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運用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治理城市內澇

2017-05-31 08:51:46|來源:海南日報|編輯:王俊嬌 |責編:張曦晛

  海口統籌運用水體控制、海綿項目、地下管網基礎設施治理城市內澇——

  為何澇?何不澇?

  【今日焦點+摘要】【即時快訊】海口運用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治理城市內澇

  【今日焦點+摘要】【即時快訊】海口運用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治理城市內澇

  海口龍昆南路積水問題曾困擾不少市民(資料圖)。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今日焦點+摘要】【即時快訊】海口運用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治理城市內澇

  海口美舍河5個示範點的生態改造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海綿效果。圖為鳳翔公園梯田濕地正在抓緊建設中。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雨季已至。5月下旬開始,濱海城市海口遭遇高溫的同時,也迎來了汛期。市政、交通、交警等部門處於隨時備戰狀態,一如往年,正在進行積水點改造的部門徒增來自社會各界的壓力。

  5月20日、22日,海口接連大雨,導致多路段積水。對積水的原因,相關部門解釋連續降雨量超過管網排水口徑承受範圍,恰逢河海高潮位頂托,部分排水管網建設滯後等。但這些早已是呼籲多年的問題。

  飽受暴雨之患已久的海口,被國務院確定為近年來內澇災害嚴重、社會關注度高的60個城市之一。今年3月1日,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印發《關於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補短板建設的通知》,要求60個城市低窪地段、道路集中匯水區域、重要市政基礎設施等易澇點,逐一明確治理任務、完成時限、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工程重點包括地下排水管渠(管廊),雨水源頭減排工程,城市排澇除險設施以及城市數字化綜合信息管理平臺。

  業內形象地用3個色彩來表述水務建設,藍色(水體控制)、綠色(海綿項目)和灰色(地下管網)。而在國家兩部委印發的通知中,除了對“藍”“綠”“灰”基礎建設硬體提出了諸多要求之外,還格外強調要重視管理層面的軟體建設。

  對於海口而言,治理城市內澇之路到底該如何走?正在緊鑼密鼓推進的城市更新行動中,省委常委、海口市委書記張琦,海口市委副書記、市長倪強尤其強調海綿城市理念,堅持“生態引領規劃、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結合、‘藍’‘綠’‘灰’基礎設施相統籌”的原則,系統補齊城市應對洪澇短板,以保障城市水安全,最終實現人與水的和諧。

  5條生命排洪溝

  ——優勢為何不顯

  與內地城市不同,海口北面臨海,無論降雨多強,排向大海的距離很短。看起來這是優勢,卻為何積水?

  “主城區最主要的雨水行泄通道只有5條。”海口市規劃局局長龍舒華此前負責市政局,他認為可以化繁為簡來了解城市排澇系統。

  如果不把海甸島、新埠島算進去,狹長的海口主城區從東往西,依次是南渡江、美舍河、龍昆溝、秀英溝、五源河。約25公里的橫跨幅度,無論雨落到何處,兜兜轉轉,最後都由這5個通道排向了大海。因此,這5條水系,被海口市政和水務工作者們稱為“5條生命排洪溝”。

  城市雨水行泄通道或是河流,或是排水幹溝,或是明渠、暗渠,上接城市管網系統。這兩部分可用藍色(水體控制)和灰色(地下管網)表述。

  南渡江目前主要承擔了海口段上游農村的防洪排澇職責。海口市排水管道養護所所長黎軍介紹,主城區國興大道、河口溪、鳳翔路等東西走向的道路,都有排往南渡江的通道,靠閘門控制河水上漲時的回流。當河水位高於城區排水管位,閘門關閉,泵站啟動。但目前僅有國興、流水坡和山內村3座雨水排澇泵站。

  一份專業機構對海口的排水防澇設施調研報告中,分析了城市規劃發展給美舍河帶來的排水壓力。隨著美舍河上游地區開發,流域地面硬化,入河流量增加;上游匯水面積大,暴雨期間沙坡水庫放水,對美舍河造成排水壓力;椰海大道北段、河口閘以北地區以及河道中下游地區,易出現漫堤情況;下游板橋路排水管網被擠佔。

  龍昆溝雖只有2公里長,但匯入其內的水系眾多,如紅城湖、道客溝、金牛湖、東崩潭、西崩潭、東西湖、大同溝等。加之上游受開發強度增加,雨水匯流量增加,但龍昆溝的排水能力卻沒有提高,且下游受海潮水頂托影響,造成這個區域積水嚴重。

  秀英溝原本系統出口段管網設計標準較低,加之一些橋涵阻水,容易造成長時間深積水,被劃分為內澇高風險區。此外,永萬路建成後,周邊舊城改造未跟上管網系統改造,也易積水。

  “每當降雨量大時,海口排洪體系立刻暴露出各種歷史欠賬和城市發展中的矛盾。”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鎮水務與工程研究分院能源所副所長王晨表示。

