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曾有座“醉翁亭”

2017-08-07 10:17:01|來源:海南日報|編輯:陳愛暖 |責編:杜娜

末尾有圖【文體圖文列表】【焦點圖】【即時快訊】海南曾有座“醉翁亭”

“四宜何處覓柴門,物換星移不復存”——東方市俄賢嶺一景。 

末尾有圖【文體圖文列表】【焦點圖】【即時快訊】海南曾有座“醉翁亭”

山水間的亭子是中國文化的特徵之一

末尾有圖【文體圖文列表】【焦點圖】【即時快訊】海南曾有座“醉翁亭”

清姜焯書法拓片 ——重建望湖亭記

末尾有圖【文體圖文列表】【焦點圖】【即時快訊】海南曾有座“醉翁亭”

豐樂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北宋文豪歐陽修與賓客的一場雅聚,不僅留下了逸興遄飛的《醉翁亭記》,亦平添了滁州山水的詩情畫意,引得眾多後來者尋勝賦詩。如在清代,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多次來滁,並揮毫咏懷,留有《滁州清流關道中》《尊勝院碑記》等詩文。

  鮮為人知的是,曹雪芹的堂舅公姜焯,在康熙年間任瓊州府感恩縣(今海南省東方市)知縣時,也于縣城東門外的小山上,修建了一座堪稱海南“醉翁亭”的四宜亭,宜人宜己,樂水樂山。時人將之與歐陽公的豐樂亭、蘇東坡的喜雨亭相提並論。

  感恩之美PK滁州之秀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在歐陽公的筆下,滁州景色秀麗、山水如畫,有城有山有林有泉不説,“峰迴路轉”,還“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詩情畫意間,城以山依,山以林秀,林以泉幽,泉以亭勝……滁州之美景撲面而來。

  不過,“五嶽之山,吾知其高也;三江之水,吾知其深也;臨安之西湖,姑蘇之虎丘,吾知其為遊覽之奇觀也。即海隅荒陬之地,蕞爾彈丸,何嘗無所取者?”在四宜亭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落成後,感恩典史、山東陽谷人劉俊邦道出了當地民眾的心聲:地處海疆的感恩,並不缺少美景,而是缺少發現美景的眼睛,“貴乎得其地之相宜,更得乎其人之相宜耳。”英雄所見略同!姜焯同樣認為:“宇宙之內,山水奇觀所在,都有不必于其大也。茍有其地皆有可取,茍有可取皆有可樂,在相其地之所宜耳”,感恩有很多美景,都沒被發現罷了,“惟是地當天末,不無山川勝跡,而多泯沒于豐煙茂草中。”

  感恩景色如何?且看姜焯于亭中所見:“東望大雅,夕陽斜照,光怪陸離;南眺天馬,諸峰如萬騎奔騰,古稱層巒聳翠、上出重霄者,非耶?其北疍村潮汐,煙雲慘淡,而且漁歌互答,若遠若近,意者龍江垂釣中,庶幾有隱君子乎?至於西,則與雉堞相去數武,佳木蔥蘢,野芳艷秀,不減翠屏圍繞,恍坐西樓而聽潮聲之涵蕩澎湃也。”而剛自雲南入瓊的劉俊邦亦以寥寥數筆,“還原”了一幅感恩畫卷:“登斯亭也,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盱其駭矚。有清流繞其前,翠綠環其後,蒼松修竹映帶左右。亭之四圍凈潔平坦,有芬芳之可愛,無塵沙之飛揚。”

  如此美景,自如仙山瓊閣!難怪來視察的瓊州總兵范時捷在亭中片刻,享“風海波濤響答霄漢,水聲鳥語音韻冷然,野芳發而香幽,谷翠滴而衣濕”,便心曠神怡,飄飄欲仙了,“覺清氣移人,征塵如拭;又若從俗境中遇羽衣仙客,神明爽秀,忽忽欲作衝舉也。”

  姜焯之“宜”PK歐陽公之“樂”

  “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歐陽修遊醉翁亭,觀禽鳥之大自然之樂,樂眾人之郊遊宴酣之樂,無疑已將簡單的山水之樂得之於心寓之於酒,已臻“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之境,留歲月佳話,得萬民共鳴。

  江湖廊廟人人樂,柏酒椒盤處處宜。六百年後,姜焯建四宜亭,亦書名士風流,傳眾宜美談。何為四宜?姜焯有文稱:“予也或晨出而課南郭之耕疇,或暮歸而玩東阜之皓月,周歲之內自春徂冬,環視瞻眺無不宜之,遂顏曰四宜。一若亭之適宜於此地,而斯地之宜於有是亭也。”的確,“樵夫、牧豎同憩其間,居亭主人與野人爭席而坐。物與我,人與境,各相得而相宜”,正是宜山宜水宜家宜世之景象。

