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幫助幼兒緩解焦慮建立自信

2017-02-13 16:32:44|來源:中國教育報|編輯:王俊嬌 |責編:張曦晛

  “關注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對策篇②

  我們關注留守幼兒弱勢地位的時候,總是在強調他們面臨的外在壓力,在思考援助策略時,也更多的是在做“減法”——減少造成留守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其實,我們應看到,幼兒是有自我意識、自我能力的個體。在一定限度及範圍內,他們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成長的。

  2015年以來,在“農村3-6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促進項目”甘肅子項目進行過程中,我們發現,遊戲活動能夠有效地緩解留守幼兒因為父母缺位導致的焦慮,幫助他們建立自信。

  遊戲能消除留守幼兒負面情緒,提高其社會交往技能

  心理學研究表明,留守兒童在情緒情感方面抗逆性較差,存在較多負面情緒。情緒壓抑而得不到釋放是眾多心理疾病的根源。遊戲可以為幼兒提供表達自己各種情緒的機會。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認為:遊戲是兒童精神的一種宣泄,它可以補償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的願望,緩解兒童心理焦慮。

  遊戲有助於留守幼兒社會交往技能提高。留守幼兒在與同伴交往中易表現出偏狹、排斥、攻擊等特點。缺乏一定的同伴交往技能,影響制約著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遊戲是兒童生活的方式、交往的媒介。通過遊戲活動,幼兒之間有了更多互動的機會,學會了合作、分享等技能,建立了親密的關係。

  此外,遊戲有助於增強留守幼兒心理的彈性,幼兒在一次次重復遊戲中,心理彈性不斷提高。在面對挫折時,也更能堅強面對。遊戲也有助於培養留守幼兒高級社會情感。留守幼兒在生活中易遭受來自同伴的“道德嘲諷”。遊戲可以發展幼兒的道德感、同理心、美感及理智感。遊戲的開展不僅可以幫助留守幼兒脫離覺得自己是“異類”的疏離感,同時也增強了同伴的社會道德體驗。

  選擇適宜遊戲種類,培養幼兒勇敢合作自信的精神品質

  留守幼兒因其特有的處境而面臨種種壓力,這是遭遇也是機遇。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教師應選擇適宜的遊戲種類,關注留守幼兒勇敢、合作、自信等精神品質的培養。

  兒童是自然之子。兒童在自然的環境中,天性才能和自然完美融合。創設自然和諧的園所環境對留守幼兒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能讓他們感覺到親近、安全、快樂。以地處農村的武山縣桃李幼兒園為例,該園三面環山,園內種植大量的植被,還有大量的自製玩教具,都是取材自然,取材生活,如碎布製成的沙包、雞毛做成的毽子等。桃李幼兒園的遊戲場地非常寬敞,視野開闊。在這樣一個充滿朝氣、活力的幼兒園裏,快樂的氛圍會感染每一個在園的留守幼兒,由此促進他們融入集體,建立歸屬感,在活動中感受快樂,感受愛與被愛。

  在遊戲種類上,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生動有趣的規則遊戲,促進幼兒之間的交流。在規則遊戲中,不僅教師可以組織和適當調控,避免遊戲活動失去活力,而且幼兒也能不斷地調整自我、建構周圍的一切。在與同伴、環境的互動中,幼兒的認知、情感、社會性獲得了全面提升和發展。這對留守幼兒尤為重要。

  此外,教師可以嘗試增加一些冒險系數高的遊戲活動,培養留守幼兒良好的性格特徵。這類活動想要獲得較大的進步必須付出許多努力,需要經歷許多困難和失敗才能達到目標,因此可以幫助留守幼兒克服心中的恐懼,增強心理的彈性,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的事物。需要強調的是,這類遊戲開始之前需要教師交待清楚遊戲規則,並提供必要的保護措施,做好安全防護工作。

  教師在遊戲活動中應對留守幼兒多關注多鼓勵

  留守幼兒心理問題的根源在於缺乏關注。由於父母離家,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幼兒在同伴群體中産生疏離感,有時甚至會成為同伴嘲笑的對象。因此,在遊戲中,教師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

  教師在遊戲中並不是可有可無的角色,也並不是單純地旁觀幼兒的活動。教師需要對幼兒的遊戲活動進行實時評價和指導。在日常活動中,教師需要特別關注那些內向、退縮的幼兒,多采用鼓勵的、積極的話語,幫助他們建立自信。

  留守幼兒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遭遇著這個年齡本不該承受的社會心理壓力。在談及留守幼兒時,我們應該摒棄貼“壞、差、弱”的標簽。在思考援助策略時,也應該將兒童當作兒童,從兒童的角度去看問題、解決問題。遊戲活動,是兒童最喜歡也是最真的活動,我們希望通過遊戲真正地幫助留守幼兒改善心理健康水準,建立自信、勇敢、堅強的精神特質,昂首走向人生的下一個精彩。(作者:劉學金,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