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雕花剪紙:堅守中綻放光彩
圖為馬又甫在整理自己剛完成的雕花剪紙作品《八面來喜》。新華網 肖進安攝
1月31日,寒風刺骨,設在湖北仙桃沔街工美樓一樓的馬又甫雕花剪紙工作室卻熱鬧異常,喜氣洋洋。這間工作室裏挂滿了剪紙作品,當地電視臺為錄製新春賀歲節目,特意前來拍攝一些與年味相關、比較喜慶的剪紙作品。有著悠久歷史的仙桃雕花剪紙,在馬又甫等一代又一代藝人的堅守和傳承下,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綻放出靚麗的光彩。
剪紙是廣泛流傳于中國民間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中國民間美術的奇葩。仙桃雕花剪紙源遠流長,迄今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據介紹,仙桃雕花剪紙的構圖繁茂完整、黑白虛實分明、刀法流利工正、破工精細嚴謹、點劃秀美勻稱、線條舒展圓潤、配景寓意傳情、圖案豐滿均衡,具有寫實兼寫意、變形不失原形、藝術語言豐富、裝飾風味濃烈的特徵,既有我國南方剪紙的共有特徵,又有江漢水鄉剪紙的典型特色,充分展示了仙桃群眾的藝術才華與美好生活的願望。
今年69歲的馬又甫是仙桃雕花剪紙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馬又甫出身於雕花剪紙世家,從小受爺爺及父親的剪紙藝術熏陶,從藝50餘年,集研究、設計、創作、雕剪于一身,已創作剪紙藝術作品數百幅,作品在國內多次獲獎。
説起從藝的經歷,馬又甫如數家珍。馬又甫説,在兄弟幾個中,他排行老四。小時候他就喜歡書畫,很有天賦。但是家裏只讓大哥學雕花剪紙,沒讓他學。不過,在父親雕花剪紙的時候,他常在旁邊看,基本的技法和技巧基本都掌握了。有一次父親雕一件作品時,半途去上廁所,他悄悄接手父親的作品進行雕刻,父親回來時半天分不清楚馬又甫雕的那一塊是自己雕的,還是別人雕的。當得知是兒子馬又甫幫自己雕的後,父親心裏異常震驚,也非常高興,在馬又甫17歲初中畢業後,終於同意讓他學雕花剪紙。
早在上世紀50年代,仙桃雕花剪紙就進入了國際市場。馬又甫説,由仙桃剪紙藝人創作的雕花剪紙《八仙圖》當年在東歐八國巡迴展覽時,産生了轟動效應,國外訂貨多達4.8萬套,為國家出口創匯作出了貢獻。
近些年來,國家和地方越來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仙桃剪紙2007年6月被列入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名單,2008年6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擴展項目名錄,2010年入選聯合國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2013年,馬又甫被熱衷非遺文化傳承的沔街工藝美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翠紅特聘為剪紙工藝師,在工美樓一樓有專門的工作室,他的雕花剪紙作品被加工成禮品,走出了仙桃,走出湖北,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每月有了固定的收入,馬又甫不再為生計發愁,一心一意搞雕花剪紙創作,還帶起了徒弟。2018年年底,馬又甫也被湖北省認定為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像馬又甫這樣,不忘初心,對雕花剪紙情有獨鍾的藝人在仙桃不算少數。有關資料顯示,仙桃長埫口鎮的新口村、石剅灣村,彭場鎮的窯灣村,西流河鎮的趙河村,大約有200多人從事雕花剪紙、1000余人賣“花樣子”。近20年來,仙桃先後有200多人次參加國內外剪紙展覽,20多幅剪紙作品亮相中國第七、八屆藝術節,多位剪紙藝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仙桃雕花剪紙藝人在過去水患頻繁、十年九不收的日子裏,靠著一把雕刀、一本花樣走遍四方,以此維持生計。而在人們生活水準越來越高的今天,仙桃的雕花剪紙藝人則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用一幅幅精美絕倫的作品,裝點著世界的美好。(肖進安 李曉笛 吳澤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