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挺過了三道坎 90後女伢返鄉闖茶場
圖一為蔡高凡(左一)正在茶園採茶
採茶、制茶、賣茶,迎接八方客來茶園體驗旅遊……4月18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荊門漳河新區迎接村看到,1200畝茶園嫩芽翠綠,生機勃勃,行行茶樹宛如條條綠帶飄灑在漳河岸邊。90後的迎接茶場負責人蔡高凡身穿紅衣,格外忙碌。
一股倔勁 創業闖過三道坎
説起蔡高凡和一片茶葉的故事,一波三折。
2013年,蔡高凡畢業于三峽職業學院茶文化與貿易專業,當時才21歲的她面臨兩個選擇:在上海實習時一家黑茶公司邀約她留在上海從事茶藝培訓,待遇優厚。另一方,相戀多年的男友勸她一起返鄉到荊門漳河接管當地茶場。猶豫再三,蔡高凡選擇和男友返鄉創業。
女兒好不容易考出去,又回村裏創業,蔡媽媽不解。“我從小就喜歡茶,大學也學的茶藝專業,從茶的源頭創業,是我興趣和事業的結合。”蔡高凡説,漳河邊獨特的熱島效應,水霧滋潤茶樹,也讓她對種茶有信心。
誰料甫一創業,便遭遇三道坎——
頭道坎。漳河的青龍茶,有50年曆史,品牌雖老,但工藝老化、管理粗放。尤其是綠茶核心技術殺青,師傅憑經驗控制溫度。蔡高凡看在眼裏,急在心頭。她發揮所學知識,重新買來新設備,擬定制茶標準,把炒茶殺青溫度定為300攝氏度。“我憑手感做茶几十年,二十齣頭的女娃娃懂什麼。”老師傅甚至要辭職發泄不滿。蔡高凡不急不躁,按自己的標準炒好一鍋茶葉,開水沖泡,茶香四溢、口感純正,品質明顯提升一個檔次。制茶師傅最後心服口服。
二道坎。2014年,蔡高凡通過仔細觀察,發現300畝茶園的茶樹老化,提出要深度修剪,只保留10公分枝幹。一些茶農一聽,堅決反對:“書本知識靠不住,茶園兩年沒産量,一畝300斤鮮葉沒了,讓我們喝西北風啊。”面對茶農集體抗議,蔡高凡苦口婆心做工作:“老化茶樹育芽能力會逐年減弱,發芽期推遲,長痛不如短痛。”她從自己承包的茶園砍起,率先垂范。2年後,茶農驚奇地發現新長的茶樹不僅發芽期提前3天,還芽頭肥壯,每畝鮮葉産量從300斤提高到500斤。
三道坎。“以前漳河青龍茶只産綠茶,採茶在春秋兩季,我覺得夏茶的鮮葉浪費可惜,借鑒外地經驗,準備利用夏茶制紅茶,沒想到又遇到阻力。”蔡高凡説,阻力來自茶農的擔憂,怕辛苦採摘了夏茶,紅茶又做不好,白費工。蔡高凡為此熬了幾個通宵,研究如何在漳河無中生有制紅茶。她還請來華農專家幫忙研發新設備、新工藝,2014年失敗了,2015年再試。2016年,漳河青龍紅茶面世,色香味醇,一年賣了300斤,增收5萬元。
一道巧勁,給茶葉插上旅遊翅膀
“幸福和美好未來不會自己出現,要靠自己的汗水去澆灌。”蔡高凡很拼,也巧用力。她引進200畝“烏牛早”新樹種,茶樹發芽期比現在早10天,明前茶早上市賣好價錢。以前青龍茶只銷荊門,蔡高凡“觸網”把茶銷到上海、深圳、武漢。
風光秀麗的漳河,遊人如織。2018年春季,到迎接村茶園體驗採茶、休閒觀光的遊客猛增至2000人,茶葉一個月銷售3萬元。這給蔡高凡啟發:依託漳河旅遊拉動茶産業。茶文化展示、茶香雞、茶香飯……蔡高凡靈感涌現:“我要茶葉+旅遊,用漳河一汪清水,‘泡’出一壺好茶。”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迎接村100多戶種茶,但參加村茶葉合作社的最初才7戶。蔡高凡統一價格、統一生産,免費為村民提供種茶技術,茶農賣不出去茶她包銷,4年吸引了100戶村民加入合作社。57歲的村民李華明,家裏人多地少,生活貧困,蔡高凡借錢讓他種上10畝茶園。2017年,李華明種茶賺了10多萬,迅速脫貧致富。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説了,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像蔡高凡這樣的90後能紮根農村、燃燒激情,難能可貴。”迎接村支書黃志亮説。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輝、通訊員 李蔚、熊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