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六盤水“以賽為媒”推動高品質發展觀察
2025-11-17 16:39:57來源:六盤水日報編輯:趙瀅溪責編:趙瀅溪

賽道上,選手們奮力奔跑。黃伶俐 攝

  賽事有期,發展無期。2025年六盤水馬拉松不僅是一場體育盛事,還是一扇觀察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的重要窗口。

  當3.2萬名跑者的腳步遠去,經濟發展的活水依然在這座城市奔流不息。從“黑色經濟”到“綠色動能”、從“資源依賴”到“多元驅動”,十年“六馬”跑出了一條高品質發展新路。

  以賽為媒:城市發展的創新路徑

  十年“六馬”告訴我們,體育賽事完全可以超越“為賽而賽”的局限,轉變為“以賽為媒”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有效載體。在這場跨越十年的實踐中,六盤水以系統觀念統籌馬拉松運動、旅遊經濟與城市發展,催生了“辦好一次賽,提升一座城”的綜合效益。

  以賽為媒,2025年“六馬”吸引了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全國各地的3.2萬名跑友齊聚六盤水,這本身就是對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的一次全面檢驗。更為重要的是,馬拉松賽事所形成的廣泛的傳播效應,帶動了“中國涼都”城市品牌和知名度的提升。

  通過“賽事+”模式,六盤水巧妙地將單一的馬拉松賽事擴展為融合運動、文化、旅遊、消費四大維度的綜合性體育文化季。通過推出美食地圖、動感市集、涼都農特産品展銷等配套活動,極大豐富了跑友和遊客的體驗,延長了他們的停留時間,成功將“一日競賽”變為“半月狂歡”,從而延伸了消費鏈條、拉長了消費週期。

  2024年,六盤水接待遊客人次、旅遊綜合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1.17%、12.4%,全年接待過夜遊客614.4萬人次,規上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營業收入增長6%、排全省第二。2025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國內、入境遊客分別增長13.56%、60.28%

  融合發展:産業升級的六盤水選擇

  “六馬”的成功,在於它打破了體育賽事的單一范疇,實現了與文旅、餐飲、農業、房地産等産業的深度融合。這種融合發展不是簡單的“1+1”,而是産業鏈的重構與提升。

  2024年、2025年,本土企業貴州刺力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兩屆助力“六馬”,探索出一條“體育+文旅+産業”的融合新路徑——通過賽事行銷、文化體驗與特色産品開發,構建起“看賽事、品刺梨、強産業”聯動模式,為六盤水特色農業産業對接體育旅遊消費市場提供了有益借鑒,並見證了“六馬”從區域性體育賽事升級為拉動消費鏈、産業鏈的經濟發展新引擎的轉型軌跡。

  在餐飲領域,“六馬”帶來的不只是商機,還有品牌提升。“‘六馬’期間,店舖日均接待遊客600人左右,大部分是外地遊客。”烙翻天烙鍋店負責人表示,烙翻天的裝修風格融入了民族風情元素,提升了遊客對本地特色美食和文化的體驗感。通過賽事期間的展示推廣,六盤水羊肉粉也逐漸打出了名氣,已有不少省外客商主動接洽加盟事宜,這意味著“一碗羊肉粉”的産業鏈正在向全國延伸。

  融合發展的背後,是六盤水對城市品牌打造與産業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不再孤立地看待體育賽事,而是將其作為拉動産業升級的重要引擎,通過打通産業鏈各個環節實現價值倍增。

  久久為功:持續發展的生動實踐

  “六馬”能夠激活經濟“一池春水”,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從2013年首屆賽事起步,到2025年成為世界田聯精英標牌賽事,六盤水用十年的堅持與耕耘,才換來了今日的碩果。

  這種持續發展的理念,體現在六盤水對賽事品牌的持續培育上。十年來,六盤水始終將“六馬”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戰略,一年接著一年辦、一任接著一任幹,不斷優化賽事組織、提升服務品質、擴大品牌影響,最終成就了享譽國內外的良好口碑。

  體現在産業生態的精心營造上。六盤水沒有滿足於“六馬”本身的成功,而是以此為契機,持續推進産業融合、完善配套設施、優化營商環境,為經濟激活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通過賽事與多元業態的深度融合,創新打造差異化避暑産品體系,把涼都的生態優勢持續轉化為經濟紅利,推動了“流量”變“留量”、“人氣”變“財氣”。

  更體現在發展定力的始終保持上。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六盤水始終堅信體育賽事對城市發展的價值,始終保持戰略定力,持續推進“六馬”品牌建設,最終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

  十年“六馬”證明了,只要找準路徑、持之以恒,體育賽事完全能夠成為激活區域經濟的重要力量。這條賽道激活的,不僅是火熱的消費數據,更是這座城市面向未來的綜合競爭力。(全媒體記者 宋迪)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