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領略海絲非遺瑰寶 非遺展展期將持續至11月27日

2019-11-25 17:07:22|來源:泉州網|編輯:尹小兵|責編:葛寧遠

領略海絲非遺瑰寶 非遺展展期將持續至11月27日

  被捏面人吸引的小朋友(陳英傑 攝)

領略海絲非遺瑰寶 非遺展展期將持續至11月27日

  濰坊風箏(蔡紫旻 攝)

領略海絲非遺瑰寶 非遺展展期將持續至11月27日

  “海上絲綢之路”傘(蔡紫旻 攝)

  領略海絲非遺瑰寶 感受傳統技藝風采

  泉州網11月25日訊(記者蔡紫旻)一條海上絲路,萬千非遺瑰寶。連日來,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産展吸引了許多參觀者一探究竟。來自亞洲、歐洲、非洲12個國家(含中國)的130個非遺項目、千余件展品,通過非遺傳承人與藝術家的現場展示,變得鮮活而有趣。

  本次展覽舉辦地點位於僑鄉體育中心新落成的非遺館中,主要展覽場地是2樓與5樓。展覽時間從上午9時持續到下午5時,整體展覽于本月27日結束。需要特別提醒的是,除了非遺展,在非遺館的其他樓層,同樣有精彩的泉州非遺項目展陳,歡迎大家前往“圍觀”,感受傳統與創新融合後,發生的奇妙“化學反應”。

  國內展區

  濰坊風箏:傳統技藝結合空氣動力學

  中國傳統風箏有“四藝”:扎、糊、繪、放。山東濰坊風箏有2000多年曆史,是國家首批非遺項目,以製作精妙的龍頭風箏為代表。

  非遺傳承人郭洪利説,風箏雖然常見,但是背後大有學問。以龍頭風箏為例,一個拳頭大小的龍頭,需要用186根竹條,有80多個節點,小小的龍頭後邊,拖著長達5米的龍身,放飛時身姿優美,“是立體風箏與中式風箏的完美結合。”

  風箏製作中,結合了扎制、繪畫、雕刻等傳統技藝手法,需要潛心學習,郭洪利的手藝源自家傳,到他這輩,已經是第五代傳人。而想要風箏飛得高,空氣動力學原理不可不知。算好了阻風、泄風,形成風力,風箏自然飛得又高又遠。

  西湖綢傘:傘面上的“海上絲綢之路”

  西湖綢傘製作技藝源自杭州,以浙江産的淡竹做傘架、絲綢做傘面,江南風情撲面而來。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宋志明為了參展,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專程製作一把直徑超過1米的“海上絲綢之路”綢傘。把一根完整的竹筒劈成32根,這便是傘架。絲綢上面則畫著從泉州出發駛向各國的航線。嚴謹的藝術家在設計海上絲綢之路畫作時,對照著地球儀比例,標出了每一個國家的位置。

領略海絲非遺瑰寶 非遺展展期將持續至11月27日

  隋氏鐵製品製作技藝(蔡紫旻 攝)

  隋氏鐵製品製作:一張鐵皮的“72變”

  長春的隋氏鐵製品製作技藝,源自生活而高於生活。過去,鐵製品製作的器具,被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隋進才的爺爺、父親都從事鐵製品製作,耳濡目染中,他也喜歡上這種敲敲打打的技藝。

  不同於長輩,隋進才把鐵製品製作用在了藝術創作上。一張鐵皮在他的手中,經過一系列敲打、雕刻等複雜的程式,幾乎有了“72變”的魔力,成為現代感極強的裝置藝術品——鱷魚、魚骨架、帶魚……

  去年,他的裝置畫《火辣辣的生活》,曾參加國家博物館的展覽。

領略海絲非遺瑰寶 非遺展展期將持續至11月27日

  漳州木版年畫製作(林志黨 攝)

  漳州木版年畫:消失的閩南元素重現江湖

  提起年畫,大家總以為那是北方人的專利。其實在閩南地區,年畫曾經盛極一時,在非遺傳承人顏朝俊的手中,一本本閩南年華圖冊、一塊塊明清時期的墨線版、色版就是力證。

  “和北方不同,南方年畫的特點,是印在紅紙上,先印色版,再印墨線版。可想而知,先上色再畫線條的作品,製作難度比北方年畫高。”顏朝俊説,年畫拓印使用的木版是梨木,因此能傳承上百年而不壞。他的技藝源自家族傳承,至今已是第七代。閩南木版年畫的主題,是各種神像和神獸,關帝像、魁星以及“獅銜劍”“虎銜錢”等內容,都頻繁地出現。

