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工作室”主持客商之間的糾紛調解,力促雙方握手言和。唐小鋒/攝
浦寨社區的黨員志願服務站。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覃文武/攝
從中越邊民自發形成的山間互市茅草街,到興旺的中越邊貿大商埠;從邊境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屯,到多民族和諧共處的大家庭,這便是崇左憑祥市友誼鎮浦寨社區發展的歷史性變化。
作為中越邊境最大的邊民互市貿易點之一,浦寨社區戶籍人口僅421人,常住人口卻達3000多人,共有1600多戶越南特産、紅木工藝品、餐飲住宿等經營主體,每天國內外客商流動人口高峰期達1萬多人。
多年來,浦寨社區緊扣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著力打造邊境互嵌式社區治理模式,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了邊民和客商的幸福感、獲得感與歸屬感。
黨群共建聚合力
在浦寨商貿城的一個紅色崗亭,上面標注的“黨員志願服務站”字樣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推開小門進去,裏面是值班的兩名黨員尹端陽、邵興方,他們分別是來自湖南、浙江的客商。
“到浦寨找到黨組織,就是找到了家,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他們説。
1992年之前,浦寨是友誼鎮卡鳳村的一個小村屯,僅有18戶100多人居住。隨著中越邊境貿易的蓬勃發展,這裡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客商。
當時,這裡的人口由三部分組成:卡鳳村村民、外地落戶的新居民、非戶籍常住居民。因這裡地理位置特殊,外來人口眾多、流動性強且結構複雜,一度面臨管理真空和服務難題。
2020年7月1日,浦寨社區正式揭牌成立,由浦寨屯、浦荷屯及邊貿區街道組成,面積2.5平方公里。2500多人的外來客商,來自全國20多個省區市12個民族,是本地戶籍人口的6倍。
“浦寨社區將基層黨組織作為戰鬥堡壘,充分發揮核心作用,構建起完善的基層治理組織體系。”社區黨總支部書記周梅初表示。在社區黨總支部引領下,邊民客商互助共治機制應運而生,吸納客商代表與邊民代表參與社區建設,形成了“黨組織+客商+邊民”的三級聯動格局,讓各方力量匯聚在一起。
周梅初是外來客商。從“外來人”變成“當地人”、從“服務對象”變成“服務者”,他的經歷成為浦寨黨群共建聚合力的生動寫照。
他帶領各族客商黨員創新開展“共産黨員經營戶”亮牌行動,以點帶面激勵誠信經營,共同營造邊貿發展良好環境。
在陣地共建方面,社區黨總支部借助政策支持,統籌規劃,秉持“群眾事群眾議群眾辦”的原則,積極徵求各族邊民和客商的意見,結合邊關特色,開發金錢山愛國主義炮臺,打造社區旅遊公共打卡點和民族團結百姓大舞臺,有力推動了文旅融合發展。
多元共治解難題
“以人為本,以理為先,以法為上,以和為貴。”走進浦寨社區的“老周工作室”,只見墻上張貼著調解工作的四個原則。
糾紛共調是浦寨社區治理的一大亮點。
周梅初常年往來于中越兩國,懂邊貿、交際廣、語言通、威信高。在崇左市委政法委的支持下,憑祥市委政法委設立了浦寨涉外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如今周梅初擔任主任;還成立以周梅初牽頭的“老周工作室”,常態化開展法治宣傳活動,對矛盾隱患進行經常性排查,及時化解矛盾糾紛。
令周梅初印象最深刻的,是調解一起關於跨國股權轉讓引起的糾紛。
據了解,當事人浙江客商黃某出資幾百萬元,與越南籍商人農某在越南合辦總投資為幾千萬元人民幣的鋼材廠,後來資金鏈斷裂,難以繼續正常經營。由於農某對鋼材廠存在負債情況,黃某遂想轉讓自己在鋼材廠的股權給農某,但雙方意見有分歧,多次協商均不成。
經周梅初等人多次調解,有效控制糾紛,促使雙方達成共識:黃某將公司的20%股份轉讓給農某,農某現場轉賬25.5萬元人民幣給黃某;黃某在越南某銀行的1500多萬元人民幣欠款由農某還清。雙方簽訂協議,握手言和。此案例方法得當、法理交融,起到了“調解一件糾紛,教育兩國邊民”的效果。
浦寨涉外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隊伍由“周梅初+N個客商+外籍調解員”組成,建立中越雙語網上受理服務網站,開通老周服務熱線,全方位為客商提供便捷服務。
近年來,“老周工作室”成功調解糾紛119件,涉外糾紛79件,涉及金額2000多萬元,贏得了中外客商的信任。
為此,浦寨涉外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榮獲“全國人民調解先進集體”稱號,周梅初也獲評“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今年“五一”前夕,周梅初獲得全國勞動模範殊榮。
攜手共進謀發展
“在浦寨,就算初來乍到,只要你不把自己當作異鄉人,浦寨人就不會把你視為外來客。”在浦寨的東盟水果越南特産一條街,壯族經營戶韋佳佳説。
韋佳佳是浦寨社區浦寨屯本地居民,在她家天地樓一層的門面裏,經營著工藝品、紅木傢具、靈芝、燕窩等産品。而像她這樣的其他本地居民,一樓門面大都出租給外地客商。“我的左鄰右舍都是外地來的經營戶,大家相處得像一家人一樣融洽。”她説,大家可以用普通話、粵語交流,也可以聽到湖南話、浙江話、福建話、江西話等等。“不少人學會幾句壯語,都會跟菜市場賣菜的阿婆們砍價了。”
據了解,每年春節、二月二、廣西三月三等傳統節日,浦寨社區利用舉辦歌舞展演、美食比賽、邊民客商互助座談會、百家宴等活動,讓邊民和客商共享文化傳承成果,增進文化認同,營造宜商宜居、多元文化融合的社區氛圍。
為了讓浦寨社區居民有固定的文化活動場所,廣東客商韓松梅把自己本來用於經營市場、餐飲的200平方米場地,特意騰出來無償給社區使用,作為民族團結百姓大舞臺。“我的事業在浦寨不斷發展壯大,理應要反哺社區。”他説。
在發展共享方面,浦寨社區集體經濟採用“黨組織+邊民”的運營模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動員邊民加入合作社共同發展。集體經濟從2019年的0元增長到2024年超20萬元,有效帶動邊民增收致富。
“讓發展成果成為凝聚各族群眾的‘黏合劑’。”廣西民族師範學院教授黃小芬認為,浦寨是典型的外來多民族客商和本地人交融互嵌式社區,通過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在國門邊境繪就一幅民族團結、和諧發展的美好畫卷。(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覃文武)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