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眾志成城 武漢蔡甸“繡”出幸福畫卷
蔡甸田園風光 供圖 蔡甸區委宣傳部
國際在線湖北報道(胡禮國 通訊員 孫克亮):長江、漢江在此夾境東流,“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話在此千年傳頌。武漢西南門戶——蔡甸,轄區人口45.65萬,其中農業人口32.73萬人,過去被納入全國扶貧開發系統的貧困人口有4793戶、12563人,貧困村46個。如今,46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4.24%降至現在的0.03%,書寫了今日蔡甸脫貧攻堅的驕人戰績。
牢記使命扶貧,脫貧攻堅是第一民生工程
“脫貧攻堅是第一民生工程”,蔡甸區委、區政府始終牢記這一使命,強化駐村幫扶,市、區共組建278個駐村工作隊,分別幫扶46個貧困村和232個非貧困村。4000余名黨員幹部與4793戶貧困戶開展結對幫扶活動。
2015年12月,蔡甸區城管委工作隊駐進張灣街太山村,走訪了解到五組村民周彩玉家特別困難,家中有5口人,公爹公婆年邁多病,女兒上中學讀書,她自己患有紅斑狼瘡,僅靠丈夫周德豐一人在外打零工維護家庭生計。
工作隊的同志們與村委會商量,讓其公爹當上村裏的保潔員,又扶助周彩玉辦了小賣部,多次跑腿幫她辦理有關手續,為她申請了特殊困難人員創業補貼。周彩玉患病後雙側股骨頭壞死,走路困難。駐村工作隊、區委、區衛計委幹部相繼捐款,鼓勵她積極治療,又聯繫愛心企業與貧困戶簽訂結對幫扶協議,每月各資助200元解決了周彩玉女兒的生活問題。在各界幫助下,周彩玉一家人的生活漸漸有了奔頭。周彩玉帶著手寫的感謝信和錦旗找到區城管委領導,含淚對扶貧同志們表示感謝。
扶貧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周彩玉一家的變化正是蔡甸凝聚一心,精準紮實推進扶貧攻堅事業的一個縮影。
種植産業加快蔡甸脫貧 供圖 蔡甸區委宣傳部
推進産業扶貧,因地制宜帶動效果明顯
近年來,蔡甸人因地制宜,大膽探索産業扶貧模式,從四個方面打造了一批帶動效果明顯、發展後勁十足的農業特色産業基地:一是著力打造特色産業。該區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戶開方”,制定了《蔡甸區産業扶貧2018-2020三年行動計劃》;二是著力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原來的46個貧困村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81家,流轉794戶貧困戶土地5672.68畝,帶動貧困戶1333戶,2675人增加財産性收入和打工收入;三是著力培育“造血”功能。該區制定産業扶貧獎補政策,激勵全區1982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發展家庭種養16017.38畝,享受補貼到戶資金254.38萬元;四是著力加強科技服務。該區建立科技特派員制度,選派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對口服務貧困村特色産業,開展科技培訓150批次,培訓3664人,促進各貧困村農業産業提檔升級。
在産業扶貧模式的探索中,蔡甸區上下凝成一股繩,趟出了新路,嘗到了甜頭,看到了希望。
蔡甸依託鄉村打造旅遊觀光産業 供圖 蔡甸區委宣傳部
開展扶志扶貧,授人以漁穩固脫貧成效
攻堅脫貧,僅有經濟扶貧是不夠的,只有扶志扶智,落實教育和技能扶貧,才能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蔡甸區對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進行有效幫扶。2018年,該區共落實2802人次貧困家庭學生春、秋兩季生活補貼235.775萬元,資助比率達100%。此外,該區嚴格落實控輟保學措施,為義務教育階段所有適齡殘疾學生建立了學籍,必要時提供送教上門服務。該區還舉辦專場招聘會9場次,推薦就業153人,開展各類培訓610人。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蔡甸區將扶貧與扶智、扶志牢牢結合,在脫貧之路上穩步向前。
蔡甸區精準扶貧“翠冠梨”種植基地 供圖 蔡甸區委宣傳部
落實健康扶貧,強化政策兜底保障
“十年努力奔小康,一場大病全泡湯”,這句話道出了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復貧的困境。對此,蔡甸區下大力氣全面落實貧困對象“大病集中救治、慢性病簽約、重病兜底保障”三個“一批”健康管理服務。該區健全貧困對象“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補充醫療保險”四位一體健康扶貧模式,貧困人口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補充醫療保險的比例達到100%;實行區內住院“先診療後付費”,並建立24個精準扶貧“一站式”“一票制”即時結算服務窗口。
脫貧攻堅仍然在路上。蔡甸區將繼續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加大力度,確保貧困人口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已脫貧人口持續穩固脫貧,並形成長遠政策保障機制,力爭全區同步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這片土地“繡”出更美好的生活畫卷和幸福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