  而聯繫到姜焯“以振興文教為己任,曉黎庶以禮儀”之志,及其在四宜亭之北新建義學之舉,人們對於姜焯的四宜情懷,便有了更多的了解。誠如范時捷所言,姜焯不因感恩偏僻而滿腹牢騷,而是狠抓人才工作,推進“義務教育”,感恩的面貌怎麼會不大有起色呢?“姜公不以慼慼之意而亟之於教化之大端,感之人士不亦自此起色乎?”而且此亭何止四宜呢?除了觀景小憩、吟詩閒談,義學建成後,此亭、此地就是讀書人的“舞雩臺”啊。“義學成,多士以德修為本,間或遊于斯,息于斯,以待世用,即以此亭、此地為舞雩可也,何莫非亭之宜也哉。”

  國子監生王春士深有同感:四宜亭怎麼僅僅是“土石水泉之適,山原林鬱之觀”呢,分明還是“姜縣長”勸農勸讀、問計於民,讓老百姓修身養性的好地方,“或於此而課耕桑、勸種植,則宜於農;於此而講禮讓,訓詩書,則宜於士;於此而咨政治之得失,問閭閻之疾苦,歲時伏臘以與感之人時相慰勞,則宜於通。邑之父老子弟,而且仰而望山,與目宜也,俯而聽泉,與耳宜也,悠然而虛者,與神宜也,淵然而靜者,與心宜也。推之而隨時自適,與物無忤,又安往而不宜者,奚啻四宜而已乎?”

  感恩教諭、廣東南海人李茂也實踐出真知,以事實説話,講述服務民生的“四宜”之道:“居斯亭也,春宜省耕,夏宜課耘,秋宜觀獲,冬宜祈年,急民事也;寒宜衣之,饑宜食之,窘宜周之,勞宜息之,求民瘼也;欲宜窒之,忿宜懲之,獄宜折之,刑宜省之,肅官箴而勤吏治也。”

  四宜亭詩文PK醉翁亭佳句

  宜爾家屋,和樂且湛。

  歐陽公的《醉翁亭記》,很多人耳熟能詳。其間的“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等佳句,趣遠言高。

  與這些連珠妙語一樣,有關四宜亭的詩文中,也頗有得雋之句。

  如寫山水相映、風光秀奇的,“忽爾陰雨驟至,湖水洋溢,停驂以相待。見夫參差隔岸,斷雲與野鶴俱飛,滴瀝沙洲,樹響共雨聲相亂。西南一視,林壑尤美,有亭翼然臨于洲畔者”,便涉筆成趣,而“此亭也,面對大雅,斜陽西照,晚霞返影,高峰古樹瑞氣層層,婉然畫中飛來,寧不為大觀乎?南畝一帶,田疇多黍多狳,彧彧青青,信乎豐年之兆也。仰觀天馬山,騏駵騰雲霧而奔馳;俯視碧沙洲,綠珠隨波浪以盤旋。龍江水滿一碧萬頃,漁舟唱晚聲聞東阜,滄海汪洋渺無涯岸,潮聲澎湃響應四樓……”更讓人如身臨其境。此情此景,若與友人低吟淺唱,怕是與詩仙李白的桃李園春夜宴相比也不遜色,“而東山皓月清光皎潔,照耀于亭前,邀朋載酒,銜杯酬唱,不減桃李園之夜宴也。”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四宜亭下,思政憂民之句亦次第流芳。如姜焯所論“爾多士請益有師,講習有友,居稽之暇,山明水秀,足以縱耳目之大觀,當必有共相欣賞者。從此講明乎詩書六藝之文,淹通乎諸子百家之説,敦篤乎孝悌忠信之行,其所得殆未可量也”;范時捷所思“人材之産,無地無之。蒙金以沙,固玉以璞,藏珠以淵,非必金玉珠之能自發現於世者。人材亦然,有其啟之,必有以應之”;李茂所念“士生斯世,出處語默各有所宜。宜於廊廟者名世之彥也,宜於山林者避世之流也,宜於盤錯者肆應之才也,宜於寂寞者枯槁之學也。四者各適其適,不相為謀,非通儒也。有大人者,則異於是。以廊廟之身處山林之地,舍盤錯之任居寂寞之鄉,白雲出岫而無心,杲日容光而必照,易地皆然,又何往而不可哉?”

  高風落落,往事悠悠。令人遺憾的是,到了清末,四宜亭便年久失修,不復存在了。清代附貢唐之瑩特吟詩懷古:“四宜何處覓柴門,物換星移不復存。唱罷江東無嗣響,空留郭外對斜曛。鶯啼似欲呼春夢,草長今難覓屐痕。舊跡傳聞風過耳,幾回仿佛莫知源。”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