項目48課時,開設的培訓項目包括南音、木偶、南少林、花燈、刻紙、粧糕人、閩南舞蹈等10多個。各縣市區進校園進社區非遺展覽展示、講座、培訓等年均上百場。

  泉州堅持辦好泉州藝校,為公辦藝術團體和民間文藝社團輸送了一批批年輕的專業人才共1000多名。2004年,泉州師院設立南音係,開創院校設立本科層次南音專業先例,2013年開始培養南音碩士研究生,南音的校園傳承全面覆蓋幼兒園、小學、中學、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近些年來,泉州又分別舉辦德化陶瓷學院、安溪茶學院等非遺專業高職院校。其中陶瓷學院年均畢業生1500多名,80%成為德化陶瓷企業的技術人才,每年為德化企業贏得價值數十億元的訂單。安溪茶學院學生每年穩定在3000人左右,為安溪茶産業輸送了大量人才。

  文化交流提升非遺影響力

  近年來,泉州市充分利用台灣同胞祖籍地、僑鄉和海絲重要節點城市的區位優勢,通過多渠道開展泉州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文化交流。黨的十八大以來,泉州市共組織實施了31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對港澳臺、對外文化交流項目,其中“走出去”文化交流項目162個3118人次,前往40多個國家和地區,“請進來”項目148個2272次,一方面對外宣傳了泉州豐富、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有力提升了泉州文化及城市的影響力,另一方面,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交流,逐步向不同國家和地區展示了一個真實、開放、進步、多元包容的中國泉州。

  重要活動包括:2013年,舉辦了世界閩南文化節;2014—2017年,結合“東亞文化之都”建設、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活動,開展了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交流活動。連續舉辦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3屆)、元宵泉州燈會、國際南音大會唱(共12屆)、國際木偶節(5屆)、“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節(7屆)、閩南文化節(4屆)、泉澎乞龜民俗文化活動、閩臺對渡文化節(12屆)、國辦劇團戲劇會演(32屆)、威遠樓民間戲劇節(29屆)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活動。2017年12月,舉辦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産展,活動以“一條海上絲路萬千非遺瑰寶”為主題,在泉州古城區展出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國內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包括泉州本土的重要非遺項目,共有23個省份、7個境外國家以及福建省9個地市參展,參展項目有112個,參展人數205人。

  此外,泉州市不斷加強非遺項目的國內交流,組織優秀的泉州非遺項目參加國內各大非遺博覽會、文博會、藝術節等展覽展示展演,學習借鑒其他省市優秀保護實踐。

  文旅融合激發非遺生命力

  近年來,泉州市建立“開發促進保護,利用帶動傳承,旅遊擴大影響力,市場激發非遺生産力和生命力”的保護模式,將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與旅遊開發、文化産業有機融合。

  鯉城區打造“古韻鯉城·文化之旅”品牌,推動古城“1+2+3”文旅綜合片區建設,鼓勵傳承人在古街巷、古民居、古建築設立傳習所,引導老牌旅遊公司、源和1916創意産業園等企業引進老字號非遺項目或衍生品入駐,做到“傳承進古厝,創意進廠房,展示進街區”,鼓勵研發設計文化旅遊商品,帶動一批新興旅遊文創産業。

  豐澤區通過舉辦蟳埔民俗文化節等,推介少林寺、清源山、蟳埔女三大旅遊文化品牌。

  泉港區建立土坑海絲文化、北大培文海絲文化、東張南洋文化、峰尾福船文化、海鹽文化、虎石紅磚文化、海絲家譜文化等7個研學基地,打造研學旅遊品牌,積極探索閩臺文化交流新形勢,創新性開展“同名·同宗·同樂”文化交流。

  晉江依託閩南傳統建築打造五店市傳統街區,目前已成為國家級4A景區、國臺辦全國對臺交流基地、福建省A級現代服務業集聚示範區。

  石獅市通過閩臺對渡文化節、永寧古衛城暨城隍文化節等品牌活動,推介非遺,鼓勵文創研發和生産。

  南安市將拔拔燈、廣澤尊王信俗、九日山祈風儀典等做成大型化、持續化、品牌化的文化項目,通過鄭成功文化節、鳳山文化旅遊節、龍閣文化節等系列活動,宣傳推廣非遺。

  惠安縣建立惠女文化産業創作基地、發展惠女風情遊,建設雕藝文創園和雕藝博物館,舉辦中國(惠安)國際雕刻藝術品博覽會。

  泉州臺商投資區“張坂木雕”被列為國家地理標誌,建設的上塘雕藝街被列為省級旅遊特色街區。□記者 許文龍

圖片默認標題
【HI老外主推】【龍岩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非洲法語國家學員來龍岩學習中式烹飪技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