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颱風追蹤探測儀器整體。
圖②:下投探空與通信系統。
圖③:艦載颱風探測雷達。
圖④:雙模態定點投送器。
圖⑤:低雷諾數投送器。
以上均為示意圖,由北京理工大學提供
正值颱風活躍期,圍繞即將開展的追蹤探測颱風的外場試驗,北京理工大學複雜環境科學探測中心科研人員正緊張忙碌著。
“如果順利,未來幾個月,我們研製的颱風追蹤探測儀器‘成色’就將檢驗。”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純難掩興奮:“團隊多年的努力,有望得到反饋。”
採集颱風數據——
感測器大小如指甲蓋,有許多特別的設計
探測中心的陳列間裏,擺滿了團隊研製的創新産品。拿起一個感測器,胡純興致勃勃地介紹:“採集颱風數據,這是探測儀器的關鍵零部件之一。”
眼前的臨近空間超低氣壓感測器,大小如指甲蓋,與一塊小型電路板相連,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特別。胡純接著解釋:“臨近空間距離地面約20千米至100千米,溫度、壓力極低,為適應極端條件,這個感測器其實有許多特別的設計。”
為何要專門研發儀器採集颱風數據?現有的颱風探測手段都有各自局限。比如,颱風來臨時,通過放探空氣球,可以收集到一些週邊信息,但難以清楚颱風內核情況。氣象衛星存在收集要素少、不精細等不足,且衛星在颱風上方過頂時間有限,無法較長時間追蹤觀測。地基氣象雷達一般只能在岸基探測,也同樣存在要素不充足、精度不夠高等缺點。
精確描述和預測颱風,依賴於長期持續探測和高品質數據。氣象科學家判斷,要研究颱風強度的影響因素,必須採用專用儀器,從內核區對颱風進行多要素、長過程、精細化的直接探測。
走進探測中心實驗室,隨處可見類型多樣的儀器部件。科研人員告訴記者,它們主要分為四大核心部件,分別承擔精細探測、信息傳輸、飛行控制和同化模擬功能。
這些儀器如何靠近颱風?“上天執行任務,飛艇是這些儀器的‘母艦’。”打開團隊外場實驗視頻,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臨近空間環境特性及效應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鄭德智説,“全部展開後,飛艇最大直徑可達20多米,長度則足足有100多米。”
“颱風半徑可達數百千米、高度可達十幾千米,生命期為3到10天,目前只有飛艇可以在這個高度長時間停留。有了它,相當於在颱風上空的臨近空間布設了一個探測平臺。”鄭德智説,飛艇下方攜帶著研發的儀器,通過抵近外測與直接內測相結合的方式,對颱風進行抵近追蹤持續探測。
通過這套方法,科研人員有望反演解析度至100米甚至50米級別的數字颱風,這將極大提升人類對颱風的認識,進而提高颱風預報水準。
適應極端環境——
研發從基本工作起步,電腦裏裝滿了各式各樣的設計草案
按照設想,科研人員先用雷達追蹤颱風位置,引導飛艇機動至颱風中心上空。隨後,飛艇投放探空儀,通過感測器採集到的溫度、濕度、風速、氣壓等數據實時回傳至飛艇,再由飛艇傳輸至地面進行實時分析處理。
記者採訪時,胡純正帶領團隊驗證探空儀的功能。在模擬艙環境內,模擬臨空環境低溫、低壓等特殊環境,再把10個探空儀放置其中,並觀測它們記錄數據的有效性和精度等。通常,一次實驗要持續一週左右。
記者小心翼翼接過一個探空儀,沒想到居然非常輕。
“探空儀主體用的是硬質泡沫,金屬材料很少。”胡純説,飛艇載荷限制很嚴格——整個載荷系統需控制在200公斤以內,單個儀器的重量、體積、功耗被壓縮到極致。科研人員嘗試了不同種類的外殼材料,最終另辟蹊徑,選擇了硬質泡沫。
研製颱風探測儀器,極端環境是“攔路虎”。比如,飛艇上升過程中,溫度變化顯著,遠超普通工業級晶片耐受範圍。為讓感測器穩定工作7天以上,團隊設計了加熱控制系統,為感測器“保暖”。
與飛艇協同作業,也是研製過程必須直面的挑戰。團隊在結構設計和演算法上同時發力,確保了感測器適應飛艇動態姿態,穩定運行。
“在臨近空間環境探測颱風,之前沒人做過,我們許多工作都是從電路板設計、材料選型等基本工作起步。”胡純説,“瞧,我電腦裏裝滿了各式各樣的設計草案。”
以高動態濕度感測器為例。適應颱風的惡劣環境,感測器要在穿雲過程中快速獲得精確的濕度值。為找到理想的材料,2020年,團隊聯合西安交通大學開展攻堅,有的學生在西安交通大學一待就是半年。
“從第一代開始,倣真、測試再設計,歷經近4年反復迭代優化,一次次微調才做出最終産品。”胡純説。
邊研發邊外場試驗。2022年,經過多輪實測,探測儀器進行了第一次系統集成。2022年底,飛艇在臨近空間飛行80天,飛艇可行性得到驗證。在江蘇鹽城,去年底團隊首次在運動平臺上驗證了全套系統性能,為後續高空探測奠定基礎。
探測中心裏,科研人員或討論方案,或調試設備,他們正為臨近空間環境帶載荷的試驗衝刺。“經過前面的積累,我對接下來的試驗有信心。”鄭德智説。
緊密協同攻關——
為了敲定一些試驗細節,經常討論到淩晨
開展臨空環境颱風探測,有可能深刻揭示颱風生成、演化、突變的科學奧秘,推動我國颱風精準探測、科學認知與精確預報邁入領先行列。
聆聽創新曆程,記者感受到,走在行業前列,離不開團隊長期積累和前瞻作為。
團隊首席科學家、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張軍長期專注飛艇相關技術研發。早期,張軍帶領團隊研製的飛艇主要用於應急通信、對地觀測等,當發生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幫助災區保持信號暢通。為了充分利用飛艇能力,團隊嘗試探索在氣象領域的應用。2017年,他帶領團隊與中國氣象局聯合實施艇載探空儀釋放試驗,這一飛艇技術的重大突破,讓開闢颱風探測新路線成為可能。
在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專項等項目支持下,基於飛艇平臺,張軍帶領團隊攻關颱風探測儀器。適應臨近空間環境,科研人員從供電、飛行姿態、速度等方面進行了改裝,讓飛艇能夠充當颱風探測平臺。
緊密協同攻關是團隊持續創新的“奧秘”。鄭德智介紹,颱風探測儀器核心部件包含飛行控制器系統、艇載氣象雷達、浮空氣象感知節點等七大關鍵設備,參與單位既有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也有北京天恒長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大家圍繞同一個目標,擰成一股繩,高效完成了各自任務。
外場試驗,需要協調各方緊密配合。高校牽頭重大項目,在工程總體管理和支撐上相對較弱,北京理工大學團隊既做科研又承擔組織工作,上百人密切配合。“為了敲定一些試驗細節,我們經常討論到淩晨,大家的幹勁讓我深受感動。”胡純説。
今年1月,北京理工大學聯合多家單位申報,獲批了臨近空間環境特性及效應全國重點實驗室,這是我國在該領域唯一的全國重點實驗室。
“不只是服務台風預報,了解臨近空間環境也很有價值。”鄭德智説,臨近空間是衛星、火箭等飛行器的重要活動區域,準確了解這裡的環境信息,有助於優化飛行器設計,為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發展提供數據支撐。“展望未來,團隊要做的工作還有更多。”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5日 19 版)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