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實現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8.3%,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17.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5.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0.1%,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4%,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五年前的1.3倍和1.5倍,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持續領跑全市全省,多項指標在19個國家級新區中晉位提升……11月29日,中共哈爾濱市松北區第五次代表大會上傳遞的一組過去5年來的經濟數據,印證了哈爾濱新區對我省及哈爾濱市新一輪振興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日益凸顯。
5年滄海一粟,哈爾濱新區逐浪潮頭,砥礪奮進,勇拓新局。“過去5年,是新區系統重塑整體重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5年。”哈爾濱市委副書記、哈爾濱新區黨工委書記、松北區委書記代守侖在作黨代會報告時説。
2015年12月16日,哈爾濱新區獲批設立,包括398平方公里江北一體發展區和95平方公里的江南政策協同區,因核心區在松北區,這個哈爾濱市設立較晚、行政編制最少的“小區”站在了歷史風口。
有驚喜,有不安,更多的是責任和必須一往無前的使命擔當。將國家賦予新區“三區一極”的戰略定位和省市明確的“一江居中、南北互動、兩岸繁榮”的發展定位,具體化為“引領龍江改革開放”“重構哈爾濱城市架構”與“重塑哈爾濱産業結構”的三大使命,並一以貫之。過去的5年,新區人頂住壓力,奮力書寫歷史答卷。
“松北區的每名幹部都充滿了成為新區人的自豪,人人爭先要把新區建設好,過去的5年,新區形成了快速發展的態勢,形成了‘舍我其誰、我用必達’的新區精神。”哈爾濱新區相關負責人説。
發生巨變的是人的精氣神,發生蛻變的是松花江北岸的這片土地。
昔日荒灘地崛起現代化宜居宜業新城。5年間,新引進産業項目363個,協議引資額4623億元,7個世界500強企業紮根新區,9個超百億項目落地開工。正威、綠地、浪潮、萬科、保利、中鐵建等頭部企業紛紛搶灘登陸、投資創業。
與此同時,各類要素高度集聚、市場主體蓬勃發展,匯聚各類人才33.5萬人,集聚金融類機構495家、各類投資基金115隻,主板上市企業和新三板掛牌企業分別達到11家、13家,新增市場主體4.4萬戶。戰略性新興産業快速成長,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71戶,佔全市35%;科技型中小企業增至529家,佔全市24.2%。
2019年8月26日,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批,哈爾濱新區至此擁有了“五區疊加”(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國家級經濟開發區、行政區)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綜合優勢”效應充分釋放,開放型經濟水準持續提升,外貿進出口總額、外貿企業數量分別增長33倍、26倍,進出口國家增至73個;從自貿試驗區獲批以來,外資企業增長53.8%。5年間,人氣商氣加速匯聚,人口“新紅利”有效形成,截至2020年末,新區江北一體發展區新增27.8萬人,“住在新區”漸成時尚。
支撐這一切的,是省市區三級的力量。
作為全省的“龍睛”,哈爾濱的未來之城,新區始終吸引著省市關注的目光。省四大班子連續四年聽取新區工作彙報,幫助新區把脈問診、把關定向,《黑龍江省哈爾濱新區條例》《哈爾濱新區總體規劃》相繼獲批;省市直各部門紛紛出臺新政、下放事權,選派幹部支持支援新區建設。
與此同時,哈爾濱新區充分發揮國家級新區先行先試的優勢,敢闖敢試,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基礎,全面深化改革,梯次推進各類改革創新項目553項,包括國家級、省級改革試點22項。同時持續加大産業政策供給,先後推出“黃金30條”“新驅25條”“助企上市10條”等系列“政策組合拳”,並向全社會承諾:其他地區有的政策,新區都可以有;其他地區沒有的政策,新區都可以談。截至目前,新區已累計兌現政策資金22.6億元,惠及企業近千家。
近幾日,哈爾濱海鄰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簡稱哈爾濱海鄰科)常務副總丁福生一直忙著和多家企業洽談,隨著今年8月,深圳市海鄰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簡稱海鄰科)將總部牽到哈爾濱新區,他的業務更繁忙了。“從2016年,哈爾濱海鄰科落地新區以來一直快速發展,這主要得益於新區的區位優勢和優良營商環境。”丁福生告訴記者,近兩年來,哈爾濱新區相繼出臺支持企業發展的“黃金30條”“溫情21條”等政策,哈爾濱海鄰科都享受到了。特別是今年出臺的“助企上市十條中“入區後實現上市的企業,對遷址成本一事一議”條款,對海鄰科吸引力巨大。目前,該公司已開啟上市進程,預計2022年完成IPO,2023年上市。作為典型的數字經濟企業,海鄰科總部的落地,將有力支撐新區打造數字經濟發展先行示範區。
對標上海、複製深圳,聚力打造龍江版“新浦東”。時下,哈爾濱新區上下正掀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熱潮 ,在全會精神激勵下,廣大黨員幹部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踐行初心使命,走好新時代趕考路,奮力譜寫哈爾濱新區全方位高品質發展新篇章。(記者 薛婧 李愛民)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