  回顧海口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市區的急速發展,最顯著的特點是上游濕地面積和生態綠地面積不斷萎縮,逐漸被已鋪築地區替代,原有可蓄存雨水的濕地變成硬質水泥地,增加了地面徑流。以龍昆溝上游白水塘為例,早年自然吸納雨水的土地面積為3000多畝,如今已不到500畝。

  5條“生命排洪溝”的排洪能力未有增長,甚至還有少許萎縮,但城區卻在不斷擴張。當水道的排洪能力削弱,以舊防洪標準建造的雨水排放系統,早已不能應付今天的排洪需要。

  積水點改造

  ——最末端的努力

  “積水點改造項目一路開綠燈!”

  端午節前,海口市長倪強在一次防汛碰頭會上,對政府各相關部門提出要求。事實上,今年3月以來,海口多次召開防汛工作會議,希望搶在雨季前趕出更多工程。

  在廣大市民眼中,積水是點上的問題。市政部門亦針對每一個點,提出了解決方案。

  截至2015年雨季前後,與市區市政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步或重點實施的有道客溝排洪工程,龍昆南路、人民大道改造工程等,火車東站附近如道客村金竹園、龍昆南路中國城段、風翔路與龍昆南交匯處等,這些嚴重積水點的積水問題已基本解決。

  2014年至2016年,海口市政府共投入市本級財政經費約5700多萬元,對全市積水較嚴重的20個積水點進行改造,解決了龍昆南路山高小學、城西路南航司令部等9個路段的逢雨必積問題,緩解了濱海西路、海秀東路等11個路段的積水。

  黎軍解釋,防洪標準、內澇標準、管網設計標準、河道護堤標準分別不同。早些年的排水管網普遍採用一年一遇的設計標準,只能滿足24小時降雨量小于或等於35.5毫米(海口改造均達到50毫米)排水。“對海口而言,這個標準顯然是比較低的。”黎軍認為。

  但超過50毫米呢?

  海口對積水點的認定為,當24小時降雨量超過50毫米、氣象部門發佈暴雨藍色預警時,道路積水深度達到或超過15釐米、退水時間達到或超過1小時且積水範圍大於50平方米的路段。

  據統計,5月20日強降雨持續時間4小時,最大降雨129.9毫米,造成全市共22條路段積水;5月22日降雨則持續時間3小時,最大降雨78.3毫米,造成全市共10條路段積水。

  海口市市政管理局局長周健用數據説明瞭改造後積水點的變化,一是雨停後退水時間加快,二是積水深度和面積都明顯縮小。將2016年8月18日6小時最高降雨122.1毫米停雨後的退水時間,與5月20日3小時最高降雨129.9毫米對比,瓊山大道(儒教村、坡上村段)退水縮短了23小時20分,濱涯路農墾中學段縮短了18小時,廣場路縮短了8小時,龍華路(一中轉盤處)縮短7小時35分,金盛達段縮短近5小時,海秀路(長天、長濱、長彤)縮短4小時20分,龍昆南(大轉盤處)縮短了2小時40分……

  市政管理局梳理出目前海口中心城區該局負責管養的路寬20米以上道路,共有16個易積水路段。此外,由各區管理的路寬20米以下的道路以及由各代建單位管理的道路中,也存在著一些易積水路段,如順達路、蒼嶧二路等。

  “如果單純依靠工程措施就某一積水點改某一積水點,只能是一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末端治澇行為。”周健認為。

  跟進“海綿”理念

  ——讓城市會呼吸

  硬質的地面,加速了水往低處流。

  5月20日海口強降雨的同時出現河水、潮水頂托。城西鎮3小時降水129.9毫米,雨水來不及排入管網,從馬路上嘩嘩流至附近的低窪地段——坡巷路與南海大道交叉路口。路口管網本應匯入龍昆溝,但龍昆溝水面已幾乎與路面齊平,排水管口淹沒在水位以下。於是,龍昆溝附近出現多處積水,過往車輛行駛緩慢。

  常規思路,海口主城區排澇只有一個方向,通過河、溝等行泄通道,往北進入大海。過去改造的積水點如此,正在著手和施工的改造工程亦如此。

  海口中心城區2017年列入改造的16個易積水路段,有的要把橋梁涵洞拉直,有的得結合舊城改造系統重構排水管網系統,有的要在早些年沒有鋪設地下管網的重要幹道下新建排水幹管……許多工程並不那麼輕鬆。

  16個路段中,11個路段的雨水最終進入5條“生命排洪溝”。如濱涯路農墾中學段、金龍路與龍華西路口、義龍西路、大英山西路、海秀路、龍華路財盛大廈段的雨水均通過龍昆溝排出;南海大道藥谷段雨水先排進工業水庫,永萬路(國科園段)雨水排入秀英溝;瓊山大道雨水排入南渡江;長濱路永秀花園雨水排入五源河;勳亭路市場段雨水排入紅城湖,規劃進入美舍河。

