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時代 有了微信群還要家訪嗎?

2017-10-31 16:49:35|來源:海南日報|編輯:陳愛暖 |責編:杜娜

   移動互聯網時代——

  有了微信群還要家訪嗎?

  一個班一個微信群,一看到老師發的信息就立刻回復,天天下班看老師發的要求,這已成為不少家長的真實寫照。

  學生在校的學習成長離不開家長的參與,家長、老師的溝通不僅是學校教育的延伸,也是教育的一種補充。然而,隨著通訊的發展,利用電話、短信、QQ、微信已成為老師和家長日常最重要的溝通方式,傳統的進家門式的家訪則越來越少。

  互聯網時代的家訪,有了“在線聊”,“進家門”還有必要嗎?

  “進家門”家訪城鄉差別大

  海口市第二十六小學班主任黃敏(化名)説,現在入戶家訪的比例越來越少。首先是隨著通訊的發展,老師、家長已經能做到實時溝通。另外就是大家的隱私觀念越來越強,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歡迎老師來家裏家訪。“我曾經提出去家訪,但是被家長委婉拒絕。也有家長提出不要到家裏,直接去茶社、咖啡廳聊天。”黃敏説,而且現在老師課業壓力較大,通常一個班有50多個學生,每天備課、改作業已花費很多精力。

  相比之下,一些村、鎮學校老師多采取家訪的方式。臨高縣博厚鎮馬裊中心小學三年級班主任黃超雲告訴記者,他現在所教的班上一共有26個學生,但因為不少家長不會使用微信,只有一半的家長在微信群中。

  “農村留守兒童多,有的學生平時是爺爺奶奶照顧,家長不用微信,電話也經常不接。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他們一概不知,遇到這種情況就必須到家家訪。”黃超雲説,今年班上有個學生上課經常睡覺,每天作業也不完成,後來去家裏了解情況才知道,學生每天放學就跑到小賣部看人打牌,玩到很晚才回家,家訪後對症下藥情況才得到好轉。

  “在線聊”易引發溝通不暢

  發通知、佈置作業、反映學生在校表現情況……過去需要老師逐條發送的信息,現在通過在群裏發佈,所有家長立馬知道,自然受到歡迎。微信群的實時溝通雖然拉近了距離,但也增加了矛盾,這也是不少老師、家長的體會。

  家住海口的廖先生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廖先生的兒子今年上五年級,有一天他發現兒子回家後滿臉是傷,詢問得知是被班裏一個男生打了。廖先生和妻子當時非常氣憤,直接把兒子受傷的圖片發到班級微信群中。圖片發出後,得到班裏很多家長附和,很多家長都説自己的孩子也被這個男生打過。最後廖先生一個人的抱怨發酵為所有家長的義憤填膺。

  採訪中,很多老師認為,廖先生的這種行為是欠考慮的,容易引起老師反感。老師們認為,班級微信群其實是一個公共場所,家長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論。在老師並不了解情況的前提下,家長就將圖片發到群裏,引起其他家長附和,這是給老師施加壓力,逼著老師解決問題。 “建議家長遇到這樣的情況,還是先私下和老師交流,如果家長認為老師沒有處理好,再採取其他做法。”黃敏説。

  廖先生説,自從經歷打人事件後,他和老師交流變得誠惶誠恐,發信息前都要深思熟慮一番,生怕得罪了老師。

  交流雙方要有同理心

  互聯網時代,傳統家訪到底有沒有必要?在微信群中,家長和老師到底應該怎麼溝通?多年被評為優秀班主任的彭老師給記者分享了她的心得。

  已經走向管理崗位的彭老師曾經有多年當小學班主任的經歷,她不僅教出了很多優秀的學生,也和很多家長成為了好朋友。

  彭老師表示,即使是在互聯網時代,傳統進門式家訪仍不能被微信取代。“特別是對於小學生而言,老師的形像是很高大的。如果一個平時50人‘共享’的老師,能被學生‘獨享’一陣子,這對於學生來説是莫大的鼓勵。”

  “如果現在有班主任,在課業壓力如此大的情況下,仍能對有需求的家庭進行家訪,我認為是師德的一種體現。”彭老師説,她每次開家長會的時候,都會説如果有家長歡迎她去家訪的,可以發短信給她。“通常經濟條件特別好或者特別差的家庭不願意老師去家裏,家訪也要在家長需要和歡迎的前提下。”

  彭老師也表示,無論是面對面的交流還是微信群中的交流,老師、家長都要充分信任,有同理心,這樣才能成為幫助孩子成長的“戰友”,而不是“敵人”。“班級微信群是一個信息交流的地方,家長不要把它當成解決問題的場所,解決問題最好還是私下溝通或者面對面交流。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時不時有家長在微信群中指責老師,老師肯定會有情緒。另外,老師也要注意家長的感受,微信群要以表揚為主。”彭老師説。( 計思佳)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