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8日訊 (通訊員 潘愛龍) 秋日裏,北大荒集團創業農場有限公司工廠化育秧生産基地,忙碌的工人正在新建的智慧鋼骨架大棚中作業,建成後的智慧大棚將把自動通風、控溫、控濕、澆水等多種智慧技術融為一體,達到國內領先水準。
“快把剛採摘的榆黃蘑給第一管理區的職工送去。”從育秧疊盤暗室中傳來了工人的對話,前一日近200斤的榆黃蘑和玉髯蘑已經出菇,工人們連夜採摘正在為農場職工分發。據悉,這個疊盤暗室的中央集成系統能夠達到自動控溫、控濕、控水的效果,使原本近10天才能長出的秧苗,48小時就能達到立針期,有效解決了常規育苗過程中出苗慢、苗不勻、素質差、漏秧多、成本高等多個難題,平均每畝節省20元。育秧結束後,閒置的疊盤暗室又被農場二次利用起來,為培育菌類提供優質的生長環境,既讓農場職工嘗到新鮮的蘑菇,剩餘的還能創收。
走出疊盤暗室,一個“顏值擔當”的橘紅色機器人,守護在育秧流水線旁,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發展部負責人孫國棟告訴記者,每年春季農忙時,這個機器人可以獨自完成8個人的工作量。這條流水線可提供播土、澆水、播種、覆土、出盤、疊盤、入箱的“一條龍服務”,每天完成一套暗室11000盤的育秧。
順著流水線的方向前行,一片鬱鬱蔥蔥撞入了記者的視線。在即將收穫的季節,為什麼又重新育起了秧苗?記者帶著疑問走到近前詢問,正在為秧苗澆水的工人説:“這是長毯式育秧對比實驗,一旦試驗成功將突破常規育秧模式,有效節省用工成本。”
另一側長約20米的苗床土堆和左側14萬張育秧硬碟整整齊齊地碼在一起,為明年的春耕生産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在距離疊盤暗室850米的智慧農機技術集成應用示範區,記者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一望無際的稻田已經微微泛黃,顆粒飽滿的水稻在微風中散發著淡淡的稻米香。稻田邊矗立的蟲情監測燈實時監控著水稻蟲情信息,小型氣象站實時將溫度上傳到智慧平臺,葉齡觀測儀360度觀測水稻長勢,無一不彰顯著現代化高科技的氣息。
這裡也見證了農場今年應用的本田標準化改造、缽育擺栽、寬窄行插秧、黑土地保護、密苗機插、智慧灌溉控水、有序拋秧、超早育秧、旱平免提漿、秧田智慧化管理等十項高新技術。
隨後,記者驅車行駛在去往水稻數字化管理平臺的田間路上,孫國棟告訴記者:“今年農場大力開展本田標準化改造,將原有的497塊小格田改成94塊大格田,每100畝就能增加3畝面積,增産3600斤。改造後形成了路相連、渠相通、埂成線、田成網、灌排結合的高標準農田,為後續實現從種到收全過程無人作業奠定了基礎。”説話間,車窗外的稻田飛速掠過,一條路、兩邊池,過去不敢想的事,如今已變成了現實。
在水稻數字化管理平臺,由全場八個管理區土壤信息分析“繪”成的“肥力圖”,變數施肥插秧信息分析“繪”成的“施肥圖”,光譜圖像檢測、預報“繪”成的“施藥圖”,衛星遙感技術統計分析“繪”成的“長勢圖”和作物産量分佈差異分析“繪”成的“産量圖”,這五張“圖”最終上傳到水稻數字化管理平臺,形成了農場智慧農業的“集成晶片”,控制著全場智慧農業的“中樞神經”,智慧農業的美好畫面正徐徐展開。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