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農業和鄉村遊成經濟社會發展新亮點

2016-12-27 12:04:04|來源:中國經濟網|編輯:陳愛暖 |責編:董健雄

  近日,就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記者專訪了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

  記者:目前國內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情況如何?

  陳曉華:隨著城鄉居民休閒消費需求的增多和升級,以及城鄉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休閒旅遊經濟呈現巨大的市場潛力,出現以農民為主體,社會資本熱情參與的局面,經營主體更加多元。各地積極探索與農民互惠共贏的産業發展和利益分享機制,農民不僅僅是流轉土地或做打工仔,有的已通過土地、庭院、設施等資産入股的形式,以股東身份從産業發展中分享收益。不少地方還催生了一批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協會、專業合作社、休閒農業聯盟等新型經營主體,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組織化、規模化程度明顯提高。

  許多地方結合當地的特色,不斷創新發展方式,探索形成了高淳國際慢城、陜西袁家村、北京農業嘉年華、陜西涇渭茯茶特色小鎮等形式多樣、特色各異的新類型,開闢了産業發展的新途徑。讓市民享受青山綠水帶來的視覺愉悅,感受田園和農耕生活,充分享受返璞歸真的喜悅。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內涵更加豐富了。

  各地的實踐證明,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使一些地方農區變成了景區、田園變成了公園、民房變成了客房、勞動變成了運動、産品變成了商品,農村閒置的土地利用起來了,農民閒暇的時間充實起來了,傳統的農耕文化也活躍起來了。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日益成為富裕農民、提升農業、美化農村的朝陽産業。

  記者:未來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的空間在哪?

  陳曉華:我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經歷了萌芽、起步,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總的來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正在發生三大變化,一是從農民的副業變成了農村的新業態,二是從市民的臨時安排變成經常性的生活方式,三是從農業部門的一般性工作變成了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從今後一個時期看,産業發展勢頭仍很強勁,可以説處於發展黃金期。

  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時,就會形成休閒度假的消費需求,休閒消費能力顯著增強,並呈多元化趨勢。2015年我國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未來20年,我國人均GDP水準將進一步提高,預計居民人均年休閒旅遊將超過5次,全國休閒旅遊市場規模將超過80億人次,呈爆髮式增長。特別是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國家法定節假日的優化調整,帶薪休假制度的逐步落實,以及2.5天彈性休假制度的實施,休閒度假會從少數人的奢侈品,發展成為大眾化、經常性的生活消費方式,休閒觀光大眾化、家庭旅遊普遍化必將拉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快速發展。

  中央堅持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這為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將成為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新一輪發展的強大支撐。

  記者:目前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還存在哪些問題?

  陳曉華:機遇與挑戰同在。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作為新型産業形態和消費業態,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還存在思想準備不足、基礎設施滯後、服務品質有待提高等問題。整體發展方式還比較粗放,與爆髮式增長的市場需求不相適應。越是面對火爆的市場、高漲的積極性,越是要從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産業長遠發展出發,加快産業提檔升級,有序發展、健康發展、持續發展,真正把農民勞動生活、農村風情風貌、農業産業特色體現出來,努力把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打造成農民就業增收的新增長極。

  “十三五”時期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滿足居民休閒消費需求、建設美麗鄉村為目標,加快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讓更多的農民參與進來,從中受益。力爭到2020年,産業規模年均增長10%以上,産業發展品質效益不斷提高,從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成為拓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産業。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