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人間彩虹”——記中鐵大橋局董事長劉自明
劉自明在辦公室(4月9日攝)。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弧連深山峽谷、跨越江河湖海、雄姿挺拔的大橋,有著“人間彩虹”的美譽。 30年來,中鐵大橋局董事長劉自明逐夢于“人間彩虹”,創造人生七彩。 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弧連深山峽谷、跨越江河湖海、雄姿挺拔的大橋,有著“人間彩虹”的美譽。
30年來,中鐵大橋局董事長劉自明逐夢于“人間彩虹”,創造人生七彩。
心願:建更多、更好的橋
劉自明的人生與大橋有緣。
1963年,劉自明出生之際,正值南京長江大橋在建,這是新中國“自力更生”建大橋的重要標誌。1983年,劉自明接到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道橋專業錄取通知書之時,港珠澳大橋的前身伶仃洋大橋建設構想首次被提出……
然而,大學畢業後,他卻被分配從事建築機械試驗工作。
劉自明發現自己興趣還在橋樑上。於是,他毅然選擇考研,進入西南交通大學主攻橋梁工程專業。
劉自明説:“各種獨特的挑戰,正是橋梁建設的迷人之處。”
1989年,劉自明如願進入橋梁工程行業。當時停建近10年的九江長江大橋復建,由他所在的中鐵大橋局架起首節鋼梁。
紮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加上對大橋建設的著迷,讓他在橋梁工程領域如魚得水。
1995年,武漢長江二橋通車前夕,武漢市決定大橋開放3天,讓市民上橋參觀。
“兩江交匯、三鎮割據的武漢,在武漢長江大橋通車38年後,迎來第二座長江大橋。”橋面上滿是前來感受、體驗新大橋的市民,有人甚至流下激動的淚水。回憶起這一場景,劉自明仍然激動:“在世上建更多、更好的橋,成了我今生最大心願。”
劉自明在辦公室(4月9日攝)。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弧連深山峽谷、跨越江河湖海、雄姿挺拔的大橋,有著“人間彩虹”的美譽。 30年來,中鐵大橋局董事長劉自明逐夢于“人間彩虹”,創造人生七彩。 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奮鬥:創新突破、自我超越
劉自明剛進入橋梁行業時,不少跨越長江的大橋,大量材料、技術得從國外引進,中鐵大橋局同時在建橋梁不超過10座。
如今,中國橋梁建設工藝、材料水準世界領先,中鐵大橋局可同時在海內外建造120座大橋。
“當打之年”,趕上中國橋梁建設“黃金時代”,劉自明感到榮幸。
“高速發展的經濟催生巨大的交通網絡需求,為橋梁建設者提供了寬闊的舞臺。”劉自明説,中國橋梁建設的每一次突破與創新,都飽含著橋梁建設者的奮鬥與擔當。
福建平潭海峽,屬於世界“三大風口”之一。這個區域每年海面6級風以上的時間達到320多天,8級風以上有110多天,被稱為“建橋禁區”。規劃中的京臺高鐵,平潭海峽是必須跨越的咽喉位置。
在這片海域建設的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全長16.3公里,是我國首條公鐵兩用跨海峽大橋,也是目前我國施工難度最大的橋梁。劉自明主動擔任這座大橋的項目經理,接受新的嚴峻考驗。
施工團隊進場後,施工環境的惡劣超出意料:海床條件複雜,有的岩石強度超過200兆帕,比鐵還硬,有的岩面傾斜度超過50度,難以下樁……受大風影響,有效施工作業時間不到全年的三分之一。
進入實質性施工階段後,第一個橋墩的鋼圍堰下沉就“出師不利”:提前到來的海上颶風,導致數百噸重的鋼圍堰底部被浪涌直接擊穿,懸挂系統被嚴重損壞。
劉自明立即率隊穩定受損鋼圍堰。此後,他組織專家一方面加強海況精準預報,加固結構設計,一方面優化工序縮短施工時間。終於,剩餘的130個鋼圍堰全部順利下放,為橋墩施工打好了基礎。
“每座大橋建設,都會遇到不同難題。”劉自明説,一批批橋梁建設者,以祖國需求為己任,直面難題、創新突破、自我超越,“這是中國橋梁建設不斷取得歷史性跨越的重要因素”。
劉自明(左)在楊泗港大橋建設工地(4月9日攝)。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弧連深山峽谷、跨越江河湖海、雄姿挺拔的大橋,有著“人間彩虹”的美譽。 30年來,中鐵大橋局董事長劉自明逐夢于“人間彩虹”,創造人生七彩。 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使命:添彩“中國製造”
2018年底,劉自明代表中鐵大橋局,在北京領取我國品質領域最高榮譽——中國品質獎。
橋梁建設技術含量高、施工挑戰大,伴隨重重風險。劉自明説,確保橋梁全壽命週期品質安全,是中鐵大橋局成立以來始終堅守的使命。
劉自明特別崇敬第一代中國大橋人的品質、創新的執著。他表示,正因如此,60多年過去了,“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經歷無數洪峰衝擊,以及近百次大小船舶撞擊,今天依舊堅固如初。最新“體檢報告”顯示,目前全橋無變位下沉,百萬顆鉚釘未發現鬆動。
“這種精神影響了我國一代又一代大橋人。”劉自明説。
2018年底,在武漢長江大橋上游6公里處的楊泗港長江大橋順利合龍。借助全新工藝,過去需耗時近1年的鋼梁架設環節,用時僅44天,創下最新“中國速度”。在橋身關鍵部位,二維碼隨處可見。手機一掃,施工人員、焊接時間等信息一目了然。
“工廠化”施工、“積木式”作業、二維碼溯源……劉自明推行的科學研究、工程設計、土建施工、裝備研發“四位一體”橋梁品質管理模式,確保了中鐵大橋局“對大橋品質終身負責”承諾。
“我們在海內外累計已建造各類橋梁近3000座,無一發生品質事故。”劉自明自豪地説,未來隨著橋梁建設機械化、信息化、智慧化水準不斷提高,加上業內同仁的不懈努力與奮鬥,中國橋梁作為“中國製造”的“國家名片”,必將更加閃亮。(新華社記者熊金超 李勁峰)
2018年12月29日,武漢楊泗港長江大橋順利合龍(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圖為新華網無人機隊航拍港珠澳大橋。新華網黃璐璐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