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環球財智 > 正文
AI打響服務消費升級戰 智慧化重塑消費全鏈條競爭力
2025-10-21 09:35:10來源:證券時報責編:盧家傲

  走進醫院,智慧導檢系統實時顯示院內信息、通過演算法推薦就診者有序檢查,住院患者能用智慧床旁邊的交互終端便捷查詢費用和電子病歷,甚至還能在線點餐、調控燈光亮度和室內溫度。而在智慧藥房,機器人在狹窄的空間內“接力”將藥品運輸到發藥機,機械臂快速按處方取藥……

  這種以前在科幻大片裏才能看到的場景正在走進現實,人工智能(AI)等信息技術正在深入服務消費的各個場景,帶來消費新體驗。近日,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發佈《關於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明確提出拓展數字服務消費,鼓勵電商平臺創新線上線下融合的數字服務消費場景,開展“人工智能+消費”典型應用案例推薦,持續打造信息消費新産品新場景新熱點。

  服務消費邁向智慧新時代

  什麼是數字服務消費?指的是把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數字技術用於服務消費場景,比如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旅遊景區、休閒街區和醫療衛生等場景都是拓展數字服務消費的探索。

  中國金融智庫特邀研究員余豐慧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拓展數字服務消費,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促進服務消費,不僅是當前經濟轉型的重要措施,也是推動消費升級的明確路徑。”

  記者了解到,目前文旅、醫療等服務消費場景已經率先邁向“智慧新時代”。

  在文旅領域,今年9月,全國首個省級文旅大模型“博觀”正式發佈,該大模型由陜文投集團與華為合作打造。基於“博觀”大模型打造的“文旅出行智慧助手”,可以讓遊客通過“遊陜西”平臺獲得AI伴遊助手,包括以秦嶺棕色大熊貓“七仔”為原型的導遊“小七”等。這些AI伴遊助手不僅能推薦旅遊景點,還能根據出行人數、預算和旅遊偏好等幫遊客規劃行程,在國慶中秋雙節期間為陜西文旅增加了獨特的智慧元素。

  在醫療領域,以狄耐克為代表的上市公司正推動智慧醫院的建設。狄耐克董事長繆國棟稱,近幾年狄耐克智慧醫院已成為醫療智慧化建設的重要參與者。他表示:“我們的智慧醫院産品線以智慧病房和智慧門診建設為核心,産品覆蓋醫護對講、ICU探視、智慧床旁交互、護士站交互白板、分診排隊叫號、多媒體信息發佈、智慧門禁管理及物流機器人等系統,已成功助力2000多家醫院及醫療服務機構完成智慧化升級。”

  繆國棟認為,智慧醫院等數字服務消費場景應用具有廣闊市場空間。余豐慧表示,據預測,到2025年全球數字服務市場規模將達到數萬億美元級別,市場空間巨大。

  AI重塑線上線下消費競爭力

  《措施》提到,開展“人工智能+消費”典型應用案例推薦。目前,人工智能等技術正在線上和線下各消費環節颳起效率提升的“風暴”。

  在線上場景,AI技術正重塑電商平臺商家的服務能力。“我們是賣服飾配件的商家,包括帽子、手套、圍巾等,已經把産品賣到了全球各地,每年商品交易總額(GMV)約250萬元到300萬元。因為是做跨境平臺,對圖片有一定要求,需要用到國外模特的照片,請真人模特拍攝對我們來説成本較高,而美圖設計室幫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一家跨境電商商家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線下,AI技術也在重構消費服務場景。如今許多食堂已用上了智慧零售結算臺,只需把餐盤放到識別區,點了什麼菜、要付多少錢就能“秒級確認”,高效完成收銀工作。

  該智慧零售結算臺背後的深圳市銀歌雲技術有限公司表示:“我們依託百度飛槳AI能力打造的線下智慧零售系統可以大幅提高餐飲業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以前人力結算一分鐘平均處理兩單,我們的結算臺一分鐘可以處理10單到15單。”

  今天,“數字服務消費”早已超越了早期線上預約、線上支付的範疇,而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術,對消費和服務産業鏈進行全方位的效率重塑。

  仍面臨信任度和成熟度制約

  不過,進一步拓展數字服務消費仍面臨一些挑戰,主要是消費者信任度和技術成熟度兩方面。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付一夫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消費者信任度上,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問題突出,消費者對個人信息使用的擔憂可能會限制技術推廣。”

  科方得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認為,不僅數據洩露風險會影響消費者信任度,數字服務消費在技術成熟度上也有提升空間,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技術在某些場景下可能還不夠穩定,這會影響用戶體驗。

  “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引導與資金支持,鼓勵企業研發和創新,尤其是對中小企業進行扶持。要推動技術標準化與數據安全立法,增強消費者的信心。同時也應促進跨界合作,推動科技企業和傳統服務業合作開發更多服務消費場景,如智慧家居、虛擬旅遊等。”付一夫表示。(證券時報 記者 安宇飛)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