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成校友“打卡”地
“沒想到咱們學校的博物館發展得這麼好,珍貴的展品非常多,又增加了許多聲光電技術!”中國地質大學(武漢)1998屆畢業生龔志毅在國慶返校參觀逸夫博物館時不禁發出了由衷的感慨。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了解到,國慶節期間,共有近100個畢業班、3000余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友回到母校歡聚一堂,回憶往昔難忘的大學時光,其中逸夫博物館成為了大家必到的“打卡”之地。
在博物館的展廳裏,校友們或仔細觀賞,找尋當年學習研究的印跡;或歡聲笑語、共敘同學友情;或紛紛合影,留下美好的瞬間……逸夫博物館已經成為了地大校友返校的“會客廳”,也是校友思念母校的精神家園。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物館館長彭磊介紹,世界上首座博物館就起源於大學,高校博物館植根于大學文化的深厚土壤,是大學深厚學術和文化積澱的重要標誌。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北京地質學院博物館,始建1952年。建館初期,標本主要繼承了北京大學地質係、清華大學地質係、天津大學(北洋大學)地質係和唐山鐵道學院地質科的收藏,歷史己逾百年。
學校遷址武漢時,部分標本也運至武漢,1982年武漢地質學院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1987年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物館。2001年,受邵逸夫基金會和教育部專項資金資助,博物館大樓建設啟動,並於2003年落成,並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逸夫博物館主要展出礦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地質標本,其藏品乃是由幾代地質學者、本校師生自上個世紀以來在各種艱苦的野外環境下採集、積累起來的,也包括了校友和國際友人等捐贈的標本、以及部分購置的標本,如著名的黑龍江東北龍、和平永川龍、鸚鵡嘴龍等恐龍骨架化石,以及各種珍貴的礦物、寶玉石、化石標本等。
博物館在成立之初,主要承擔為師生教學和科研提供標本材料、滿足學科發展和科學研究的任務。近年來,博物館在滿足學術發展的同時,更加肩負起地大校園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功能和歷史使命。(湖北日報記者龔雪、通訊員龐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