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紡染織繡類非遺擁抱時尚舞臺
圖為:“挑繡之韻”亮相北京恭王府。
11月14日,由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武漢紡織大學)(以下簡稱武漢紡織大學非遺研究中心)承辦的傳統棉麻紡織技藝與産品設計培訓班圓滿結業,通過為期1月的課堂學習、技藝交流、實踐培訓,來自各省份、多民族的學員們各展身手,以精湛技藝嫁接時尚設計,完成了一件件優秀手工作品。
針對薄弱環節 邀手藝人進大學“深造”
學歷偏低,見識有限,懷揣一身好手藝,卻無法適應市場需求,這一現象長期困擾著紡染織繡類非遺傳承人群。
2016年起,武漢紡織大學入選由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等多部門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已舉辦多期研培班,邀請國內傳統紡染織繡類非遺項目的國家級和省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及從業人群,到高校“深造”。
本期培訓班,針對較為薄弱的傳統棉麻紡織技藝開設,匯聚來自湖北、貴州、海南等地包括黎族、布依族、苗族及漢族的40名學員,涵蓋河北威縣土布、江西夏布、黎族傳統紡染織繡、布依族織錦及湖北紅安大布、華容土布、棗陽粗布等非遺項目。
培訓課程除紡織科技史、文化史、技藝實踐外,增加織造工藝與設計、紡織品創新與開發等課程。其間,還組織學員參觀考察,完成結業作品100余件。“將老手藝人請進高校‘深造’,我省走在前列。早在2015年5月,我們就與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以下簡稱省非遺保護中心)合作,開辦了湖北省紡織類非遺培訓班。”武漢紡織大學非遺研究中心主任葉洪光教授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