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南漳古村落群保護探訪:他們,與時間賽跑

2018-05-17 09:53:53|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楊坤林|責編:孟慧

  他們,與時間賽跑

  ——南漳古村落群保護探訪

南漳古村落群保護探訪:他們,與時間賽跑

圖為:空中鳥瞰群山之中的古村落,這裡連續申報第四、五批中國傳統村落。

  新聞現場

  4月25日,南漳縣板橋鎮馮家灣村,雨後山林空氣清新。

  張平樂大口呼吸著,陶醉在幽靜山谷。2016年,成功申報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後,板橋鎮古村落群,已成她魂牽夢縈的地方。

南漳古村落群保護探訪:他們,與時間賽跑

圖為:隨著中國傳統村落申報工作的進行,越來越多的目光關注著這裡。

  古民居、宗祠、古山寨、古井……仿佛在一段塵封的歷史中穿行。站在鄂西北荊山山脈高高的山崗,張平樂遙指縱深約6公里,寬約1.5公里的小山村:“馮氏家族在這裡聚居,類型豐富的莊園式古民居,工藝精湛的宗祠、造紙作坊,還有那選址獨特的古墓群、古山寨,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成化年間。”

南漳古村落群保護探訪:他們,與時間賽跑

圖為:湖北文理學院建築學教師張平樂帶著學生考察測繪鞠家灣馮哲夫故居天井院的木雕花窗。

  2015年,作為湖北文理學院建築學教師,張平樂出於專業敏感,自費帶著學生利用節假日,深入荊山測繪古民居、抄錄古碑刻、訪談村民、進行文字和影像記錄。經過一年的調研,她主持申報的馮家灣村,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據馮氏家譜記載,已有19代人在此繁衍生息,其所建民居、祠堂遍佈板橋鎮,尤以馮家灣村最為集中。

南漳古村落群保護探訪:他們,與時間賽跑

圖為:張平樂和學生測繪馮氏民居門墻邊的抱鼓石。

  “最具代表的,是歷經300多年風雨的愛國鄉賢馮哲夫故居。”張平樂介紹。走進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的故居,那石雕、木刻、彩繪、透雕,隨處可見。拾級而上,跨過隔扇又見庭院,蝙蝠、飛鳥、歷史戲劇人物等圖案,栩栩如生。

南漳古村落群保護探訪:他們,與時間賽跑

圖為:村民從板橋鄉公所天井內穿過,他們對古村落的未來充滿期待。

  高高的石階上,朱明艷正坐著編織毛衣。上世紀80年代初,她從外鄉嫁到這裡。“窮不離讀書,富不離養豬”,説起鄉村風俗,朱明艷信手拈來。

  “馮氏家族耕讀文化流傳至今,就算家裏再困難,都會想法子讓孩子讀書。”板橋鎮宣傳委員袁家軍説。

南漳古村落群保護探訪:他們,與時間賽跑

圖為:老宅門扇上的魚形門栓。

  “這個村落群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馮家灣人開拓進取、耕讀傳家、愛國愛鄉的奮鬥史。”2017年,受板橋鎮裏委託,張平樂一口氣又承擔了10個村的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申報工作。

  微風吹過,張平樂輕拂發梢的雨露。每一次來到這裡,她和學生都被深深震撼。

南漳古村落群保護探訪:他們,與時間賽跑

圖為:板橋鎮古遺址散落在大山深處。

  解讀

  留住鄉愁

  4月底,習總書記在視察湖北省重要講話中指出,推進富美鄉村建設,要注重鄉土味道,體現鄉土風情,留住鄉村原生態。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而荊山,正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

  《史記·楚世家》記載:“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自古迄今,其深厚綿長的歷史底蘊和古樸醇正的民俗民風,成為荊楚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歷史見證。

  承載“荊襄流民史”和“耕讀傳家史”的南漳西南部板橋鎮,就深藏于這崇山峻嶺之中。分佈著馮氏家族的天井院式古民居10多組(其中湖北省文保單位10處)、宗祠1處、造紙作坊3處、防御用古山寨3處、古墓群3處、鄉公所1處,是荊山山地民居的代表。

  調查中,張平樂發現,這些民居平均海拔1000多米以上,外力破壞少,多磚石結構,施工工藝精良,故格局保存完整。但是,民居産權歸屬複雜,大部分為私人所有,村民不懂得保護,經常性的局部改建,裝飾構件損壞、屋面漏雨坍塌等情況時有發生,這讓張平樂和她的團隊深感憂慮。

  “資金缺口大、修繕成本高,僅靠政府資金支持遠遠不夠。”儘管在張平樂的申報下,馮家灣村獲得國家300萬元的資金支持,但眼下,古民居修繕之困仍顯突出。

  2017年12月,一項名為“喚醒荊山記憶,重溫祖先榮光”的眾籌活動,由張平樂發起。她希望社會力量參與“馮家灣村史館”建設,探索文物保護的新路子。

  2018年3月,湖北文理學院黨委作出了全面服務襄陽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啟動100名博士、教授對接100個村和企業,開展科技文化服務的“雙百行動計劃”。4月25日,由張平樂牽頭負責的計劃服務點在馮家灣村掛牌。

  要看得見山、守得住水,留得住鄉愁,既科學利用,又保護開發。目前,學院正多方爭取政策和資金扶持,寄望村史館建成後,成為荊山文化研究基地、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傳統村落群形成蝴蝶效應,吸引更多關注的目光。

  “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習總書記的話言猶在耳。歷史與未來的傳承道路上,荊楚兒女重任在肩。

  圖/文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田悅、通訊員陳富民、卜潤慧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