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千古“風雅”世代相傳 湖北人上《經典咏流傳》

2018-04-18 11:02:33|來源:長江日報|編輯:楊坤林|責編:孟慧

  原標題:千古“風雅”世代相傳,湖北農民將《詩經》唱上《經典咏流傳》

  長江日報融媒體4月17日訊(記者耿願)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三千年前,人們用詩詞暢言愛意,三千年後,在14日晚播出的《經典咏流傳》中,來自湖北房縣的一群普通農民,又將原生態的《詩經》從田間地頭帶到央視舞臺,令全國觀眾耳目一新。

  有意思的是,讓《詩經》中的經典篇章碰上湖北民間的小調,並非節目組的創新之舉。在《詩經》主要蒐集者尹吉甫的故鄉房縣,源自《詩經》的眾多民歌已經傳唱千年,“中華詩祖”的古風遺韻,在當下這個時代已然成為風景。

【民生教育  圖片】千古“風雅”世代相傳 湖北人上《經典咏流傳》

  從六歲孩童到七旬老者,四代人接力唱《詩經》

  最新一期《經典咏流傳》中,來自湖北房縣詩經民歌農民表演隊的18位普通民歌愛好者,與歌手金志文一起,重新演繹了《關關雎鳩》。當來自該表演隊的兩位6歲小女孩用稚嫩的童聲唱響,鑒賞團成員曾寶儀和許多現場觀眾就忍不住按下“心動”按鈕。

  主持人撒貝寧介紹,他們都是普通的民歌愛好者,在田間地頭幹活的時候,經常會唱著這些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民歌,但是後來專家發現,他們唱的這些民歌當中,有很多內容,就是傳承自《詩經》,像《關雎》《桃夭》等經典作品,直到今天還活在他們的民歌裏。

  72歲的鄧發鼎就是其中代表之一,他説這些民歌都是來自村裏老人的口口相傳,以前根本不明白,這與《詩經》有什麼關係。

  在央視演出現場亮相的52歲的康桂春,正是他的徒弟之一,“從小跟著老一輩學唱,在學校裏唱,在廣場上唱,在田間地頭幹活唱,走到哪唱到哪,現在可以唱一百多首(詩經民歌)”。

  17歲的吳雪君,則是康桂春徒弟的徒弟,“在我們那裏,這就像流行歌曲一樣,很多年輕人都非常喜歡。”

  如今,連6歲的楊圓圓和田昀欣,也加入了吟唱《詩經》民歌的隊伍,除了《關雎》,《木瓜》也能脫口而出。從六歲到七旬,舞臺上的四代房縣人生動詮釋了經典的代代相傳。

【民生教育  圖片】千古“風雅”世代相傳 湖北人上《經典咏流傳》

  從小就會唱,卻不知陪伴自己勞作的是《詩經》

  64歲的朱其全,是該表演隊詩經分隊隊長。在他幼小的孩童年代,跟著父親和村裏的老人上山放牛放羊幹農活時,常聽他們唱起“關關雎鳩(哎)一雙鞋(喲),在河之洲送(哦)起來(咿喲),窈窕淑女(喲)難為你(耶),君子好逑大不該,(我)年年難為姐(喲)做鞋(咿喲)”。覺得疲倦的時候,一聲“嘿喲嗬”,有人接過去,便對起歌來。

  “我唱了幾十年,都不知道這叫《詩經》。”16日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時,朱其全説,這些民歌在房縣流傳了幾千年,“我父親是當地歌王,但他沒讀過書,也不知道這是《詩經》,能流傳下來都是靠一代代人的口耳相傳。田間勞作,紅白喜事,打起鑼鼓,想唱就唱。”

  直到2004年,有專家到朱其全所在的房縣古寺鎮考察民間文化,經專家指點,他才知道從小唱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竟是千古名篇。這也激起了朱其全濃厚的興趣,從此,自發收集、整理和傳唱《詩經》民歌,成為他生活的重心。只要聽説哪座山上有會唱歌的,哪怕山高路遠,也要前去拜訪。淋過雨、挨過餓、摔過跤,也會在曆盡千辛萬苦後發現尋訪來的民歌並非源自《詩經》而大失所望,“家裏人也反對過,可我就是喜歡啊。”

