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農業科技出海 架起民心相通之橋

2017-06-13 09:01:44|來源:海南日報|編輯:陳愛暖 |責編:張曦晛

  【食品農業圖文列表】【即時快訊】熱帶農業科技出海 架起民心相通之橋

  非洲農民在海南專家指導下種植蔬菜,獲得豐收。

  剛果(布)人雅克很長時間以來都靠賣苦力為生,連穩定的住所也沒有,不懂種地的他在港口、車站、碼頭打工,扛水泥,靠著微薄的薪水養著五個孩子。

  六年前,中國援建剛果(布)農業技術示範中心項目正式啟動後,雅克一家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被聘為工人的雅克帶著妻子和5個孩子住到了中心。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專家的引領下,雅克很快學會了技術,買了車、買了房,還雇了個司機,每天接送孩子上學。

  在示範中心的允許下,他又開闢了兩分地種冬瓜,就這兩分地冬瓜(當地一個冬瓜100多元人民幣)每年可以為雅克帶來近1萬元人民幣的收入,加上他在示範中心工作的工資,雅克一家如期富裕了起來。隨後他又將種植規模擴大到了半畝地,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親切地與海南專家以“阿蜜”(“朋友”)相稱。

  其實,不單是在中國援建剛果(布)農業技術示範中心、在剛果(布),也不單是在非洲,在亞洲、拉丁美洲甚至是南太平洋地區,都有海南熱帶農業專家灑下的汗水,留下的科技成果。一批專家歸來,又一批專家漂洋過海地去,讓熱帶農業科技從海南出發,沿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灑向世界,用科技交流增添了海南與異國的情誼。

  在“又愛又怕”的地方種木薯

  克服水土不服、對抗瘧疾,海南專家在國外建起了“中國農場”

  2000年,剛到柬埔寨白粒農學院沒多久,木薯專家黃潔就練就了一身修水修電的本領。

  “雖然我們到了落後的地區援建,但當地政府會盡力保障中國專家的基本生活。”説到這裡,熱科院品資所研究員黃潔笑了,“但哪那麼容易?最初,他們連水電都沒辦法供應。住板房、啃木薯、自己爬上兩三米高的樹拉電線是常事,現在條件稍微好一點。”

  儘管柬埔寨和海南環境相似,但柬埔寨農村住宿環境差,水土不服成了專家們遇到的頭一個難題。“頭兩個月我身上長瘡、渾身發癢,還染上了瘧疾。”黃潔與其他專家分享過,這種情況在援外專家身上不是稀奇事。

  剛去的幾個月裏,黃潔一度萌生了想走的念頭。但眼前這片太適合熱帶農業發展的地方又讓人迷戀,黃潔想回去的念頭轉瞬即逝:“這是工作,再苦再難也要完成好。”

  就這樣,兩年時間,黃潔不僅給這片“又愛又怕”的熱土帶去了項目,申請了資金,還把海南先進的木薯種植和病蟲害防治技術教給學生和農戶,改變他們傳統的種植模式,使得産量翻番。

  “採用最原始的農業生産方式,被隱翅蟲咬、得瘧疾……這樣的境遇幾乎每個專家都遇到過。”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國道説。

  即便如此,我省幾乎每年都會派專家走出國門,走進熱區,讓熱帶農業科技從海南出發,走進那些需要幫助的國家,用科技交流增進情誼。而對於專家而言,自己多年研發的技術能在世界熱區的土地上生根發芽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便覺得苦中也有樂了。

  據了解,在剛果(布),熱科院先後派遣15名專家執行木薯、玉米、蔬菜種植和肉雞養殖技術示範和培訓工作,他們帶著中國的熱帶農業新品種新技術,一批又一批接連不斷地抵達剛果(布)貢貝農場。熱科院國際合作處遊雯回憶,2011年9月,當時的剛果(布)農業部部長馬本杜帶著當地媒體來剛果(布)農業技術示範中心考察時,基地裏的瓜果成熟、雞牛成群。一經媒體傳播,當地人都知道了貢貝有個“中國農場”。

  馬爾代夫請我們去“治病”

  海南的熱帶農業技術解決了一些國家的難題,獲得了認可

  乘著“一帶一路”東風,憑著熱帶農業科技在國外的推廣和傳播,小熱區海南走上了國際大熱區的舞臺,從海南走出去的熱帶農業科技也影響著大熱區的農業發展。

  “海南專家走進馬爾代夫為椰子樹‘看病’”早已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負責“中國—馬爾代夫椰子害蟲聯合研究中心”援外項目的彭正強是熱科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他介紹,1999年,馬爾代夫在從東南亞國家引進椰子樹種苗時,導致椰心葉甲入侵,造成極大危害。聯合國糧農組織為幫助馬爾代夫防治椰心葉甲,派出專家前往馬爾代夫,但收效甚微,椰心葉甲迅速擴大至全國多個島嶼。

  “了解了海南成功狙擊椰心葉甲入侵後,馬爾代夫便向中國政府提出申請,希望與中國簽訂椰心葉甲防控技術協議。”彭正強説,從2014年開始,熱科院派出專家7人赴馬爾代夫開展椰心葉甲防控技術工作,幫助馬爾代夫建設椰心葉甲天敵工廠和椰子害蟲聯合試驗室,解決了椰心葉甲天敵人工繁殖和室內飼養技術問題。

  紅棕象甲是棕櫚植物的剋星,在阿拉伯國家,椰棗被譽為“阿拉伯民族之樹”,在中東阿拉伯國家的生態和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近年來隨著紅棕象甲在該區域的大面積發生,對阿拉伯國家椰棗産業安全生産及其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威脅。

