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生物資源保護論壇在武漢舉行 為“病了的長江”開良方
11月3日,由農業農村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長江生物資源保護論壇在武漢開幕。與長江生物資源保護有關的國家部委、地方政府、科研機構、社會組織代表等100余家單位的中外專家齊聚武漢“會診”長江,研究保護長江生物資源具體措施,為“病了的長江”開出良方。同時,論壇向全社會進一步發出保護生命長江、建設生態文明的共同倡議。
長江水系生物多樣性嚴重喪失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生命河,典型多樣的生態系統,孕育了豐富的生物類群。”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馬建華介紹,長江珍稀特有物種數多,是我國生物多樣性的典型代表。長江是四大家魚等重要經濟魚類的種質資源庫和基因庫,是我國淡水漁業的搖籃。
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水生生物4300余種。流域內有白鱀豚、中華鱘、達氏鱘、白鱘、長江江豚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圓口銅魚、岩原鯉、長薄鰍等170余種為長江流域特有。
“然而,長江的水生態目前面臨水利工程建設、江湖阻隔、酷捕濫撈、水污染、外來種入侵等威脅。”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宜瑜説,目前,長江水生生物衰退嚴重。
據介紹,“長江女神”白鱀豚于2007年被宣佈功能性滅絕,“淡水魚之王”白鱘近十幾年未見蹤跡,“水中大熊貓”中華鱘每年到達長江的野生種群數量從20世紀70年的萬餘尾下降至不足百尾,“微笑天使”長江江豚的數量從20世紀90年代的2700余頭降至2017年的約1000頭,曾有“長江三鮮”美譽的長江鰣魚、刀鱭和河鲀的資源量嚴重枯竭,“四大家魚”早期資源量下降超過90%。長江幹流漁業的年捕撈量從20世紀50年代的40多萬噸下降到現在的不足10萬噸。
“長江大保護”要做好“共”字文章
治好“長江病”刻不容緩。與會專家紛紛表示,保護長江水生生物資源,修復長江水域生態環境,是一項涉及面廣、系統性強的重大社會工程,要進一步樹立綠色發展理念,開拓思路,創新模式,採取流域性、綜合性治理修復措施,狠抓執法監管,充分調動國內外和社會各界力量,著力推動長江生態資源實現永續發展。
“‘長江大保護’實施關鍵要做好‘共’字文章,在體制機制上打破‘壁壘’。”馬建華表示,要實現共抓、共建、共管、共享,以符合和適應長江流域生態生境有機統一的規律與現實。
論壇上發佈了《保護生命長江武漢宣言》和《保護長江生物資源 共建美麗生命長江倡議書》。向全社會發出倡議,積極參與長江水生生物資源保護,讓生命長江再現水清岸綠、魚躍爭流的美好景象,留住詩意棲居的綠水青山,為中華民族贏得永續發展的美好未來。
論壇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和沿江省區市開展了一系列生態資源保護修復工作,初步構建了“政府主導、企業配合、全民參與、國際支持”的工作格局,水生生物資源快速下降趨勢得到了初步遏制。但當前形勢依然嚴峻複雜,保護長江水生生物資源要求緊迫、任重道遠。
本次論壇還圍繞議題設4個分會場,分別為大河流域治理、瀾滄江-湄公河資源養護國際合作機制、長江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水生生物保護等,徵集國內外專家學者關於保護生命長江、建設美麗中國的新思路、新舉措,推動形成“共抓長江大保護”的強大合力。(人民網武漢周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