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的31個水體治成什麼樣算成功?”
“像童年記憶中那樣,能把腳放進水裏,踢踏、玩耍。”
3月19日上午,66歲的海口市民韓海正去騎樓喝老爸茶,路過長堤路美舍河口駐足看工人們種植紅樹林時,與記者聊起他的願景。
僅僅40天,海口市民目睹了美舍河濕地公園五個示範段逐日的改變;由於多年反復治水,沿岸居民由一開始的懷疑、觀望,漸漸升起了信心。
但不少市民不了解的是,海口正在謀劃一個大計劃。這個計劃關乎整個城市的全盤佈局,包括出行、環境、水系、建築……
更新目標:
“雙創”“雙修”升級
“治理城市頑疾,補齊城市短板,優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活力,改善民生保障,建立起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城市體系。”海口副市長文斌説,這是海口的當務之急。
按照省委常委、海口市委書記張琦要求,海口把“雙創”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堅持標準不變、力度不減,持續發揚“雙創”精神,保持“雙創”動力,確保今年拿下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兩塊“金字招牌”。
“雙創”尚未成功,但在已經取得顯著成績的今天,下一步如何發力?
去年12月全國“雙修”工作現場會之後,“城市更新”計劃開始在海口醞釀。
2月7日,春節黃金周剛過,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與海口簽署合作協議,著手海口城市更新規劃設計。
如果説,“生態修復”“城市修補”重在“修”,創建文明和衛生城市重在“創”,那麼“城市更新”則重在“更”。
“西方國家上世紀就提出了‘城市更新’這個名詞,國內許多大城市也以‘城市更新’為口號,進行大規模棚改和新城區建設,但海口的格局更大。”正在海口治水的中規院城鎮水務與工程研究分院能源所副所長王晨認為,海口在“雙創”工作基礎上,實施産業規劃與城市規劃雙輪驅動,進一步修復城市自然環境,完善城市功能設施,改善城市環境面貌,推動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是對“雙創”行動和“雙修”理念的升級。
更新理念:
好生態留住時代“鄉愁”
“更,指更迭,輪迴、替換,是哲學上所説的螺旋式上升。”海口社科專家詹長智認為,市民韓海正對美舍河的兒時情感依戀是對城市治理提出的更高要求。
60年前的海口,社會經濟與今天不可同日而語。既要享受時代發展到今天的便利和科技,又要留住“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鄉愁,河還是那條河,待到再一次返清,意義已經截然不同。
“海口用生態的理念來修復水體,提高水品質的同時,就是提升城市的價值,讓市民擁有更多的幸福感與獲得感。”海口市長倪強認為。
治水,一直是國內大城市年年投入鉅資,卻始終無法解決的頑疾。河與人、河與城,關係在治理中逐漸退化。但此次海口治水,處處以生態為出發點。
“我們把河及岸看做濕地,看成公園。它不再是一個工程,它是‘生命的共同體’。”海口副市長顧剛表示。
請中規院專家系統診斷,請俞孔堅教授反復“洗腦”,調動水、植物、動物、環境專家,援助海口治水的三亞園林局副調研員鄧新兵,一起上陣,為的就是將生態貫穿始終,找尋合理的“人與自然”關係。
海口市水務局局長陳超介紹,此次美舍河治水融入了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多措並舉控制水污染,這在國內也並不多見。
由治水理念延及城市更新理念,中規院副院長王凱指出,海口城市更新涵蓋城市總體職能更新、環境更新、人文更新、生態更新等多方面內容。
更新行動:
面子和裏子同步推進
昨天開始在東風橋段種植紅樹,今天已經種到了長堤路河口處;國興大道段棧道現已全部澆築完畢,“親水”設施初具規模;鳳翔公園1000多平方米濕地臺地鋪設好墊層,滿坡的草皮就是公園的綠色“行頭”;高鐵橋下,一座設計規模每天處理500立方米的一體化污水處理站今天首次調試運行……
2月9日開始美舍河濕地公園5個示範點同時開工,一張水體治理時間表提示著“更新”時不我待。
“控制面源污染、截污納管、恢復水體自然狀態,三步同步走,面子和裏子同步推進。”海口市政協副主席馮鴻浩説。
2016年12月底前完成清淤疏浚、截污控源的工程,快速改善水質;2017年12月底前完成改造排水管網、建污水處理設施、水體生態修復,實現水體達到V類水標準;2020年12月底實施雨污分流PPP工程,實現長效管理。
用生態治水理念指導美舍河治理,破除硬質駁岸,讓水和土地重新連為一體;用人工梯田濕地凈化生活污水;種植紅樹林、打造樹島,構建生態濕地,不僅凈化河水,而且為鳥類、魚、蝦、貝等提供天然繁殖場和棲息地。
“我們對海口的治污下定決心,對海口治水充滿必勝的信心。選美舍河,即是挑最難的骨頭啃。成功後將其作為全市治水的模版。”張琦説。(記者 劉貢 計思佳 葉媛媛)
五源河和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對外開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廣泛關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