  就這樣,朱其全和當地的民歌愛好者一起收集整理了含有《詩經》元素的民歌百餘首,除了整理曲調,還糾正了一些不正確的發音,“比如把‘光光(音)雎鳩’糾正回‘關關雎鳩’,把‘苗條(音)淑女’糾正回‘窈窕淑女’”。

  唱上《經典咏流傳》的這首《關雎》,在當地流傳最廣,傳承下來的有十多個版本。朱其全介紹,當地房縣人在婚嫁喜事上會唱響作為吉祥歌的《桃夭》,“桃之夭夭滿枝杈,灼灼其華一枝花。之子于歸來出嫁,宜其室家迎嫁娶,歡歡喜喜成了家”,來祝福賢德的姑娘找了個好婆家;在家族長者葬禮上,晚輩又會吟誦起“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來懷念父母之恩;還有引用了《伐檀》的勞動號子,“東方發白兮,上山崗兮,砍砍伐檀兮,日暮而歸兮”……詩歌混搭著當地方言口語,已全面滲透到房縣人的生活和民俗中。

【民生教育  圖片】千古“風雅”世代相傳 湖北人上《經典咏流傳》

  唱了幾千年,千古“風雅”仍在世代傳誦

  《詩經》能在當地歷經千年而不衰,在朱其全看來,古人的貢獻功不可沒。房縣是《詩經》主要採集者、編纂者,周朝太師尹吉甫的故里,“先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房縣歷史上最大的名人,除了在當地修葺墓碑、廟宇,更世世代代吟唱《詩經》,這對我們後人來説,是一筆無法用金錢衡量的財富。”

  今人更是接過祖輩的衣缽,將《詩經》文化發揚光大。2011年初,已在當地小有名氣的朱其全與鄧發鼎、康桂春等共5位房縣民歌王登上湖北衛視春節聯歡晚會,用樸實無華的“姐兒調”唱響《詩經》,一時間讓觀眾驚為天籟。從那以後,一支由當地農民組成的詩經民歌表演隊正式集結,當地政府也專門為他們提供了排練場地,大力扶持。平時,大家各忙各的,週末則聚在一起排練,“我們不發工資,很多時候都是義務勞動,但我們是真心熱愛《詩經》民歌,將它發揚光大,是我們共同的心願。”

  近些年來,通過當地的大力推介,這些長在深山的民歌手,開始為外界更多地知曉。而通過他們,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領略到《詩經》民歌的魅力。2012年,他們在央視《我要上春晚》比賽中,用一曲原生態詩經民歌《山風》獲得了第三名;2013年,他們又在央視《直通春晚》中載歌載舞。此外,這支農民表演隊還曾在2012中國農民春晚和第22屆星光獎頒獎晚會上有過精彩演出。

  正是這些演出經歷,吸引了《經典咏流傳》編導的注意。“2018年年初收到了節目組邀請,我們去北京錄製了7天,由於都是農民,也不會説普通話,很多人在此之前都沒上過臺,給導演們添了不少麻煩。”朱其全有些不好意思地説。

  正如同《詩經》,這些原本古老的歌謠從人民的勞動中昇華為藝術,從平凡走向殿堂,如今再由殿堂重新返回到人民的生活當中,經典的含義大抵如此。朱其全説,在他有生之年,他會儘自己所能將《詩經》民歌唱向全國。

  [連結]

  房縣和《詩經》

  《詩經》,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收錄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又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位於鄂西北的房縣古稱房陵,《詩經》主要採集者之一尹吉甫出生、流放都在此地。房縣“自古好歌”、最愛唱《詩經》與尹吉甫的關聯密不可分。當地許多耄耋老人隨口能誦詩説詩,《詩經》中的許多詩句鑲嵌其中,和諧自然。

  根據統計數據,房縣能唱《詩經》民歌的藝人有200多人,共有大約110首含有《詩經》元素的民歌,不少民歌用《詩經》的詩句開篇,或者插入《詩經》的詩句和段落,有的則來自對《詩經》的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