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長江之變】讓黃金水道“流金淌銀”——湖北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的實踐
東貝集團冰箱壓縮機生産線 攝影 胡禮國
國際在線湖北報道(胡禮國):長江,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全長6300余公里,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流域面積佔全國的18%、人口占全國的36%、GDP佔全國的37%,長江經濟帶位處國土中心,依託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已定為國家戰略。歷史中的長江上演過無數傳奇,如今的長江正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湖北長江經濟帶,處於長江流域中心位置,交通樞紐地位突出,全長1061公里,國土面積54168.5平方公里,人口達2750.1萬人。其區域內是三峽工程所在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有長江最大支流——漢江……近年來,湖北把修復長江生態擺在壓倒性位置,注重長江沿線高科技産業、工業、農業、航運等相關産業佈局,充分發揮長江的水資源優勢、促進特色産業發展為核心,加快經濟帶的新一輪開放開發,使湖北長江經濟帶真正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主軸。
7月15日至17日,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的“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長江之變”湖北段網絡主題活動舉行,由中央主流媒體與地方部分媒體組成的採訪團,深入武漢、黃石、赤壁、嘉魚等市縣的農村、企業、港口進行調研走訪,看新中國成立70週年長江兩岸滄桑巨變,看湖北如何推動黃金水道“流金淌銀”。
黃陂區杜堂村 供圖 黃陂區委宣傳部
鄉村振興 農民增收
武漢市黃陂區杜堂村位於長江北岸。2015年之前,這裡還是一片無人踏足的山地,全村農業種植面積不足40%,務農人口不足20%,農業對農民收入的貢獻率不足5%,其他産業皆為空白。為了扭轉黃陂區域內鄉村落後的面貌,黃陂區在區域內鄉村大力推行“市民下鄉、企業興鄉、能人回鄉”的“三鄉工程”,從而盤活農村“沉睡資源”,實現城鄉要素連接互動,帶動農村産業振興。
葛天才就是能人回鄉的代表,得知杜堂村的情況後,他積極投入資金3.8億元,在該村投資開發木蘭花鄉景區。為了使景區的紅利惠及全體村民,杜堂村實行“流轉土地”參與景區建設;組建合作社參與空閒房屋開發等舉措。這樣,農民可以坐收每畝100元-400元的流轉收入,家中的空閒農房還可以由景區公司集中起來,按每平方米1600元的評估價格入股合作社,農戶按入股金額的10%保底分紅,上不封頂。如今,這裡已有40個貧困戶成功脫貧,每年吸引進村遊客30萬人次。
嘉魚縣官橋村八組家家戶戶住別墅 攝影 胡禮國
村民集體致富,帶動鄉村振興的湖北樣板不僅僅是“杜堂”。咸寧市嘉魚縣官橋村八組在改革開放以前,還是溫飽都無法保障的落後村組,在全國人大代表、組長周寶生的帶領下,經過40多年不懈努力,官橋八組由一個純農業組變成了一個集科研、開發、生産、經營于一體的湖北田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固定資産2.3億元,人均擁有資産近百萬元。
黃石新港港口 供圖 黃石新港集團
産業協同 長江增值
2013年9月29日,一聲鳴笛標誌著武漢首條近洋航線“瀘州-武漢-台灣”集裝箱班輪正式開通,武漢至台灣地區貨運時間由10天縮短到5天。
為了充分發揮長江對城市開放的帶動作用,湖北在長江經濟帶大力發展航運,重點在港口的開發以及“以港興城”模式的落實,方便原材料及成品的運輸。
2015年9月29日,黃石新港開港運營,宣告黃石進入了新的港口時代。經過四年快速發展,黃石新港已成為集散貨、件雜貨、集裝箱、危化品及多式聯運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港口,年生産能力3000萬噸。到2020年,黃石新港將實現年8000萬噸、集裝箱50萬標箱的卸載能力。目前,黃石新港正向著打造中部出海港、産業集聚港、多式聯運港、智慧信息港、生態綠色港“五港合一”的多功能港口的目標闊步邁進。
對企業來説,有了對外的港口,可以直接推動國際貿易的增長,黃石東貝集團因此或將受益。位於湖北黃石的東貝機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至今已有53年曆史,中國平均每4台冰箱裏就有一台用的是東貝製造的壓縮機。該集團製造的壓縮機遠銷東南亞和歐美國家,供應西門子、三星、松下等知名電器品牌。從生産車間合格出廠,未來再經黃石新港裝貨上船,東貝製造的壓縮機沿長江順流入海,從而銷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
黃石作為擁有百年老字號企業5家、全國500強企業3家、世界500強來黃投資企業8家,有9個主導産業集群、4000多種工業産品的先進製造之城,依託黃金水道揚帆出海至關重要。2018年,湖北地區生産總值達3.94萬億元,截至2018年底,規上工業企業15598家,千億元産業增至14個,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元企業28家。未來,黃金水道將成為更具動力的經濟“引擎”,帶動湖北高品質發展。
東湖綠道 供圖 武漢旅遊發展投資有限公司
綠色發展 生態增速
近年來,湖北長江沿線城市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大力推動長江經濟帶共同發展,牢牢把握“綠色”基調,以壓倒性力度狠抓長江環境保護。
武漢東湖綠道,總長101.98公里,是我國最長的國家5A級旅遊景區環湖綠道,水域面積是西湖的6倍。近年來,綠道充分依託東湖山、林、澤、園、島、堤、田、灣八種自然風貌,將東湖變成市民親近自然的城市“生態綠心”。然而在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由於東湖周邊排污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缺乏,東湖一度成為武昌、洪山地區的天然污水處理廠。而且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區開始圍湖造田、圍網養殖,填湖建設房地,東湖水質一度下降至V類。
近年來,經過截污控污、底泥清淤、水生態修復、水位調蓄等系列工程的不懈治理,東湖水質逐步好轉。目前,東湖水質已達到近40年來最優,進入“Ⅲ類時代”,百分之八十的水域已達Ⅲ類水。作為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主賽場之一,東湖將承辦馬拉松、自行車賽、公開水域、帆船等賽事。
湖北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立省,堅守“長江生態環境只能優化、不能惡化”的底線。湖北省內沿江1公里範圍內的115家化工企業完成“關改搬轉”,有效破解“化工圍江”問題。湖北取締長江各類碼頭1211個,關停封堵或併入污水處理廠入河排污口181個。
湖北正奮力打造長江經濟帶,以更加綠色、高效、協同的姿態,推動中部高品質發展。一幅生態、富裕、繁忙的長江畫卷,正在湖北大地徐徐展開。
東湖櫻花園 供圖 武漢旅遊發展投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