  而阿聯酋迪拜園林農業局通過數據分析,並與阿方現有防治技術比較,認定中國熱科院椰子所的技術在監測和防治紅棕象甲方面效果更好。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研究員陳衛軍介紹,“我們向阿聯酋輸出的紅棕象甲綜合防控技術,通過了阿聯酋迪拜市政府的驗收和認可。”

  翻開海南專家攜熱帶農業科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成績單,還能發現,他們培育的“熱研黑美人、綠美人、熱研新秀”西瓜品種,成了剛果(布)搶手的禮物;在柬埔寨,海南專家通過提供優良木薯品種和高效栽培技術,推動了當地木薯種植業的發展;在坦桑尼亞,通過與當地企業合作推廣先進的劍麻栽培和繁育技術,成功解決了坦桑尼亞劍麻成活率低的問題;沉香整樹結香技術在馬來西亞成功推廣、應用……

  “瓜果成熟時,盡看人笑顏”。一項項技術在國外熱區的土地生根發芽,推動了農業發展,獲得了當地政府的認可,當地百姓説到海南專家總是豎起大拇指。

  把農業技術撒播到有需要的國家

  近年來熱科院將20多項技術推廣至90多個國家

  剛果(布)人安德烈很長時間以來都靠賣苦力的微薄薪水養著整個家庭。在援外農業專家的引領下,安德烈不光很快學會了種菜技術,也被中國人的勤勞所感染,愈加勤懇。現在在剛果(布)示範中心打工的他期盼著,未來可以用這些從海南專家那裏學來的技術,在自家小院裏種上更多瓜果蔬菜,自此過上富足的生活。

  很多援外專家都説,安德烈最初的生活境遇是不少非洲人面臨的問題。新時期,農業發展仍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沿線大部分國家解決饑餓和貧困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與營養的願望強烈,開展農業合作是沿線國家的共同訴求。

  橡膠、木薯、椰子、椰棗、腰果、沉香、棕櫚……這些海南人耳熟能詳的熱帶農業作物,也是“一帶一路”沿線上許多熱帶國家的重要作物。劉國道介紹,比如木薯就是柬埔寨的主要糧食作物,椰棗是阿拉伯國家的重要木本糧食作物,椰子樹佔馬爾代夫樹木的七成以上……

  近年來,熱科院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倡議,抓住中國與東盟、非洲、南美、南太平洋地區合作契機,發揮自身擁有1000多項熱帶農業科技成果儲備的優勢,以項目為橋梁,把20多項技術播撒到了90多個國家,科技的種子在當地不僅生根發芽,而且結出纍纍碩果,專家足跡更是遍佈亞非拉和南太地區。

  “海上絲路沿線國家多為熱區,相比較熱區面積而言,海南這塊熱區雖小,但熱帶作物在海南都有更好的種植,更為先進的技術。”劉國道告訴記者,我省專家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了很多急需的先進農業技術。

  而實際上,海南的熱農專家走出國門尋求技術交流從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經歷了改革開放、農業“走出去”、直至當前的“一帶一路”倡議,我省熱帶農業技術國際交流合作內容由最初的“被培訓”蛻變為“培訓別人”,從最初的迎來送往,逐步擴展為全方位、寬領域的熱帶農業科技國際合作與交流。

  科技帶來的滿滿情誼

  熱帶農業科技打開了海南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友好往來的一扇窗

  舉辦木薯培訓班,援非專家與學員同吃同住,在烈日下教他們育苗、播種、施肥。

  一期在深入剛果(布)貢貝的培訓班如期結束,但海南專家與剛果(布)學員情誼卻連綿未斷。臨別前,學員們送上了自己種的茄子、黃瓜、雞蛋、木薯葉,還有涼茶草藥。遊雯深受感動,她有些哽咽:“真切感受到了非洲人民的回饋。”

  根據規劃,未來剛果(布)將種植中國新品種木薯5萬公頃,每年可增加鮮木薯67.5萬噸,能解決相當一部分人的糧食供應,增加就業崗位3000個。如今中國援剛果(布)農業技術示範中心培訓了600多名學員,篩選53個適於當地栽培的優良蔬菜品種,向市場供應了蔬菜、水果、玉米、豬肉、雞蛋等農副食品。

  海南技術在其他熱區基本適用,但讓當地百姓和農民接受才是最主要的。距離第一次到柬埔寨至今已有15年之久,但每次想起柬埔寨的援建生活,黃潔總會想到白粒農學院一名學生的當面質問:“中國的木薯種植技術是先進,但不一定適合柬埔寨,我們也不是非學不可!”

  黃潔知道,説再多都不如讓當地百姓看到海南技術的成效。為了讓學生信服,黃潔在同一塊地用了柬埔寨傳統木薯種植技術以及海南木薯技術,沒過多久,哪個技術更好便初見端倪,“用我們技術種出的木塊根不僅果實多,而且粗壯肥大,學生服了,現在常常來海南參加我們的木薯培訓班。”現在,海南的木薯高産種植技術在剛果(布)、喀麥隆、尼日利亞、坦桑尼亞都得到了廣泛推廣。

  説起與外國農民的相處之道,“要真誠,雖然語言不通,但眼神、動作都是打開心扉的途徑。”黃潔説,譬如非洲朋友遞過來一張餅,不管餅是否乾淨,都要真誠接過,用心感謝他們。

  今年3月,非洲朋友Otseke帶領大家參觀了她的木薯試驗種植區,並挖出了一株體形碩大的木薯,有15公斤-20公斤重,她太高興了。如今還在林區開墾了4公頃木薯生産種植區的她對熱科院專家有説不完的感謝。

  熱帶農業科技打開了海南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友好往來的一扇窗,在對方收穫技術、收穫工作崗位、收穫新生活的同時,一股民心相通的暖流也撫慰著人心。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