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稼漢不善於計算,但是文昌市鋪前鎮農民史克善還是感覺到“瓜菜一年比一年難種了”。史克善説,以西瓜為例,數年來價格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種植成本卻逐年增加。
史克善不知道國內外農業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直接影響到他的西瓜收入。海南農業發展,面臨著農業效益受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擠壓、東南亞國家農産品的進入使得競爭更加激烈等挑戰……數據顯示,海南種植業固定資産投資額在“十二五”期間增長了5倍,但産出並沒有表現出相應的增勢。
投入與産出不成正比,讓人們反思:到底是哪個環節、哪些因素出了問題?業內專家表示,海南農業經營主體小散弱,投入如同撒胡椒面,難以形成氣候,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環境下,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弱,海南農業要突圍“王牌不王”需要大力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鍛造一支引領海南農業發展的“主力軍”。
農業發展需“龍頭”
上班已有兩個月時間,臨高縣波蓮鎮美朗村貧困戶陳全傑還是覺得“不敢想像”:“在離家不遠的公司種植基地上班,還有機會參與公司利潤分紅,真是以前從不敢想的事。”
陳全傑就業的企業是海南天地人生態農業公司,在海南擁有2萬多畝香蕉種植基地,是首個在新三板掛牌上市的農業龍頭企業。
2016年,在政府的鼓勵引導下,通過委託村委會,波蓮鎮包括陳全傑在內的940戶貧困戶與該企業簽訂《波蓮鎮産業扶貧項目合作協議書》,同意將産業扶貧資金2535萬元入股,企業承諾支付一定比例的運營受益,合作期限為15年。
在我省的精準扶貧攻堅戰中,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不容小覷;在我省的農業發展之路上,龍頭企業更是舉足輕重的“主力軍”。
“農業是海南的優勢和特色産業,也是我省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近年來,我省農業發展迅速,一批品牌農産品享譽全國;但是,海南農業依然小散弱,‘王牌不王’。”業內專家表示,農業只有達到適度規模經營,才能從根本上降低成本,提高生産效率,提升競爭力。説到底就是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尤其是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
“龍頭不龍”待破解
“換茬”,透過研究多年的海南香蕉産業,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博士後、海南省建設項目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員夏勇開用一個詞來總結多年來海南農業企業的發展歷程。
他以香蕉品牌企業為例,“21世紀初期,以萬鐘、祥麟等香蕉品牌為代表的海南香蕉,曾引領全國,成為香蕉産業的風向標,一度擊敗了以菲律賓為代表的進口香蕉。但如今,萬鐘的主業換成了菠蘿,祥麟的香蕉種植面積也不多。”
“龍頭企業‘不龍’。”海南熱帶農業與農村經濟研究院院長柯佑鵬也表示,雖然海南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有162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有15家,但是整體來看,規模小、發展水準低、資金籌措難,帶頭示範作用也不強。
專家們表示,海南需要培育“常青樹”“百年老店”式農業龍頭企業。柯佑鵬認為,政府應進一步完善農業扶持資金政策,建立一套考核指標體系,以獎代補,充分調動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的積極性,夯實龍頭企業的帶頭示範效應,真正讓農業扶持資金髮揮效益最大化。
民企互補成“主力”
農業企業發展涉及諸多因素,破解“龍頭不龍”需要各方形成合力。
夏勇開認為,企業有市場、管理優勢,農民有土地、勞動力優勢,再加上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形成互補組隊,實現優勢集中,如此才能成為引領海南農業發展的“主力軍”。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經營,必須以成片上規模的土地供應為前提。”柯佑鵬説,政府應鼓勵農民加速土地流轉,引導其往“土地租金+農業工人+收益分成”或“土地租金+農業工人+股份制”方向發展,既可調動農民土地流轉的積極性,保障農民的長遠效益,也可助力企業擴大生産規模。
“企業應制定一套嚴格的生産標準,狠抓産品品質,加強品牌建設,將農民、家庭農場或專業合作社納入到企業的生産分工體系中來,形成強大的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才能搶佔市場。”夏勇開説。
柯佑鵬建議,應從種植源頭到銷售終端建立緊密的聯繫,構建全産業鏈聯盟,既可節省成本,又可規避風險,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提高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産、産業化經營及品牌化程度。同時,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使之成為支撐企業發展的人才,以及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者。
五源河和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對外開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廣泛關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