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黔東南州丹寨縣素有“非遺之鄉”的美譽,擁有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苗族蠟染與鳥籠編織技藝便位列其中。近年來,丹寨縣不斷求新求變,深入挖掘“老技藝”的“新路徑”,通過“文旅融合”與“創新設計”,讓傳統非遺煥發出新的光彩。
在丹寨縣龍泉鎮的一家蠟染工作室內,傳承人王永霞正專注地為文創産品繪製圖案。遊客們在她的引導下認真描摹,她從執蠟刀的手勢、繪製手法到圖案,都耐心地向遊客講解,沉浸式體驗傳統蠟染技藝的獨特魅力。
王永霞正在做柿染
王永霞是丹寨縣蠟染技藝縣級傳承人,今年已是她與蠟染相伴的第八年。為了讓蠟染技藝走得更遠、發展得更好,她于2020年創立了“丹十二工作室”,在堅持繪製傳統紋樣的同時,也不斷創新開發了相機包、手提包、手機挂鏈等形式多樣的蠟染文創産品,同時創新採用密蒙花等植物作為染料,製作出了多姿多彩的染製品。
“除了藍底白花的蠟染之外,我還做了其他的顏色,比如薯莨染、柿染等,我也很期待這次的非遺周能把我們自己的衣服穿出去,讓更多人了解我們少數民族的非遺。”王永霞説。
王永霞正在畫蠟
除了苗族蠟染,鳥籠編織技藝也是丹寨縣最具代表性的非遺之一。位於丹寨縣龍泉鎮的卡拉村,是遠近聞名的“鳥籠之鄉”。以往,村民世代以製作鳥籠為生,隨著時代發展,他們不斷推陳出新,將鳥籠“玩”出了新花樣。
“我從2005年嫁到卡拉村來就一直跟家人一起學做鳥籠,至今已經有20年了。最大的收穫是傳承了這門技藝,而且我們還把鳥籠這門技藝轉化創新,做一些鳥籠燈罩、書架、耳環等一些工藝品、裝飾品。”丹寨縣鳥籠製作技藝縣級傳承人王秋説。
小小鳥籠在王秋手中千變萬化,但如何讓它們走出村寨仍是一道難題。敢於創新的她,想到與旅遊業融合,按照遊客需求精心打造了鳥籠研學深度體驗課程,每年前來體驗這項技藝的遊客平均累計達到了上萬餘人次。
王秋正在編織鳥籠底
作為丹寨縣遠近聞名的鳥籠編織技藝,純手工打造鳥籠書架、鳥籠燈罩、擺件等精美工藝品也將在9月16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活動中亮相,為這場非遺盛宴增添色彩。
“這次非遺周我準備了各種各樣的鳥籠、工藝品和裝飾品,等到非遺周那一天為我們的遊客展示,對我們的非遺技藝也能起到推廣和宣傳作用。”王秋説。(文/圖 姚登月 徐鑫緣)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