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聲樂同頻,銅鼓喚起中國與東盟文脈記憶
2024-08-26 09:22:09來源:新華網編輯:羅淼責編:邱觀史

    新華社貴陽8月24日電(記者齊健、鄭明鴻)“我借這天地的秀美,和世界交朋友,讓你聽萬里的山河,唱千年的大歌……”2024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主題MV《和世界握手》中,來自老撾、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一起,走進貴州榕江縣三寶侗寨,走進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唱響大歌敲響銅鼓。

聲樂同頻,銅鼓喚起中國與東盟文脈記憶

圖為2024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主題MV《和世界握手》中的銅鼓鏡頭。 新華社發

  銅鼓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世代相傳的特殊樂器,也是一種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歷史文物。它發源於雲南,隨著民族的遷移和文化交流,傳播到中國南方和東南亞等地區,形成了獨特的銅鼓文化。

  2007年,當時在讀博士的貴州師範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研究員韋丹芳前往老撾,調研當地的銅鼓。“他們會把世代收藏的銅鼓珍藏在穀倉中,在祭祀等儀式中使用。”韋丹芳説,自那時起,她愛上了紋飾精美的東南亞銅鼓,相關研究兩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立項。

聲樂同頻,銅鼓喚起中國與東盟文脈記憶

2007年,老撾瑯南塔省博物館館長向韋丹芳展示銅鼓上的紋飾與當地植物的相似度。新華社發

  在《東南亞銅鼓研究》一書中,萬輔彬和韋丹芳在田野調查和考古研究的基礎上,探討了中國與東南亞傳世銅鼓的工藝特點與聯繫,並依據對湄公河流域與紅水河流域銅鼓豐富的田野調查,提出了銅鼓文化圈的概念。“目前在貴州、廣西和越南民間使用的主要是麻江型銅鼓,以貴州省麻江縣出土的銅鼓為代表命名;在老撾、泰國、緬甸民間使用的主要是西盟型銅鼓,以雲南西盟佤族地區仍在流傳使用的銅鼓為代表而得名。”韋丹芳説。

  貴州師範學院副教授、貴州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蔣英長期從事中國音樂史、民族音樂學、貴州少數民族銅鼓音樂舞蹈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研究。20年前,他整理出瀕臨失傳的布依族銅鼓樂譜“十二則”。

聲樂同頻,銅鼓喚起中國與東盟文脈記憶

8月11日,蔣英(右二)在貴州省雷山縣大塘鎮居民家中尋訪銅鼓。新華社發

  “貴州17個世居少數民族中,至今還在民間使用銅鼓的有苗族、布依族、水族、瑤族、毛南族、畬族、壯族、侗族8個少數民族。”蔣英説,這些少數民族有跟銅鼓相關的傳統音樂類和傳統舞蹈類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産,包括貞豐縣和鎮寧縣的布依族銅鼓十二調、雷山縣的苗族銅鼓舞、平塘縣的毛南族打猴鼓舞和荔波縣的瑤族猴鼓舞。

  “讓人興奮的是,貴州村寨裏保存銅鼓的老人和不少青年都能熟練地演奏,大家隨著銅鼓節奏翩翩起舞。”蔣英説。

聲樂同頻,銅鼓喚起中國與東盟文脈記憶

圖為紅水河流域的貴州省荔波縣白褲瑤社區在準備銅鼓比賽。新華社發(韋丹芳 攝)

  “流行于湄公河流域的銅鼓鼓壁薄,紋飾演變吸收了當地文化,雖然主要不是用來敲打,但與流行于紅水河流域的銅鼓一樣,在一些官方慶典和民間活動中廣泛使用,它們同源異流卻一脈相承,形成跨越國界的銅鼓文化圈。”韋丹芳説。

  近年來,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銅鼓學術研討會等交流廣泛,“中國—東南亞銅鼓”叢書也不斷上新。貴州、廣西等地的學者研究了當地和東南亞國家銅鼓的紋樣,發現銅鼓上的太陽紋、雲雷紋、翔鷺紋等都是共通的,這些印記述説著中國與東盟文脈相親、地緣相近的人文歷史。

  越南國家社會科學與人文中心考古學院專家阮文好認為,越南早期銅鼓受到了中國南方文化的影響,比如越南東山銅鼓上的樂舞紋,體現了東山先民的薩滿儀式,這是受到戰國時期中國南方移民的影響。

聲樂同頻,銅鼓喚起中國與東盟文脈記憶

圖為收藏于老撾瑯勃拉邦王宮博物館的西盟型銅鼓。新華社發

  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貴陽路邊音樂會·青春絲路”演出活動中,悠揚動聽的布依族“八音坐唱”在鼓等八種樂器伴奏下拉開序幕,中國與東盟學子通過音樂合唱、民族歌舞、非遺市集等交流,共譜文化交流新樂章。

  “從距今2700多年的雲南萬家壩銅鼓,一路走到今天的鄉野田間,這個跨越國界的銅鼓文化圈,有了民間持續的文化、音樂、教育等領域交流,未來將繼續成為中國與東盟聯繫的重要紐帶,在文化經貿等交流合作中發揮作用。”韋丹芳説。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