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一撥新生代 河南曲劇能否迎來新時代?

2018-06-06 10:32:04  來源:大河報  責編:趙瀅溪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曲劇表演人才培養”結項演出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曲劇表演人才培養”結項演出

  核心提示丨走過近百年的河南曲劇迎來了一批生力軍。2017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曲劇表演人才培養”在6月3日晚舉行了結項彙報演出,中國戲曲學院2014級曲劇本科班畢業彙報演出4日晚也在鄭州拉開序幕,一批年輕的曲劇人,即將投入到曲劇新發展的事業中。新力量的注入能否讓曲劇煥發出新生機?作為河南第二大劇種,如何不斷出精品?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連日來進行了採訪。

  創新

  演員不是接受者,而應該是再創造者

  在“曲劇表演人才培養”結項演出中,學員們為觀眾奉獻了《陳三兩》《風雪配》《屠夫狀元》《卷席筒》等經典劇目摺子戲。在此之前,來自全國的30名學員在河南藝術職業學院封閉學習一個月,之後又到院團進行了一個月的實踐,著名曲劇表演藝術家王秀玲、胡希華、周玉珍、李振乾等參與了授課。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結項之後,青年曲劇演員該如何為曲劇的未來發光發熱?“希望學員們在今後的實踐中增強創造力,把曲劇特點用現代手段給予強化。”劉景亮在專家研討會上説,如何用現代意識、審美觀念來強化曲劇特點,是擺在學員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著名作曲家方可傑則強調了“創造意識”。他表示,創作是引領一個劇種發展的原動力,“但是一説創作,演員們往往容易理解為是編劇、作曲、導演的事,實際上創作的第一資源是演員,因為戲曲美都是在演員身上體現,演員不是接受者,而應該是再創造者”。

  固本求新,創新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傳承。鄭州市戲劇家協會主席王明山建議,年輕學員們不能停留在模倣層面,要在學習當中思考創新,創造自己的風格。“過去各種戲曲流派之所以形成,是他們自己進行了思索和創造,許多老藝術家本身就是一個唱腔設計者。”

  方可傑回顧説,曲劇早期發展中的重要特徵是集體創作,當時劇團大多沒有導演、編劇,卻誕生了許多名劇好戲,源泉便是從演員的創作中來,“這個優良傳統需要發揚,曲劇青年演員要提升自覺創造、集體創造的意識”。文藝評論家王洪應也指出,學員們在未來要加強創作聯繫,排演新劇目要多交流互鑒。

  傳承

  要學習傳統唱段,不會繼承,就不可能有發展

  為讓青年演員更直觀感受曲劇傳統,5月底,學員們奔赴南陽大調曲子、洛陽小調曲子的發源地“尋根問源”,向老藝術家請教。有曲劇“南牛北馬”之稱的牛長鑫,演唱了60年前學的原汁原味的南陽大調風格老唱段,並語重心長地告誡大家,“要學習傳統唱段,不會繼承,就不可能有發展”。

  河南曲劇是曲牌聯綴體戲曲,不懂曲牌就很難把曲劇唱好,更不能再創造。不過,現實中一些年輕演員對曲牌缺乏深入了解,一些唱腔甚至有從曲牌體變成板腔體的趨勢,這種現象引起戲劇專家的關注。

  文藝評論家劉景亮説:“曲劇是個‘年輕’的劇種,藝術上內蘊豐厚,正是富有生命力的時候,它的音樂、旋律、手段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我們需要考慮如何把特點做到極致。”方可傑還專門為學員們編寫了河南曲劇基礎知識教材,希望學員們了解曲劇曲牌,“如果我們的演員連曲牌都不會背了,還能成為優秀曲劇演員嗎?”

  洛陽曲劇院院長劉聯合也認為,年輕演員應該了解曲劇老傳統,“曲劇的唱腔、風格要在不失過去傳統的基礎上,去開創一個新時代”。平頂山市戲劇研究中心曲劇院院長姚軍良説:“如果不了解曲劇整個聲腔,就不能再創造。”省文化廳原巡視員董文建則建議,申報曲劇音樂創作人才培訓班,從源頭上為曲劇發展做出全方位佈局。

  創作

  不斷加工打磨打造出好作品

  6月3日至6日,三場摺子戲加上一場青春版《風雪配》,4場青年曲劇演員的演出讓戲迷們著實過了一把癮。有觀眾在稱讚“有曲劇老味道”的同時,也注意到曲劇唱段主要還是《陳三兩》《屠夫狀元》《掩護》等數十年前的老戲。

  “能夠代表曲劇高水準、有時代特色的劇目還不夠多。”戲劇評論家譚靜波認為,曲劇在民間很受歡迎,但在劇目的發展和藝術品質上,還有很大進步空間。曲劇雖然也有《婚姻大事》《阿Q與孔乙己》《榆樹古宅》《驚蟄》等近些年來創作的優秀劇目,但是放眼全國的舞臺,還缺少高水準的新劇目來傳承。

  其實曲劇一直在打造精品力作上發力。大型現代曲劇《信仰》目前正在河南省曲劇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緊張排練,計劃6月底7月初首演。這部作品是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資助項目,開排前劇本就已先後改了五稿,力爭成為一部傳得開、唱得響、留得住的佳作。

  省文化廳副廳長李霞指出,曲劇要加強藝術創作生産,不斷地推出精品佳作。“曲劇人要增強精品意識,和時代結合起來,按照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要求,每推出一部作品,從選題開始,都要精心地去研究、論證,劇本反復修改,立上舞臺後也要不斷加工打磨,打造出好作品。”(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叢博 實習生王梅竹文 記者許俊文攝影)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