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棗陽探索打造漢文化旅遊目的地

2018-07-03 15:53:00|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葛寧遠

棗陽探索打造漢文化旅遊目的地

圖為:《尋夢大漢·漢頌》首演現場。

棗陽探索打造漢文化旅遊目的地

圖為:演出中,一個重10噸、直徑10米的巨型渾天儀從天而降,展示東漢輝煌璀璨的科技文化。

  6月30日,大型史詩級漢文化劇《尋夢大漢·漢頌》在棗陽首演。

  襄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胡和平説,棗陽是劉秀故里,正深挖自身文化內涵,喚醒千年曆史基因,打造全球漢文化旅遊目的地。

  一幕劇,穿越時空

  《漢頌》由文化名人楊瀾任總策劃,歷時4年打造,是一台漢文化4D多媒體秀劇,劇長70分鐘,借劉秀的故事將漢民族的文化、服飾、建築、科技等貫穿,再現“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東漢風貌及萬國來朝的恢宏盛景。

  演出前,楊瀾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説,劉秀是一位開明君主,而漢代典章制度、天文曆法、醫學、哲學等都為後世承襲,值得傳承和弘揚。

  記者看到,棗陽漢頌劇場為“沉浸式”劇場,舞臺布景突破性地以天幕、開闔實景包裝上層空間,結合正面270°超寬視頻,將觀眾三面合圍,打造虛實結合、直入雲霄的九重天際。演出中,全球第一巨型渾天儀從天而降,現場一片驚呼。渾天儀是東漢著名天文發明,仿製品保留了最初的歷史設計原理。

  據介紹,該劇主創團隊的歷史考證長達4年,劇本、服飾、舞蹈等均于史有據,配樂上利用塤、磬、編鐘等民族器樂,復原東漢禮儀,連歌詞都加入了《大風歌》等經典段落。

  30日,1000余人觀看《漢頌》首演。“太精彩了!仿佛置身2000年前!”南陽觀眾劉耀輝連聲讚嘆。

  一座城,溯源漢史

  文化上,棗陽介乎“北中國”“南中國”的正中心,棗北人吃麵,方言接近河南話;棗南人吃米飯,方言接近武漢以南的南方語系。

  棗陽市文體旅新局局長盧世成介紹,棗陽曆史豐厚,除因劉秀而獲譽“古帝鄉”外,還有新石器雕龍碑遺址、戰國楚墓九連墩、道教聖地唐梓山、佛教文化(省級)森林公園白竹園禪寺等,棗陽市糅合人文地理,結合“中國桃鄉”25萬畝桃花、5萬畝玫瑰,將鄉土文化融入鄉村遊。中國漢城的發展思路更清晰了:打造漢文化旅遊目的地。

  大漢文化産業投資公司總經理李世國是棗陽人,他請清華大學規劃設計,投資22億余元建起一片集漢代建築精華與古典園林于一體的大型復古建築群,打造中國漢文化核心地標、一座“活的博物館”。

  在這裡,漢墻高聳、宮殿巍峨、全國最大青銅雕塑群“昆陽搬兵”等栩栩如生,“光武登基”“校場點兵”等節目氣勢恢宏,眾多體驗項目可讓遊客感受到漢風雅韻。

  李世國説,影視基地訂單紛至遝來,張藝謀的《影》已在此殺青,不久將上映。

  一個夢,詩和遠方

  棗陽市委書記何飛説,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該市打造漢城,正是深挖傳統精髓,盡展中華文化的不朽魅力。

  湖北大學旅遊發展研究院院長馬勇説,不少地方的旅遊“説起來多、看起來少、遊起來短”,將文化基因注入旅遊,有利於良性循環、合作增值,棗陽的探索很有借鑒意義。

  何飛説,旅行是為了回家,沒有文化的旅遊只能算走路。詩和遠方如何統一?我們打造中國漢城,溯源漢史、勘正漢鼎,讓遊客在精神上“回家”。

  (文/圖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劉振雄、楊麟、通訊員林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