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騎樓老街是揮之不去的鄉愁 盼望繁華重現

2017-06-16 11:55:39|來源:海南新聞網|編輯:陳愛暖 |責編:張曦晛

  末尾有圖【文體圖文列表】【即時快訊】海口騎樓老街是揮之不去的鄉愁 盼望繁華重現

  前些年相關部門對騎樓老街進行修繕後,很多“老字號”的門牌雖然得以恢復,可是裏面經營的東西跟門牌卻格格不入。

  【編者按】文化遺産,是歷史留給心靈的震撼,是時間之於人類的記憶,是一代代前人對後人娓娓訴説民族精神的財富。今年6月10日是中國的第12個文化遺産日,也是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南海網再次聚焦騎樓老街,希望借此增加人們對海南文化遺産的認知,提升全民文化遺産保護觀念。

  作為海口的一張文化名片,海口騎樓建築歷史文化街區濃縮了市井文化、南洋文化、儒教、海洋文化等諸多文化內涵,也以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濃郁的南洋騎樓風情,在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中榮獲“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的稱號。特別是2010年,海口市騎樓建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綜合整治工程拉開序幕以來,通過多方面的改造,騎樓老街也得到相應修繕。

  今年海南省兩會期間,一份來自致公黨海南省委員會的《關於加快海口騎樓老街開發利用的建議》的提案,裏面闡述了騎樓老街應該建設瓊海關廣場和強化親水概念、恢復外灘和原有業態等觀點。對此,不少騎樓老街老居民及商鋪業主和業內人士也紛紛提出各自的意見和看法。

  老居民:老街是老海口人揮之不去的鄉愁

  末尾有圖【文體圖文列表】【即時快訊】海口騎樓老街是揮之不去的鄉愁 盼望繁華重現

  這些年來,海口騎樓老街的生意也確實變得相當冷清。6月14日上午9時許,此處開門營業的店舖還未到一半。南海網記者 孫令正 攝

  “如今都是回憶。”6月13日上午9時許,夏日的陽光已經特別燦爛,走過如今刻著“海南書局”招牌的海口市博愛路,今年60歲的馮明如往常一樣忍不住多掃兩眼那些依然雋刻著歷史的門牌與街道,往日時光仿佛再次重現。

  馮明原是海口市某部門的工作人員,如今已經退休在家。前些年,工作之餘,他曾參與過騎樓老街的一些調查和資料撰寫。他説,隨著近幾年來政府部門對騎樓老街的原樣恢復及保護升級,“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老街。作為一名老街居民,對此非常感激,感謝政府部門及那麼多的熱心人那麼專注騎樓老街的保護及發展。”馮明家的房子位於博愛路29號,那是一棟上百年的磚木結構的樓房。對於這棟有上百年曆史的房子,馮明記憶裏只能説出“之前家中先輩開過九八行”。他説,與這棟房子還有整個騎樓老街相比,他只能“算是小字輩”。不過,從幼時開始,他就爬在樓房的窗戶上,見證著騎樓老街往日的繁華和今天的寂寞。

  馮明介紹,記憶中的騎樓老街一帶幾乎每天都很繁忙,“它不僅是騎樓老街人的街道,是老海口人熱衷逛街的地方。”他説,很多老街的騎樓都是華僑回來建設的,“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在不少人心中,這裡依然是一種揮之不去的鄉愁。”因為店舖林立、商業多樣化,所以多年來這裡一直是海口商業最發達的地方。

  因為商業發達,之前的老海口人經常在這一帶逛街,不過他們不叫逛街,而是叫“打轉圈”。馮明解釋:“主要是市民逛街的時候沿著中山路——新華路——解放路——博愛路,這些走過的路段成為一個逆時針方向,所以叫打轉圈。”而“打轉”一圈之後,“該逛的都逛完了,該買的也買到了”。

  不過在馮明這些老居民的印象裏,和往日“打轉圈”時的老街相比,如今的老街“冷清了許多,也幾乎無人打轉圈了”。馮明認為,隨著時代的變革,不少老居民也搬到別的地方去住了;同時隨著海口城市規模變化,商業範圍的擴大,特別是業態的調整後,“這裡顯得有點落寞”。

  作為一名老居民,馮明説:“感謝政府部門這些對騎樓老街原態的恢復做了不少的工作,也感謝丁英俊等民間文化保護者,這些人一直呼籲要關注騎樓老街的發展。”不過,在他看來,“多麼希望有一天,通過政府部門及相關人士的努力,讓這裡重現往日的繁華——這裡有繁華的基礎,有著繁華的過去,也應該有繁華的未來。只有這樣,騎樓老街才能綻放出迷人的光彩,承載得住濃烈的鄉愁。”

  商鋪現狀:人流少商家稱生意冷清

  2010年,海口市騎樓建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綜合整治工程正式拉開序幕,作為騎樓老街核心街區的水巷口和中山路在“修舊如故”的修繕原則基礎上,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別完成了修繕改造工作,老街的商業形態開始慢慢朝著文化休閒旅遊的方向轉型。