  “上述改造中,除了3個路段是將雨水先排入工業水庫、紅城湖、金牛湖,有個緩衝,其他都走的是快排的灰色通道。”王晨認為,解決積水不得不採取這些工程措施,但單一的措施已經不能滿足城市的需求,且牽制了城市的發展,海綿城市的理念和建設模式就此在海口應運而生。

  近年來,海口市委、市政府聘請多家國內規劃設計院,對海口積水排澇進行系統梳理、研究。去年中規院介入,對全市31個水體治理的同時,開始了海口海綿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

  “要借助城市更新引領推進海口海綿城市與生態修復工作,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中實現海口健康可持續發展。”張琦指出。

  海綿城市只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學界的解釋是,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

  王晨認為,現在所説的海綿城市特指雨水的綜合管理,即科學地考慮城市生態需求並改善城市的水循環過程,讓水在城市的遷移、轉化和轉換等活動中更加“自然”。針對海口市降雨量大,汛期同時受颱風、風暴潮、洪水影響,易遭遇潮水頂托、海水倒灌等特點,結合城市易澇區治理、防洪防潮工程建設等,海口應構建“滲、滯、蓄、凈、用、排”多種措施相組合的城市排水防澇系統。

  “把大自然本身的吸納能力發揮出來,從天上來的雨水,不再只到海裏去這麼簡單。美舍河的生態治水就是堅定不移地打造海綿城市,讓城市會呼吸,與土壤相親近。”海口市副市長顧剛表示。

  “三色”優化組合

  ——改革建管體制

  “按‘5·20’當天的降雨量來計算,龍昆溝的排澇能力還不到全流域實際匯水量的一半,再疊加海水潮位的頂托效應,大量雨水一落到地面上就在瞬間化作了讓人頭疼的道路積水。”中南市政設計院海南分院院長謝富強如是説。

  而在王晨看來,初期雨水污染嚴重,溢流污水直排入河,導致大同溝、龍昆溝、秀英溝等城市內河在沒有治理前水體均為劣五類,海綿化改造有利於水環境的改善。

  “海口的積水改造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改變碎片化建設項目的傳統模式,系統化解決問題。”倪強指出。

  經過系統研究,王晨所在的中規院給海口解決城市內澇開出了一道“藥方”:通過綜合運用綠色(海綿項目)、藍色(水體控制)和灰色(地下管網)基礎設施,組合出最優方案。水生態敏感區以保護或修復為主,在規劃初期就要留白,或者將佔用之處讓出來,增加調蓄空間;老城區由於建築密度大,開挖困難,要結合舊改,逐步開展生態綠色建築設施建設,並與灰色設施組合起來控制雨水徑流;新建城區要從規劃層面進行管控,在“兩證一書”發放的條件中納入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實現源頭減排、過程減量。

  藍色方面,結合海口的水系佈局,增加東西向的行泄通道,攔截上游來水,緩解龍昆溝和美舍河下游的排澇壓力。如打通道客溝至紅城湖,紅城湖至美舍河,美舍河至南渡江的河口溪行泄通道。

  綠色方面,可利用城區的大面積綠地空間、水庫等雨水調蓄設施,延緩雨水徑流的峰值流量,將高峰時期的流量暫時蓄存于調蓄設施中,待流量下降後,再將蓄水池中水排出,以削減洪峰流量,提高城市的排水和防澇能力。海口將採取兩種雨水調蓄類型,一種是以水庫、濕地、低窪地為主的雨洪調蓄;一種是城區以建設調蓄池的方式,利用既有的綠地空間,構建雨水調蓄體系。

  規劃中,海口的雨水調蓄設施有水庫5座,永莊水庫、沙坡水庫、羊山水庫等;調蓄湖體18個,紅城湖、金牛湖、東西湖、萬綠園人工湖及部分低窪的時令湖等;濕地8座,鳳翔濕地、白水塘濕地、玉龍泉濕地、五源河濕地、工業水庫濕地、金牛湖濕地等。

  灰色方面,除了管網改造,重點是解決海潮與洪水同步給排澇帶來的影響,既要設置排澇泵站,增加灰色地區排洪能力,同時也要結合綠色(海綿)思維,系統提升就地消納雨水的能力。

  如今美舍河5個示範點的生態改造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海綿效果,但要補的短板還有很多。解決海水頂托的難點非一日之功,何時開閘放水,何時關閘啟動泵站,也不是憑經驗就能拿捏得準確。

  “九龍治水的時代即將過去,排水建管體制改革已經被提上了重要的議事日程。”周健表示,加速疏浚修復既有管網,提升新建管網建設標準品質,在管理方面推進信息化智慧排水管網建設等舉措,都讓海口離根治內澇沉疴更近了一步。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