  這些年,顏朝俊不斷地尋找古老的閩南年畫圖案,試圖根據圖案,復刻失傳的木版,讓那些留存在老一輩記憶中的鮮活圖案重現江湖。他也嘗試做木版年畫的文創周邊,希望這門古老的技藝能繼續傳承下去。

  寧德畬族銀器鍛制:高難度“口耳一張打”

  銀器的使用,幾乎貫穿畬族人的一生。

  來自寧德的非遺傳承人林賢學告訴記者,畬族人出生後10天,就會戴上寓意平安的銀鐲,此後,不管是滿月、周歲、出嫁、壽辰等喜事,還是人去世後辦喪事,都會用到不同的銀器。

  林家的銀器鍛制技藝是家傳。林賢學的弟弟林陵祥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通過捶擛技藝,他對銀片進行精確捶打、反復過火,方可成形。其中,難度很高的“口耳一張打”,是在捶擛中,同時敲出茶壺等器具的壺口和壺耳。畬族銀器鍛制的一大特色,是通過鏨刻等工藝,在成形的銀器上面刻製出優美圖案。

  江加走木偶頭:現場雕刻重現古老技藝

  看完了其他地方的非遺傳承人秀絕活,再來了解一下泉州的非遺傳承人。

  黃紫燕是江加走木偶頭雕刻的第四代傳承人,也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黃義羅的長女。在非遺館的木偶雕刻工作坊中,她帶著刻刀與木頭,向參觀者展示木偶頭雕刻過程。

  旁邊的展櫃裏,是非遺館收藏陳列的黃義羅作品。看到小觀眾圍在父親的作品前,她輕輕走到一旁,向他們介紹一個個木偶頭的身份與雕刻工藝:“這是我父親的作品,有楊任、鍾馗等。你們看看木偶頭的鬍子,是不是卷卷的?這也是江加走木偶頭雕刻的特點之一,捲曲的鬍子使用真人頭髮做原料,需要經過十分複雜的處理工藝。”

領略海絲非遺瑰寶 非遺展展期將持續至11月27日

  泉州錫雕(蔡紫旻 攝)

  楊氏錫雕:校企合作中的傳承與創新

  楊氏錫雕的第六代傳承人楊婉紅説,楊家的錫雕始於1853年。

  泉州錫雕工藝歷史悠久,對於楊氏錫雕而言,創新和傳承同樣重要。非遺館裏陳列著楊家第五代傳承人楊峰岩、楊峰峪創作的鎮國塔、紫禁城角樓等錫雕作品,也有第六代楊婉紅和楊曙宏的錫盤、錫杯等作品。“錫原料十分軟,如果用機器成形,很容易變形。所以幾百年來,我們都採用手工製作,柔軟的錫通過反復錘鍊打磨和精心雕刻,呈現出不同形狀,有了美麗的紋路。”

  近年來,楊氏錫雕選擇校企合作方式,讓這門古老的技藝有更多可能性。“我們與黎明大學合作,邀請學生們一起設計錫雕作品,希望年輕人的創意,能讓錫雕永遠年輕。”楊婉紅説。

  國際展區

  金奈藝術家為中國“定制”展品

  泉州發現的300多塊印度教石刻遺存,印證著1000多年以前,中國與印度之間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結下的深厚友誼。泉州與位於印度的金奈城,有著許多共同之處:同樣是港口城市,同樣因歷史文化而聞名。

領略海絲非遺瑰寶 非遺展展期將持續至11月27日

  金奈藝術家展示卡拉姆卡裏(陳英傑 攝)

  在本次非遺展期間,兩位來自金奈的藝術家,帶著他們的絕妙技藝與作品,來到泉州參展。

  藝術家裏亞茲汗·巴查汗帶來的卡拉姆卡裏,是一種南部的手繪印花棉紡織品,使用純天然顏料繪製而成,工藝繁雜,十分精美。卡拉姆卡裏經常被加工成壁挂、服飾、床單、窗簾等,該項工藝傳承著古老的紡織文化,是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産。

  這是他第一次到中國,除了帶來卡拉姆卡裏,他還帶來了聞名遐邇的印度香。“我知道泉州也因制香而出名,希望大家也能了解印度香。為此,我特別製作了中文標簽與介紹冊子,還根據中國人的用香習慣,給印度香插上了適合手拿的竹籤。”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向記者展示的卡拉姆卡裏作品中,記者看到了印度教神像毗濕奴的圖案,當得知泉州發現的印度教石刻中也有毗濕奴神像時,他連連點頭,十分高興。

