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城鎮化 故土勝他鄉

2017-07-19 08:48:19|來源:海南日報|編輯:陳愛暖 |責編:杜娜

   【旅遊房産圖文列表】【即時快訊】就地城鎮化 故土勝他鄉

  瓊海市會山鎮加腦村,保留了濃郁的苗族風情,鄉村民宿吸引了各地遊客。 

  近日,在2017瓊海·嘉積荷花節暨全域旅遊美麗鄉村招商推介會上,一棵小樹竟然“長”在舞臺上。“舞臺上這棵小樹就是‘不砍樹、不佔田、不拆房,就地城鎮化’(‘三不一就’)發展理念最直觀的體現、最完美的詮釋。”一名投資商感言。

  “三不一就”的發展理念同樣體現在瓊海市嘉積鎮官塘村北仍自然村,閒置的民居被改造為特色民宿,荒地、草地成了鄉村遊的經營場所,綠樹掩映,曲徑通幽。

  亦村、亦城、亦景區,今天的瓊海,猶如一幅山水畫卷徐徐展開。

  鄉村環境之變:新型城鎮化讓鄉村變景區

  綠蔭夾道,大片荷塘,鮮花隨處,瓊海龍壽洋國家農業公園像一幅畫卷展現在遊客面前。

  看著人來人往,嘉積鎮田頭村村民王明余心裏非常後悔:“當初,根本想不到一個不知名的小村子,會發展得這麼快、這麼好。早知道,當初就不只是投資1000元了。”

  王明余是龍壽洋國家農業公園附近的村民,他回憶,“小時候,這裡是紅磚廠和荒地,很亂,就算住在附近,也不會過來玩。而現在,這裡景色變美了,人流量變大了。”

  會山鎮加腦村較為偏遠,村民陳高政見證了村裏的變化:“過去這裡異常偏僻,鎮墟兩側都是黑乎乎的小平房,居民購買日用品都要前往其他鄉鎮集市。如今被改造後,村裏變得像景區一樣。”

  他指著加腦村“咪哽哖嗦”農家樂前面一塊空地告訴記者:“這裡,3年前還是個垃圾堆,附近臭氣熏天。現在,遊客都喜歡在樹下坐一坐、聊聊天。”

  像這樣的案例,在瓊海還有很多。這背後,都源自瓊海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2012年,瓊海提出“田園城市,幸福瓊海”的發展目標,隨後啟動“三不一就”新型城鎮化建設,博鰲、潭門等一批特色小鎮迅速崛起,“接地氣”的鄉村旅遊風生水起。

  就業方式之變:外出務工人員紛紛回村工作

  瓊海市博鰲鎮美雅村,全村50多戶人家,有20多人在阿叔農家樂打工。“我每月的工資是2000多元,吃在農家樂,住在自己家。”今年52歲的盧阿姨,從阿叔農家樂開業至今,一直擔任服務員。按照她的話説,之所以幹得這麼安心,不僅是收入不錯,更重要的是上班的地方離家不到100米。

  除了這些,阿叔農家樂的工作氛圍也比較融洽。盧阿姨説:“忙的時候大家努力幹,閒的時候就可以回家休息。由於都是同一個村的,説起來就像一家人,所以幹活大家都很自覺。”

  除了給同村村民帶來實惠,阿叔農家樂也給附近其他村的村民帶來實惠。不少周邊村的村民種植蔬菜,專門供阿叔農家樂,只要農家樂一個電話,村民就會從地裏摘菜送過來。

  “以前村民種菜,只能開車去很遠的集市賣。”阿叔農家樂老闆鄭元鋒説,而現在,農家樂不僅上門收購、電話收購,還可以指導村民根據需求種植。

  類似這樣的農家樂,在瓊海市幾乎每個村都有。陳廷雄是瓊海市潭門鎮第一村的村民,和4個兄弟合夥經營“漁家小屋”。

  第一村有200多人,20多人在這裡就業。28歲的服務員龐和芳就是其中一個,她告訴記者:“我們雖説是農民,但一般都是靠在外打工維持生計。我原來在嘉積鎮一家酒店做服務員,一個月1800元左右,收入還算不錯,但就是離家太遠。這裡開張后,我從2015年7月28日過來工作,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天天照看家裏的小孩。”

  瓊海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村裏有了産業基礎後,一部分村民不再需要外出打工,可以在家門口就業。比如嘉積鎮北仍村,“2014年,大部分村民都在外務工。2014年之後,80%以上的外出務工人員都回村工作了。”官塘村黨支部書記李成義説。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