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信陽,要從山川湖泊間飄蕩的一片綠葉開始。
得益於優勢自然條件,信陽茶葉蘊含營養類物質豐富。茶葉不僅是信陽山水的饋贈,更是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生態富民産業。2017年底,河南省信陽茶園總面積210.8萬畝,茶葉産量達6萬噸,總産值達105億元,茶農年人均種茶收入超過5500元。以至於有人説,信陽經濟沒有了茶香,就丟了半縷魂兒。
從調結構到樹品牌
“作為中國茶的原産地之一,信陽有2300多年的種茶歷史,是個産茶的寶地。”信陽文新茶葉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文新感慨,全市茶葉産業就涉及人員120萬,産茶村950個,登記註冊茶葉企業1306個,茶葉專業合作社855個,僅浉河區就有60萬畝種植面積,與産茶大縣安溪縣不相上下。
即便如此,信陽茶産業發展並非一帆風順。
“鐵觀音用電鋸採,一人一天能收一畝茶,普洱茶分為春、夏、秋三季的規格,它們在産量上都壓倒了信陽毛尖。”信陽傲勝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其勇介紹説,過去信陽只生産綠茶,且只能人工採摘春茶,成本高、效率低,茶葉資源被極大浪費,市場佔有率並不高。
産業形勢倒逼觀念轉變、結構創新。自2006年以來,信陽市上下圍繞茶産業發展規劃,狠抓茶葉生産基地建設、機械化加工經營、技術創新等工作,茶葉生産規模日益擴大,産業鏈條不斷延伸,經濟效益逐年提高。
“信陽紅”的誕生就是其中最好的注腳。從2010年開始,信陽充分利用茶葉資源,開發生産紅茶,以其“條索緊細,棕潤多金毫,湯色紅亮,醇厚甘爽”等品質,在紅茶産業裏佔有了一席之地。2017年,全市紅茶産量為7850噸,産值達16億元。
其中,作為上市企業的羚銳制藥更是引入了正山堂品牌,成立了茶研發中心、茶標準檢測中心、茶文化研究院等綜合設施,依託中藥企業的優勢,生成了固元養精型、扶元養氣型、培元養神型等養生系列茶,填補了信陽養生紅茶的空白。
如今,在信陽的“茶葉王國”裏,綠茶、紅茶、白茶、黃茶等四季常新,茶飲料、茶糕點、茶枕、茶化粧品等茶類附加産品琳琅滿目。
與此同時,信陽市通過品牌樹立、技術創新、培育龍頭企業等一系列舉措,全市已形成了“龍潭”、“文新”“藍天”、“新林”、“光州”等幾十個知名品牌,而信陽茶更是擁有“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中國十大名茶”、國家品質金獎、世界綠茶大會最高金獎等諸多殊榮。
節會激活城市發展“密碼”
4月28日,第26屆信陽茶文化節拉開帷幕,“看茶、採茶、炒茶、品茶”等一系列茶事活動集聚了人氣。
時間穿回到1992年5月15日,首屆信陽茶葉節就在市文化中心的露天街頭開幕。
“第一屆茶節人不多,條件簡陋,我們去也只是買些茶葉。”年過半百的信陽市民李忠新對此記憶猶新。他説,或許從那時候起,作為大別山革命老區信陽的開放之路,便在撲鼻的茶香中開始了。
從最初只限茶農、茶人、茶商、茶企參與,到現在開放辦節,人人都力求從茶節裏尋找商機,共享發展成果;
從茶葉推介,到茶節經濟、茶文化效應、茶旅融合發展,每一屆新的茶文化節,都更加注重突出主題,增強區域聯動和三産融合,體現時代氣息;
從單純的茶葉節,到茶博會、豫商大會、國際茶商大會、信商大會,茶文化節被賦予更豐富的內涵,小小的茶葉承載了越來越多的期盼……
2017年,為了迎接信陽茶文化節,信陽市更是拉開“項目建設年”的大幕,秉承著“一座城市一個花園、一個社區一座綠島、一條道路一道綠色走廊”的建設理念,同時挖掘提煉特色文化基因,將茶文化和歷史民俗融入城市整體設計裏,道路橋梁、車站廣場、體育健身、河湖治理等領域的30個重點項目進行得如火如荼,老城區煥然一新,新城區加速崛起。
茶旅融合助力農民脫貧
“真是太壯觀了。”4月20日,來自鄭州的遊客王雪峰自從進入信陽文新萬畝生態茶園,手上的快門鍵就沒有停歇過。“開了3個多小時的車來到這裡,為的就是這滿山新綠,一杯春色。”王雪峰説。
“茶旅融合是一篇産業升級、強市富民的大文章,是五大發展理念引領下,信陽市委、市政府和百萬茶農一同開展的新實踐。”作為信陽市委書記,喬新江認為,茶旅融合之路,探索是帶動信陽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新思路,能為信陽經濟帶來新的力量與希望。
因此,作為我國長江以北地區最大的茶葉産銷集散地,信陽提出利用3年時間,深度挖掘茶文化旅遊資源,實現茶旅一體化。
茶旅何以融合?信陽市市長尚朝陽一語中的:“對茶産業而言,生態是品牌資源,良好生態下的茶葉經無形之手‘點化’即可身價大增。對旅遊業而言,生態是産業基礎,越來越多的城裏人願意為流連于田園、寄情于山水而‘買單’。”
昔日的光山縣涼亭鄉大山村熊衝組號稱有“三多”:討飯的多、茅草屋多、光棍漢多。村裏人守著茶山卻賺不著茶錢,只能零散地炒一點茶補貼家用。
而一個賽山悟道生態茶園的建立,徹底改變了這個“三多村”。
“我們村的生態好,茶園流轉價高。生態茶價格高,採茶的工錢也高。現在靠著這淌金流銀的大茶山,一年掙十來萬沒有問題。”熊衝組村民姜玲幾乎每天都要為家門口的好山好水照幾張照片上傳到朋友圈,她覺得,自己就像生活在景區裏。
“建茶園、深加工、搞旅遊,這是不少茶企融合發展的‘三步走’,順應這種潮流,才能夠在老區的脫貧攻堅戰場中成為中流砥柱。”劉文新説。2017年,文新公司通過産業扶貧直接帶動6500余農戶、2.3萬餘人在茶葉生産中受益,人均增收2050元。
青山綠水相依,田園城市互襯,生態富民、城市發展的漁歌唱響,沁人心脾的清茶流淌于信陽大地的血液中,鄉愁湧來……(本報記者 余嘉熙 通訊員 王佳寧 吳炳輝)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