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的時光是自己的——新的租房“打開方式”,了解一下?
新華社北京6月25日電:在租的房子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家,這個很多人曾經的夢想,如今似乎並不那麼難實現。即使是幾平方米的房間也能享受現代裝修和溫馨服務,房間可以“量身定制”,甚至能夠選擇鄰居……租房,因為理念、模式、服務等一系列變革,擁有了哪些新的“打開方式”?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租出新生活
搬進新房的第一天,“80後”朱晨請朋友在樓上的天臺小聚。在青島一家製造業公司工作的他租下公司附近的套房式公寓,將其中一間佈置成健身房,還在門口設計了一個吧臺。朱晨説,如今每天省下1小時路程,有了更多時間鍛鍊休閒。“越住越舒服,越住越有家的味道。”
房子是租來的,住在這裡的時光卻是自己的。曾幾何時,低品質的租住生活和居無定所的擔憂讓租房成為很多人頭疼的事。如今,隨著商業模式、技術、服務等革新,越來越多像朱晨一樣的人們從租房中品出了新的生活。
租得更有尊嚴。和過去僅提供房源不同,包括自如、魔方等在內的租房平臺開始扮演起“託管”角色,將房屋重新裝修、精細管理。
“過去房子選仲介,如今更多是我們挑房子。”自如創始人熊林説,自如按照房齡、戶型、社區等指標遴選房屋,給每戶房子“配置”設計師、裝修團隊。
三間臥室至少有一個衛生間,將寬頻升級到小區最高值……“打包”裝潢和服務的長租公寓一經推出受到市場歡迎。有數據顯示,整裝長租模式有望撬動萬億級市場。
住得更加從容。通過大數據對房屋精細管理,仲介做起了物業,租客也擁有了管家。記者調查發現,諸多租房平臺都在嘗試用數據管理好每一間屋子甚至每一個水管、燈泡,並配置保潔、維修以及物業服務。
生活有時也在別處。北京衚同“懷舊風”客棧、上海外灘“文藝范兒”民宿……特色民宿短租的興起為旅行添了更多滋味。數據顯示,預2018年我國在線民宿預訂交易規模將近200億元。
“好的環境總是有‘治愈’能力。”管理超過1萬套精品民宿的北京路客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品牌副總裁元媛説,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居住而非擁有住房,“租”出新生活已成潮流。
租出朋友圈
345個房間被分為四個不同“星球”,每間房門貼上專屬標簽,共享屋頂花園、健身房甚至寵物盥洗區,不定期社區活動……不久前,社交型公寓Meeta自如寓開業,引起青年租客的關注。
生活不是一根網線,一部手機。在互聯網讓人們習慣“孤獨”的時候,越來越多的線下社交幫人們找回“喧囂”。在居住功能之外拓展公共空間和服務,更強調人與人的互動,青年社區類長租公寓應運而生。
環顧市場,租房平臺相繼推出社交租房。在此基礎上,主題公寓、特色房屋花樣迭出。
“一群年輕人在公寓花園喝著咖啡,聊著電影和音樂——這就是我理想中的樣子。”回憶起Meeta自如寓開業情景,熊林感慨,“我希望租房本身産生價值,不僅能給租客們一個家,還能幫他們找到可交心的朋友。”
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冰認為,起源於歐洲、日本的青年公寓,在中國市場有著非常現實的存在意義。“城市裏獨居青年越來越多,租房人群年輕化趨勢明顯。在解決住的問題後,滿足甚至引領精神需求是産業升級的重要方向。”劉冰説,從無到有,從有到好,被互聯網“賦能”的房屋租賃平臺正逐漸向城市生活服務提供商轉型。
延伸服務的同時,精耕市場也是方式之一。根據細分目標人群設置不同租賃房屋和模式,藍領公寓、企業公寓等逐漸産生。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師于春玲認為,瞄準品質的模式創新尤須守好品質關,要把握住規模與品質的平衡,堅守工匠精神,把服務做實做好,實現從産品到品牌的轉型。
租出新産業
商業總與需求相伴。新技術和模式重新定義了房屋租賃,也延伸出新職業和行當。圍繞“租”字,市場空間越來越大。
“起初是為了解決忘帶鑰匙的痛點和安全訴求,做起來卻意外發現了一個産業。”熊林説,自如在3年前研發出智慧門鎖,可實現app開門和實時監控。目前在全國使用智慧門鎖超過60萬個。
縱觀家居市場,以房屋為場景,包括人臉識別、智慧家居、報警系統等一系列應用加速落地。“也許未來,每個家電之間將實現物聯網。”山東宜和宜美家居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蔣偉紅説。
提供租住産品同時,數據也幫助平臺搭建信用體系,並基於信用延伸出更多體驗和服務。
模式創新也帶來了産業生態。從整裝長租公寓起步,房屋租賃平臺相繼拓展出涵蓋設計、裝潢、搬家、保潔等産業體系。“不少供應商和我們一起成長,逐漸成為業內龍頭。”熊林説,今年預計有450家供應商在自如的供應鏈條上,採購額將達60億元。
房屋管家、房檢專員等不少新職業隨之産生。一些租賃平臺提供搬家打包、佈置還原等服務,打包師等職業隨之産生。
“職業的産生是新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劉冰説,用創新連接城市與生活,將拓展出更廣闊的市場,看到更大的世界。(記者張辛欣、席敏)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