  連日來,南海網記者走訪發現,老街業態轉型了,確實增加了諸如咖啡廳、餐館、經營海南土特産的休閒旅遊産品之類的店舖。儘管如此,這裡的生意也確實變得相當冷清。在6月14日上午9時許,夏日的海口已是繁忙無比,可騎樓老街的不少店舖似乎還在沉睡當中,在修繕過後有著異國浪漫風情的中山路上,開門營業的店舖還未到一半。

  在中山路一家專賣海南土特産的店舖前,只有幾位店員無所事事整理貨品。她們説:“客源少,生意不太好。”就在距離該店不遠處,也有一家不醒目的小門面,店裏挂著海南特産及旅遊紀念品。店面冷清,偶爾路過幾個遊客,也只是看看就走。店主無奈地説,經這家店已經10多年,之前主要買一些電器零件,生意也可以。前段時間,她積極響應老街業態調整的部署,改行做起海南特産及旅遊紀念品生意。“不知什麼原因,生意比以前更差了。”目前,她只能依靠店前搭建的太陽傘吸引客人賣點椰子來維持開支。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對於這裡很多鋪面業主來説,很多人都遇到這樣的問題,“之前都是經營五金家電,目前面臨轉行,可確實不知道怎麼經營其他行業。”問及原因,這些店主都稱:“人流量太少,沒什麼生意。”

  南海網記者向他們介紹了民間文化保護者丁先生闡述的騎樓老街應該建設瓊海關廣場和強化親水概念、恢復外灘和原有業態等觀點。她們認為:“感謝這些一直為老街的保護及業態發展默默付出的人,但不管通過什麼辦法,希望能夠儘快恢復老街的繁華,要不然不僅店舖受影響,也白白浪費著那麼好的地方。”

  專家學者:深挖文化內涵,恢復老業態

  末尾有圖【文體圖文列表】【即時快訊】海口騎樓老街是揮之不去的鄉愁 盼望繁華重現

  這些年來,海口騎樓老街的生意也確實變得相當冷清。6月14日上午9時許,此處開門營業的店舖還未到一半。南海網記者 孫令正 攝

  走訪中記者發現,業態轉型很常見,不僅是“海南書局”被改成旅館,在騎樓老街門牌上挂著“會文書局”的店舖裏,卻賣著藥品。據了解,前些年相關部門對騎樓老街進行修繕後,很多“老字號”的門牌雖然得以恢復,可是裏面經營的東西跟門牌卻格格不入。對此,採訪中不少老居民認為:“這是典型的挂羊頭賣狗肉現象,這樣的騎樓老街再無往日的文化及歷史回憶。”

  民間文化保護者丁英俊先生對騎樓有歷史淵源的“老字號”未被充分恢復和使用深感痛惜。他説:“歷史街區一定尊重歷史的原貌,商業和旅遊是建立在歷史文化的基礎上,有歷史內涵的騎樓才有生命力,才會持續良性發展。”“保護騎樓老街,不僅要保護好,同時也要發展”。經過多次的調研,他認為,老街目前重中之重就是要恢復原有的老業態,讓業態及老街的風采相吻合;其次,得打造本土的特色,引入海南具有本土地方特色的工藝品、農産品、飲食等;第三是與時俱進的新業態。在不影響騎樓整體外觀的前提下,如引入設計單位,開辦高品質的民宿等,時尚結合傳統,通過歷史文化街區建立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的平臺。

  他介紹,根據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海口中山路老字號》,中山路騎樓有明確的店號和經營主業的就有63家,但現在基本上沒有經營原來的老業態。如當時名聞遐邇的老街大亞酒店,目前卻閒置著,虛位以待。“為何不利用起來,打造以往的業態,讓住客在原環境舊時光中重溫民國風情,那更有回味。”

  對此,海南省旅遊發展研究會長王健生給予認可。他認為,騎樓老街打造旅遊精品街區的計劃沒有問題,但應該按照規律、科學發展,必須提前定位,打造一個文化、歷史及休閒型的旅遊主題街區。他説,“目前對於遊客來説,騎樓老街只有瞻仰性消費,卻沒有具備體驗性的消費功能。希望相關部門第二次加以創作”。

  海南師範大學旅遊管理學院副院長、旅遊管理博士陳才認為,開發和發展有一定的規律,騎樓老街必須深入研究其規律,才能更好地打造出精品。陳才説,懷舊及鄉愁是一種超越時空的美,騎樓老街兼具這兩方面的因素,希望相關部門針對騎樓老街的歷史軌跡進行改善。陳才稱,老街是城市裏的“古村落”,保護騎樓老街不僅保護它固有的風貌,還應該續延原住民的生活性,如原居民的生活方式及習慣。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