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2017儋州濕地保護研討會在海南儋州舉行,來自華南師範大學、廈門大學、GEF海南濕地保護項目的專家、學者對海南濕地資源進行評價,並對濕地可持續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研討,其中海南省林業廳總工程師周亞東透露海南首部濕地保護條例預計2018年出臺。
海南首部濕地保護條例預計2018年出臺 將劃定保護範圍
“濕地與森林、海洋一起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具生産力的生態系統和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周亞東説,濕地對海南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根據《海南省2015——2030年總體規劃》,海南濕地面積不得低於480萬畝,濕地保護是海南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如何保護濕地?周亞東在研討會上透漏,預計 將於2018年出臺的《海南省濕地保護條例》,將使濕地保護有法可依。
周亞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海南省有關部門正在討論和制定《海南省濕地保護條例》,該條例結合國務院、國家林業局的有關規定,以及其它省份在濕地保護方面的經驗和做法來從法律上強化濕地保護行為。《海南省濕地保護條例》將會明確破壞濕地後果,劃定濕地等級、保護範圍。
華南師範大學博士:海南西部海岸線濕地系統價值高
在研討會上,華南師範大學博士林思亮對海南儋州濕地予以高度評價。“儋州市濕地資源多樣且豐富,為儋州市乃至全省的經濟發展、人民的生活生産發揮著重要的社會效益。”林思亮介紹説,至今海南島西部較大範圍的海岸線仍保留相對原始的狀態,形成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網絡,保護好儋州等市縣的沿海濕地生態系統對於保護海南省的濕地資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林思亮説,儋州市的濕地資源還具有重要的景觀與文化價值,如峨蔓鎮鹽丁紅樹林濕地,是海南唯一生長在玄武岩為基底的紅樹林濕地;千年古鹽田濕地,承載著當地百姓長年以來合理利用濕地的濕地生態文化。
林思亮認為,海南西部海岸線濕地紅樹林物種較單一,但其生態系統卻能提供支撐鳥類生物多樣性的作用,説明西部海岸線濕地生態系統具有完整性與較高的生産力,能提供較全面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此外,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對於如黑臉琵鷺等國際性珍稀瀕危物種的遷徙提供了重要的場所,具有國際性的保護價值。
廈門大學教授:變紅樹林造林為濕地生態系統綜合恢復
“紅樹林保護、利用與管理水準,是衡量一個地區生態文明發展水準的標誌。”中國生態學學會紅樹林生態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王文卿以《海南島西海岸紅樹林的保護與修復》為題進行詳細介紹。
王文卿認為紅樹林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生産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具有極低的植物多樣性支撐極高的動物多樣性的特點。但目前儋州紅樹林存在面積減少、病蟲害逐年加重、生物入侵、污染、不當修復、人為破壞等問題。
為了實現生態優先的修復目標,需要變單純的紅樹林造林為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修復,將生物多樣性的修復包括珍稀瀕危物種種群恢復、以鳥類為主要目標的動物棲息地修復納入統一的修復目標,並堅持以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原則,大幅度降低修復成本。將退塘還濕和退塘還林作為增加海南紅樹林面積的主要手段,宜林則林,宜濕則濕,謹慎實施灘塗造林。
王文卿表示修復紅樹林濕地要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鼓勵社會各界參與紅樹林濕地修復,並統一考慮紅樹林的修復、保護、利用與管理,並強化修復效果的評估。
五源河和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對外開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廣泛關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