  金奈女藝術家Radha Srinivasagopalan帶來的是手工紅陶。在金奈所處的泰米爾納德邦,這樣的泥塑隨處可見。藝術家説,手工紅陶製品不光可以做藝術品,也被廣泛用在生活當中,如盛放蠟燭的器皿、各種小甕等。

  “馬賽克之城”的千年工藝

領略海絲非遺瑰寶 非遺展展期將持續至11月27日

  約旦馬賽克拼圖(蔡紫旻 攝)

  約旦被稱作“馬賽克之城”。來自約旦的拉伊德·阿勒巴德利微笑地向記者介紹歷史悠久的馬賽克拼圖工藝。

  馬賽克拼圖是當地的特産,有上千年曆史。在約旦,馬賽克圖案出現在各種古老的建築當中,成為墻壁、地板等處的裝飾圖。

  如今,當地有許多藝術家們依然傳承這項古老的技藝。馬賽克圖案出現在各種小裝飾品當中:擺在桌上的圓盤、挂在脖子上的項鍊……

  阿勒巴德利説,他在作品裏使用了很多原始圖案元素。這些圖案最早出現在1600多年前,有傳説故事、狩獵情節以及各種各樣的水果、動物等。他還現場示範如何製作馬賽克拼圖——拼圖的材料,由天然石材加工、染色,被做成尺寸不同的長條狀,拼制時,根據需要裁成小塊,用膠粘合,拼成各種裝飾性圖案。

  馬車彩繪與木雕成收藏“心頭好”

領略海絲非遺瑰寶 非遺展展期將持續至11月27日

  西西裏手繪馬車(蔡紫旻 攝)

  兩位來自意大利的藝術家,分別帶來西西裏馬車彩繪和雕刻工藝。歷史上的西西裏馬車,兼具視覺美感和實用性。隨藝術家來到泉州的翻譯陳倩介紹,西西裏馬車曾經是當地的重要運輸工具,人們將雕刻與彩繪工藝用於馬車裝飾,就連拉車的馬,也會披掛上華麗的“衣服”。如今,西西裏馬車依然在當地重要節日中的發揮著作用。

  兩位藝術家可謂大有來頭。彩繪藝術家托馬索·普羅旺扎諾的創作,深受當地民俗和馬車彩繪裝飾畫啟發,常以騎馬騎士和步行騎士等為主題,富有表現力、色彩鮮艷。他的彩繪作品,被許多國際知名奢侈品品牌所採納,用在包、衣服及藝術品上。雕刻藝術家弗朗切斯科·馬裡歐的雕刻作品,常以意大利神話傳説作主題。他從10多歲起,就學習傳統的手工雕刻技藝,作品是歐美許多國家藝術展的常客。

  帶隊的西西裏金色平原協會主席阿達阿爾貝托·卡坦扎羅告訴記者,這次帶著意大利的傳統工藝來到泉州,他感到十分榮幸。“非遺展的一大主旨,就是展示傳統與創新的融合,我希望中國與意大利在保護傳統的基礎上,通過非遺項目創造新的交流與合作。”

  如今,西西裏馬車彩繪和雕刻作品,成為許多藝術收藏家的“心頭好”。馬車的各個部件,都可能成為人們收藏的珍品,並被作為裝飾品挂在家中。

  一己之力復興的古老藝術

  土耳其彩瓷之美,常常讓人愛不釋手。彩瓷把土耳其紅和鈷藍完美結合,顯得華麗而神秘。

領略海絲非遺瑰寶 非遺展展期將持續至11月27日

  土耳其彩瓷(蔡紫旻 攝)

領略海絲非遺瑰寶 非遺展展期將持續至11月27日

  永春紙織畫製作(陳英傑 攝)

  過去,陶瓷製作工藝通過古老的絲綢之路,從中國傳入土耳其。土耳其工匠們在學習中國制瓷藝術的同時,把鮮艷的花卉、抽象的幾何圖案等融入陶瓷中,形成了更加符合土耳其人審美的圖案,土耳其彩瓷也就此誕生。

  藝術家梅赫邁特·古爾遜在土耳其是知名人物。他復興了“伊茲尼克陶瓷藝術”——這是一種在17世紀末近乎失傳的古老藝術。而古爾遜是今天人們提到“伊茲尼克陶瓷藝術”時,首先想到的代表性藝術家,也是最為成功的藝術家。

  從事“伊茲尼克陶瓷藝術”43年,古爾遜讓這項古老藝術重獲生機。他重新發現失傳已久的黏土混合物的顏色配方,作品屢獲大獎。他一直致力於藝術教育,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了“活態傳承人”獎項。

圖片默認標題
【HI老外主推】【龍岩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非洲法語國家學員來龍岩學習中式烹飪技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